分享

《泥河村志》(节选)

 蚂蚁上树啃大树 2021-06-15

第二节 村落风貌

一、村舍概貌

旧时本村的构思布局、规划设计,从村东头到村西头,河南面到河北面,坡梁上下,依地形地势生发育发展,虚实结合,错落有致。街道整洁,排退水通畅。院落宏伟,规整有序。大、二、三、五宅,均为二、三进大院,由低到高,拾阶而上。过庭高房,南楼游廊。把人文景观,各种元素,自然流畅地组合起来,充满了历史文化的美感。过去在泥河村这片土地上,举目投足,随处可看到一幅幅珍贵的书法艺术品,镌刻悬挂在匾额、明柱、掩屏和碑碣之上,篆隶楷行草皆是大家风范,饱含着传承着优秀文化的精蕴。是历史的积累沉淀,是民族文化的瑰丽辉煌。

李家大院一条街,在晋东一带所罕见。整个建筑群和家俱器皿史书典籍,古风遗韵颇具特色。本是传承文明极其丰富的宝库,是旅游的绝好资源。旧时的泥河被誉为一方风水宝地。村位座北朝向,前有照、后有靠,东沟、寨沟两条河相汇,恰似玉带佩身。三面山岭环抱,避风沙、聚暖熙,藏而不露。地面广阔,既有山坡草地,又有梁岭梯田,还有河川洼地。宜牧、宜林、宜种、宜矿,可多业并举,旱涝保收。不偏僻闭塞,交通方便,信息灵通,便于与外界交流。村北梁和西梁多为祖茔坟地,碑竭林立,松林涛涛,绿草如茵,庇兆域,壮风水,令人起敬。村南梁桑榆果树满坡,花红果硕,旷野飘香。南梁西端建有文昌庙,沿西边砌石崖花栏墙,墙内由北向南拾长阶而上步入庙殿。庙体呈两层飞檐六边六角形状。庙周围有花栏墙围。庙东松林簇拥,为泥河一大自然人文景观。

今本村主体形制仍为坐北朝南,北面背依北梁和西梁,西梁亦名元珠垴,南面与南梁隔河相望,街南侧即神泉溪流,前有照,后有靠,山岭环抱,既避风沙又聚暖熙,藏而不露,被阴阳先生誉为'灵秀乐土“、“风水宝地”。大街主体建筑为李氏家族宅院,重要建筑还有村公所、书院、祠堂、席铺、毡帽铺、麻绳店、酒醋店、粮油店、日杂铺等商铺。

村西端南梁上原建有古刹“文昌庙”楼阁,松林簇拥,高耸云端。村东官道坡东侧学堂对面为李氏宗祠,座北朝南,上下两进院格局,两院之间有牌楼相隔,上院正厅为祭祖大殿,贡奉列祖列宗灵龛。祠内藏书上万卷。院内外松柏常青,丁香、牡丹艳丽清馨,岁次按股系轮流当门户执贡,逢时节焚香摆贡祭祀先祖,是本村一处重要建筑。

背岭面山的开阔地段建有关帝庙、虸蚄庙和三清殿,庙宇并列,坐北朝南,虸蚄庙庙门两侧为钟鼓二楼,庙院内有正殿、东西侧殿和后殿。后殿正位是朝阳洞,攀石阶而上即三清殿,与庙院相对的河漕南岸建有大戏台。庙院内外,扦柏榆槐,林立成荫。今诸庙殿大多已毁,唯虸蚄庙后殿朝阳洞、东西老尚友房等尚存。今泥河村包括相隔百米左右的自然村上泥河,俗称上河。对村里的古建筑和地形位置,有村民作顺口溜道:崖上红土沟,长坪碾子沟,中间夹着武学沟和高家沟,碾子沟凡老窑,刘进沟子三关庙,上下河之间有虸蚄庙,东西分别有五道庙。整个村庄北面梁岭相连,南面系南梁、红面山,村舍受南北丘陵所限难以扩展,呈狭窄而细长态势。

《泥河村志》(节选)

解放前,由于战乱频仍,解放后,在50年代,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的破坏,昔日颇有名望的豪华庙宇、宅院、宗祠等均已拆毁无存。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泥河村物质经济建设发展迅速,村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泥河村的面貌不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80%左右村民先后新盖了式样新颖、宽敞明亮的大瓦房,有的还建起了漂亮的二层小楼房,陆续兴建了小学校、露天舞台、村两委办公室等基础公益设施建筑。

《泥河村志》(节选)

