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美刊】三首歌曲背后的动人故事 | 奇迹

 又见酸枣人生 2021-06-15


三首歌曲背后的动人故事   

文/奇迹

编辑 /云影

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再等待/我却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人生本是一场迷茫的梦/莫将我责怪 莫将我责怪/为把遗憾赎回来我也去等待/每当月圆对着那橄榄树独自膜拜/你永远不再回来/我永远等待等待等待/等待你回来

王洛宾

要听懂这首王洛宾作词作曲,名为《等待》的情歌,还得从歌曲的第一句“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再等待”说起。

台湾作家三毛作词的《橄榄树》诞生于1978年,起初是台湾著名作曲家李泰祥请三毛为他写些歌词,三毛在一夜之间写了九首,其中就包括这首《橄榄树》,但是最初的名字叫《小毛驴》,最后歌曲名和歌词都被李泰祥做了轻微改动,包括歌名改为《橄榄树》,但是三毛后来指出,她对于歌词的更改是颇有微词的,因为她歌词中的小毛驴形象正是追求自由生活的自已。毛驴在西班牙很普遍,自由自在,随处都是,而西班牙恰巧又是爱人荷西的故乡,从小受中国妇女传统思想影响的三毛,觉得自已既然嫁给了荷西,那么今后的西班牙也是自已的第二个家乡,她也就成了“真正”的西班牙姑娘,由此《小毛驴》也满含三毛的思乡之情,所以“小毛驴”有双层含义,一代指喜爱流浪自由生活的三毛,二代指家乡西班牙。但李泰祥则认为,《小毛驴》不大雅观,难以被大众接受并传唱开,所以将“小毛驴”彻底地移出歌词,取而代之的是“小溪、草原”,又纵观整个歌词,橄榄树出现很多次,所以才有了《橄榄树》歌曲名,但就削弱了三毛创作此歌曲的初衷。

三毛《小毛驴》原稿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流浪/为了天空的小鸟 /为了小毛驴/为了西班牙的姑娘 /为了西班牙的大眼睛 /流浪远方 /流浪还有 /还有 /为了梦中的橄榄树 /橄榄树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麼流浪 /为什麼流浪远方/为了我梦中的橄榄树 /橄榄树

改动后的《橄榄树 》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 /流浪/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 /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 /流浪远方/流浪还有还有/为了梦中的橄榄树/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 /为什么流浪远方/为了我梦中的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流浪

后来,这首脍炙人口的《橄榄树》一经传唱,就好评如潮,街头巷尾一听到《橄榄树》,心中就有了三毛的形象,所以《橄榄树》也成了三毛的代名词,一张三毛琴弦上的名片。

歌曲《等待》第二句“我却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中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出处,还得从王洛宾在1939年7月说起,王洛宾那年跟随一摄制组外出采风,偶遇藏族姑娘卓玛,《在那遥远的地方》就是那时诞生的,整整耗费王洛宾三个夜晚。这首情歌后来还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西方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他的诞生也有个相当美好的背景故事,读者可自已去查看,这首歌也就成了王洛宾的另一张名片。

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了她的帐房  /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她那粉红的笑脸  /好像红太阳/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  /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愿抛弃了财产  /跟她去放羊/每天看着她动人的眼睛  /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我愿做一只小羊  /坐在她身旁

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  /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  /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

歌曲《等待》很自然地把《橄榄树》和《在那遥远的地方》融入其中,好似在说:“你三毛在台湾等待又等待,我王洛宾却在遥远的新疆徘徊又徘徊”。为何台湾的三毛会出现在王洛宾的《等待》中呢,况且在年龄上悬殊三十岁的王洛宾离台湾相隔万里,怎么回事呢?这其中故事,还得从1990年说起。

三毛

三毛本名陈平,祖籍浙江舟山市定海区,1943年3月26日出生于重庆市南岸区黄桷垭,台湾著名作家、旅行家,幼年随父母到台北定居,有台湾文艺女神之称;1973年决定与相恋六年的荷西结婚,74年在西班牙撒哈拉完成登记手续,从此定居于撒哈拉沙漠。

王洛宾,本名王荣庭,抗战时改名王洛宾,曾用名艾依尼丁,1913年12月28日出生于北京一个普通职员家庭,1996年3月14日病逝于乌鲁木齐军区总医院,享年83岁,有西部歌王、西部民歌之父之称。

王洛宾

1988年,台湾影视制作人凌峰先生的《八千里路云和月》外景队,一直寻找《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春舞曲》的作者,最后从中国新闻社打听到作者是王洛宾。这是王洛宾第一次在台湾荧屏和新闻媒体上亮相。

1989年,香港作家夏婕在新疆访问王洛宾后,在台湾发表了三篇《王洛宾老人的故事》。三毛从小就祟拜王洛宾,爱唱王洛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等等歌曲。当她看到夏婕的故事:“一位老人,每天坐在门前看夕阳,天黑对着悬挂在古墙上的妻子遗像弹曲子”,她极为兴奋,觉得这位老人很有趣,我要去新疆安慰他,立即向夏婕详细询问了王洛宾在新疆的地址。

1990年4月,三毛报名参加了来大陆的旅行团。《明道文艺》主编宪仁先生获悉后,委托她为王洛宾代送稿酬,这也许是上天赐予三毛的良机。旅行团在乌鲁木齐只停留两天,其他人都忙着去参观美丽的边塞风光,她却借口送稿费请假离开了旅行团;去见王洛宾,才是她来疆的主要目的。

4月16日,三毛第一次见到了王洛宾。王洛宾对三毛知之甚少,可以说从未读过她的作品,但还是热情地接待了她。他们谈了各自的生活经历、各自的作品和创作历程;相谈甚欢,可以说一见倾心,十分投入;三毛还为王洛宾唱了自己的作品《橄榄树》,她的歌,她的声音,以及感情都很美很美。王洛宾也为她唱了一首他狱中的作品《高高的白杨》,并介绍了歌中故事:一位维吾尔青年在结婚前夜被捕入狱,美丽的未婚妻不久也忧郁而亡,青年为了纪念亡妻蓄起了胡须。当唱到“孤坟上铺满了丁香,我的胡须铺满了胸膛”这句歌词时,三毛哭了,这也是爱人荷西79年意外溺水身亡后,她第一次在心中荡起爱的涟漪。

三毛与荷西

三毛在王洛宾心里:“真是一个热情、开朗、洒脱无羁的女人!”

王洛宾问三毛:“是不是因为荷西是大胡子,你才喜欢这首歌?”三毛说:“不是,是听了这首歌后,更爱大胡子!”他们又从大胡子谈回了荷西。王洛宾打趣地说:“你知道维吾尔人在告别时说’荷西’是什么意思吗?这’荷西’是再见的意思,也许因此’荷西’提早离你而去呢。”三毛幽默地盯着王洛宾说:“那么以后我找物件一定要找个名叫'携老’的啦!”她边笑边向王洛宾告别,相约第二天傍晚来宾馆再叙。

4月17日,王洛宾到宾馆找三毛。服务员查遍了客人登记表,也没有人叫三毛,因为三毛登记的是真名陈平,让他到三毛留言的五楼自己去找找看,并向他道谢。他不解地问,为什么要谢我,服务员说:“两天以来,我们根本不知道台湾旅行团中有作家三毛,是您给我们带来这个特大的好消息。您知道吗?我们这里一百多个姑娘都是三毛的粉丝,其中四楼的一个小姑娘,还用三毛的文章治愈她周期性的忧伤症呢!”

服务员的这番话,引起王洛宾极大的兴致,同时又很担心三毛的泄露,会给她带来许多麻烦?

在五楼,服务员领王洛宾去一一敲门,终于被他找到了。进门坐定后,三毛走向墙边,在聚光灯下,正像演员们在舞台上暂时的亮相。完全不是昨天那位风尘仆仆的女牛仔,而是一位披着一头秀发的窈窕淑女,美丽迷人。

告别时,三毛问王洛宾对她的印象如何?王洛宾打趣地说:“西部女牛仔,秀发女郎,背后面具是可爱的台湾女作家!”

那晚,三毛坚持要送王洛宾下楼,王洛宾的来访,果然给三毛带来了大麻烦。原本不知道三毛来大陆的粉丝们,抱来一大堆三毛的作品,等待她一本本签名,害得他俩没机会单独说上更多的话。临别,三毛告诉王洛宾:“明天将随旅行团经四川返回台北,秋天我一定再来看你,你一定要给我写信哦”!

三毛离开大陆,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她却率先给王洛宾写信,她在信中大胆的暗示“你没法要求我不爱你,在这一点上,我是自由的”。

三毛写给王洛宾的第一封信

面对三毛炽热的情感,已经76岁高龄的王洛宾似乎也感觉到了什么。王洛宾回信给三毛,委婉地表达彷徨,不能为你遮风挡雨:萧伯纳有一把破旧的雨伞,早已失去了雨伞的作用,但他出门依然带着它,把它当作拐杖用。王洛宾自嘲而诚恳地说,他就像萧伯纳那把破旧的雨伞。之后,王洛宾故意减缓了给三毛写信。为此,三毛匆匆来信,嗔怪王洛宾:”你好残忍,让我失去了生活的拐杖!”