70年代后,由于外来人口剧增,村舍南北加宽,东西延长,建筑面积不断扩大。村舍东西长达1400多米,南北最宽处约500多米,总面积约65万多平方米。特别是从2009年开始,村党支部和新一届村委会在村西北侧的开阔地带兴建的新农村小二楼住宅区破土动工,主体建筑拔地而起,总占地面积为1310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0130平方米,成为继明末清初古民居李宅大院之后,本村建筑史上的又一大奇观靓点。

二、民宅略述

清代末期至民国早期,构成泥河村大街的主要建筑是李氏宅院群落,人称李家大院,它由本村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是泥河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本村的能工巧匠对中国建筑艺术的杰出贡献。李宅从清中页开始修建家族宅院群,约近百年时间,始告完成,主要有五大宅院,习惯称上之为大宅、二宅、三宅、五宅、新二宅,为李氏五宅,其中三宅规模最大,共有3座院落,俗称老院、二院、三院。每宅又由2到4座大院组成,每宅间均通巷道,几乎占据了一条大街,号称“李宅一条街”。宅院围墙高耸,门庭并立,座北朝南,东起官道沟坡,西至村西末端,背靠北梁和西梁坡,面对南梁和红面山,成一字型由东向西依次排列,每座宅院建筑雄伟,气势非凡,结构规模虽略有差异,但总体风格基本相同,构成了本村一条主要街道。每座大院建筑有楼、台、庭、阁,均由前院、中院、后院和偏院组成,为三进和四进院格局。临街的前面为9—13间砖木结构的2层南楼,楼的中央或偏东为庭院正门。院内正面为1—2座明柱屏风的5间大过厅,把大院分隔为其前院、中院和后院。后院正房为9—13间的2层高房,下为转砌窑洞,上为明柱走廊高房,院内左右两侧为东西厢房。下院靠正门的两侧为东西幽廊,是举半婚丧大典时乐手们吹奏的地方,每座大院或东或西都建有偏院,偏院内为2层高房。此外,每宅均建学院一处。整个院落群的地形为前低后高,呈阶梯形情态。正门两侧蹲有1对到3对石狮,大小和数量都根据主人的身份而有所讲究。大门的对面竖有富丽堂皇的照壁,照壁前是一对精美的旗杆,旗杆底部是铁箍的大青石基座,中部为斗拱相托,顶部为青铜顶冠。大照壁背后是泥河河槽,河北岸筑有数十米长的花栏墙堤,坚固壮观,充满情趣。李氏五宅大门并立,后面由72道角门连贯着600多间房屋,总建筑面积占全村建筑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

《泥河村志》(节选)