在后来的短短三个月里,往来书信就多达十五封。

回到台北后,三毛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她将自己在乌鲁木齐王洛宾寓所的简单采访整理成《西北民歌之父王洛宾一鞭钟情》一文在台湾发表,接着还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上发表了《在那遥远的地方找到了原作者》一文,一石激起千层浪,连三毛也没有想到,这篇短文所产生的巨大社会效应。

而王洛宾也应大陆媒体之邀,写了两篇短文《海峡来客》和《回访》,在政协《团结报》上发表,诙谐、幽默地高度评价了三毛的艺术修养和时髦的艺术形象,在海峡两岸广为转载。“是谁在敲门,声音那样轻,像是怕惊动主人。打开房门顿吃一惊,原来是一位女牛仔。模样真迷人——镶金边的腰带,大方格的长裙,头上裹着一块大花巾,只露着滴溜溜的一双大眼睛。”令人始料不及的是,文章发表后,许多文学评论家惊叹地评论说:77岁的老人居然写出了这样不朽动情之作。

第一次在乌鲁木齐见面,三毛问:“是洛宾先生吗?”“是的,请进!”他把客人引进客厅,端水返回时,她正摘下礼帽,打开花头巾,对着钢琴上的镜子一甩头,卷卷的秀发披满了肩头,简直是神话般的仙女作态。当时王洛宾在心中暗暗打着腹稿,这就是《掀起你的盖头来》没有刊出,少为世人所知的第五段:掀起你的盖头来,美丽的头发披肩上,像是天边的云姑娘,抖散了绵密的忧伤。过了一月,他把这首歌词寄到了台北,她回信夸赞他眼光细腻,观察入微,把生活的枝末小节也能谱写成歌词。

1990年8月,三毛因应邀来北京为某电影补写旁白结束后,她作出了个大胆的决定:要到新疆和王洛宾近距离相处一段时间,并在8月20日拍去加急电报,告知她的心思,要王洛宾在8月23日接CA0916班机,他准时到来。

三毛刻意摩仿《在那遥远的地方》中女主角卓玛的形象,穿上藏袍。王洛宾也急急为她准备卧室,购置了最好的单人席梦思、书桌等生活用品。在短短相处的那段日子里,三毛骑着自行车陪王洛宾一起访亲问友、一起逛街购物、一起创作听曲,还亲自挑选美食掌勺做给王洛宾品尝。

王洛宾一生创作出情歌无数,要说他不懂爱是假的,他也觉查出三毛想说什么,但他克止了一时的冲动,考虑到年龄相差30余岁的现实,考虑到对年仅46岁青年作家三毛的社会影响,他刻意木讷了,故意回避着三毛投送过来的热情;后来三毛生病了,他还专门请来一位女学生照顾避嫌,三毛也觉查出王洛宾长辈般那种,无法抗拒的爱怜,病愈后,性格刚烈、放荡不羁的她主动搬进了宾馆暂住,希望双方也有个冷静思考期,等待传来他回心转意的好消息;临走那天,她痛苦地取下一枚漂亮的发针,夹在王洛宾一生像珍爱生命一样珍爱的吉它琴弦上,并剪下一缕自己的秀发夹在他的乐谱里。后来一曲《幸福的e弦》在王洛宾笔下诞生了。王洛宾在心中默默地祝福着三毛,狠心地没有作出任何表示,就是去宾馆道歉,还带上两名女学生作陪,这一举动,也深深地刺痛了三毛,她带着满腹遗憾离开了新疆。

当年12月,绝望中的三毛也渐渐平静下来,最后来信骗王洛宾说,她与英国一位先生订婚了,准备到那边定居,王洛宾愧疚的心里也得到稍许安慰,因通邮时间差的关系,这封写于12月11日的信,年底才转到王洛宾手中。

三毛写给王洛宾的最后一封信

当他正沉浸在欢乐之中时,这也是三毛离开王洛宾后的第121天,1991年的1月4日临晨4点,刚成功做完手术准备出院的三毛,被发现在台北医院卫生间自缢身亡。

1月5日临晨,收音机里突然传来海峡对岸的噩耗,王洛宾惊呆了,他疯了似的一瓶接一瓶地喝高度白酒,希望麻醉自己。一切都晚了,再好的安慰也于事无补,他默默地在三毛曾居住过的小屋正中摆上三毛放大照片,还特别请他的学生买来黑纱,把照片四周围了起来,布置好灵堂,他用一根洁白的手帕包着三毛留下的那一缕秀发和发针,放在照片前,坐下来静静地抱着吉它,对着照片一遍又一遍的弹唱歌曲。

王洛宾陷入深深的自责自问中,大痛大悲后的第四天,一曲满含深情的《等待》(即本文文首那支歌),寄给了远在天堂的三毛,这是王洛宾专为悼念三毛而作的歌曲,也是西部歌王王洛宾一生中,写的最后一首情歌,这首歌的副标题也是“寄给死者的情歌”;此时此刻,只有他心里明白,三毛是为谁而驾鹤西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