宅院的门庭、院庭共悬匾额100多块,匾词有:“进士及第”“赐进士”“大学士”“大夫第”“外翰林”“文魁”“亚魁”“叔侄同榜”“中书第”“奉政大夫”“奉直大夫”“修职郎”“修职佐郎”“昭武都尉”“兵马都监”“春风时雨”“遗范金城”“誉重义乡”“登仕佐郎”“登仕郎”“徵仕郎”“武略骑尉”“武德佐骑”“卫千总”“卫守备”“乡饮大宾”“乡饮介宾”“乡饮蓍宾”“耕读传家”“乐善好施”“图书府”“孝友家风”等;每座院落均命有堂名,分别为:“同德堂”“建德堂”“正德堂”“依德堂”“懿德堂”“静德堂”“宝善堂”“积善堂”“积仁堂”“祥和堂”“从乐堂”“安迂堂”“乐岁堂”“协和堂”“三益堂”“五美堂”“六经堂”“七贤堂”“八竣堂”“九思堂”等等,一应堂名所含意蕴亦可折射出李氏宗族所倡导的人生哲理和文化理念。李氏五宅的形制并不完全相同,而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如李家大宅为最早修建的院落,进入下院,沿层层阶石拾级而上直达中院,然后上院,正房为大客厅,包括东西配房均为二层阁楼,各各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房檐下分别悬挂书有“同德堂”“建德堂”“正德堂”“依德堂”“懿德堂”等匾额。院心宛若花园,牡丹、芍药、夜来香等奇花异卉竟先怒放,芬芳扑鼻,紫荆、梧桐等乔木则凌空傲世,别具风采。庭院的附属设施还有书院、锈楼、雅厅、灶房、库房、工作房、加工房等,同时在院里安有石磨、石碾、垫坊、对臼等居家生活必需的设备,一应俱全,交相辉映,主次分明,错落有序。大门高约1丈8尺,门楣上挂着烫有金色大字“文魁”二字的巨大匾额。八字两开的大门外对面有2丈高的大照壁,壁前立有2.5丈多高风磨铜顶的旗杆,大门将军柱两旁蹲有大小不等的三对石狮,门前还立有千斤上马石。以西各宅院次第排列,气势十分恢宏壮观。村民有顺口溜描述其形:椭圆照壁琉棱柱,双鼓双狮双旗杆,骑马坐轿有人搀,丈八高大门四进院,东西厢房配游览,高大客位东配院(六福院),进了过庭是上下院,花拦墙边开牡丹,路明柱子大高房,东西两侧是绣楼房,中间院不一般,巽字子午三进院,芍药娇依花栏墙。《李氏族谱》对李氏五宅有较为详尽的描述:尤以大二三五宅和新二宅一条街最为显著。宅院依自然地形地貌座北朝南,前低后高,梯度形向里向上推进,成三进院格局。临街前面是7—9间砖木结构的南楼。南楼从外面看为三层,从院内看为两层,从南楼中央拾阶而上为庭院大门,大门和南楼二层地面平行。南楼底层即大门外东西两侧朝院内。中层南侧是后墙,北侧是门窗,可作居室。南楼高层南侧有窗户,北侧为门窗。进入大门迎面为掩屏。平时从掩屏两侧进出,办红白喜事时开启掩屏。人称门高丈八,墙似城堡。大院正面有五间大过厅,把大院分隔为前、中、后院。后院正面是5—7间高房,下层是砖砌窑洞,上层为砖木结构明柱幽郎通瓦顶房。前、中、后院两侧为东西厢房。大门内下院两侧有东西幽廊,是操办红白喜事的乐亭。每座大院或东或西建有偏院,偏院内均为两层楼式高房。每宅建有学院一处。大门外两侧、将军柱前面或大门前周边的花栏墙上蹲有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一至三对石狮。大门对面建有高大精美的照壁。照壁前面竖有数丈高的旗杆一对。旗杆底部是铁箍大青石基座,旗杆中部斗拱相托,旗杆上端是锡制顶冠。照壁背后是河漕,河漕北岸筑有坚固美观的花栏墙堤。街道旁古槐垂柳郁郁青青,与宅舍交相辉映,错落有致,端庄典雅,气宇轩昂。此外,在村东长坪、碾子沟,村西崖上、红土沟尚有类似大院数座。宅院门庭、南楼和院内正厅多高悬张显功名的匾额。每座宅院均配有学院,大宅学院为最早开办的学院,位于街中心,学院门高丈八,建筑风格呈现肃穆、雅致的情调,门上所挂匾牌有“图书府”等,门前石狮雄踞,将军柱下端多幅浮雕,栩栩如生,咄咄逼真,门旁明槐昂然,垂柳依依。进入院心,有三门二进石牌楼,上书对联云:好书看还读,学友去复来。李氏宗族所建学院共藏有各类古籍10万多册,特别是藏有完整的国学经典《四库全书》丛书。

《泥河村志》(节选)

《四库全书》为清乾隆时编纂,从1772年开始,经10年编成,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36000余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又称“全书”。学院的兴办和兴盛,成为李氏宗族“六科九举两进士,一辈五县四教官”的摇篮,而整个学院的安排布局,则充分体现了李氏尊师重教,兴学育人,不遗余力弘扬中华文化的既定指导思想和优良传统。

三、主要道路

1、村舍街巷

后街东西大道 :二宅至剧场西侧,全长600米左右,2004年整改为耐火砖路面。

上河路 :虸蚄庙至上泥河,全长500米左右,为黄土路。长坪路 剧场东经碾子沟至长坪,全长300米左右,2004年不同路段整改为耐火砖、青石、水泥路面。

窖坡路: 二宅至窖坡,全长100米左右,2004年整改为水泥路面。南场路 配电室至南场,全长80米左右,2004年整改为水泥路面。

三宅巷: 老院至崖上,全长100米左右,为砂石路面。

五宅巷: 五宅至红土沟,全长100米左右,为砂石路面。

《泥河村志》(节选)

2、通村大道

露天剧场至村牌楼路: 通称前街,全长约600米,80年代开通,为土路,后两次硬化。

本村至城南外环路 全长约100米,水泥石子路面,2008年至2009年整修。

本村至贺贾村路 全长约1500米,系土路,1958年拓宽整修。

本村至盂榆线路 全长约1500米,水泥石子路面,2004年整修后硬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