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7件事越做身体越湿!红豆薏米都白喝了!

 为什么73 2021-06-15
福光 上医健康 前天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今年夏天的气候和我们身体的感受,那毫无疑问会是这个字:湿

这是《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对当年于气候和易患病的预测,今年尤其是上半年湿气会比较重,所以从大寒交节到半个月前的小满,每个六气更替的时节我们都会写文,提醒大家注意祛湿防病。

然而,不论是后台留言还是群内聊天,都有不少朋友反馈说祛湿太难了,比如说,喝红豆薏米一点用都没有,大便还是黏黏的不成形,还有问为啥每天运动出汗脸上还是那么多油湿气还是那么重……

我也是纳闷,细问才知道,太多人一边各种祛湿茶喝不停,一边各种作,源源不断的把湿气往自己身上招,不湿才有鬼呢!

讲真,比祛湿更难的是防湿。湿浊就像油烟机上的油垢,都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同样,祛湿也不是一两天能搞定的事。最重要的并不是找个很厉害的祛湿方子一喝灵,而是要改掉日常生活中招湿生湿、影响湿气运化的坏习惯。

那么,我们的饮食起居里究竟有哪些「大湿级」的坑呢?下面这7件事,你越做身体越湿,大家最好忍忍、避开、戒掉。

图片

第一坑:无甜不欢

湿从口入,最大的坑莫过于甜食,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糖衣炮弹」。

甜食并非一无是处,它在中医的「五味」里,通常归于甘味,最是滋养,补益脾胃。我们常讲甜食解郁,很多人离不开甜品,觉得那是困苦生活的解药,吃的就是开心。

然后呢?开心是开心了,隐患也如影随形。甘味吃得太多就需要脾胃用更多的气去消化吸收。久而久之,脾胃疲累不堪,就运化不动这些甜腻腻的东西了,而且也难以把食物的能量疏布全身,一旦堆积下来,体内就容易生痰湿。

更让人担忧的是,《素问·五脏生成篇》讲「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这股痰湿不仅会阻滞身体阳气的运动,而且还容易侵犯肾水,导致脱发。脱发啊各位哥哥姐姐,这比湿气更可怕。

但也有矫枉过正的,近些年时兴戒糖,戒的不仅是奶茶雪糕这些明显不健康的甜食,连带五谷、冰糖、蜂蜜也像见鬼似的避之而无不及。要知道,适当吃甘味是能养脾的,脾乃后天之本,一点甘味不吃,脾胃得不到补养,则会白白消耗身体的元气来维持生存。

中医之所以叫中医,就是走的中道,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吃甜要吃天然的淡淡的甘味,比如五谷、山药、南瓜,以养脾胃补谷气。但各种人造的添加的甜腻就只能伤脾了,脾胃一伤,湿气就找上门了。

图片

第二坑:过食油腻

上面讲了甜食生湿,恐怕女生中招的会更多些。而重口油腻,则往往是不少男生湿热体质的罪魁祸首。

把甜食、重口、油腻放一起,就是中医所说的「肥甘厚腻」。几乎所有中药服用禁忌里,都会有这么一条「忌食肥甘厚腻」,足见这饮食习惯的害处。

肥甘厚腻碍脾,生冷寒凉败胃」。腻腻的食物吃多了,都会导致脾胃受伤。甜腻的奶茶、蛋糕,油腻的烤肉……越是看起来诱人的东西,伤起人来也越狠

脾胃受伤后,功能变弱,吃进去的食物不能很好的消化吸收,运化水湿的能力也差,时间一久,气血不足,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不能及时排出去,堆积在一起腐败发酵,就会变成痰湿、湿热、浊气。

胖胖的大肚腩和嗓子眼里的痰,就是这样来的。你会发现,在前一天大鱼大肉后,第二天可能会排出更多的痰,这是身体最后的自救了。

如果你身体里已经有了痰和大肚腩,可以试试百陈汤。很多小伙伴说喝了之后会感觉嗓子里的痰变得特别多,其实这是好事,借助茶饮的力量,把身体里的老旧痰湿排出来。

管住嘴巴,少一些欲望,多一点清理,就能养出轻松的身体。

点击图片,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即可入手百陈汤↓↓

第三坑:思虑过度

这个坑很多人会不经意间踩到。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总是思考琢磨心里藏着事的话,往往会脸蛋头发变得油腻腻的,大便也不成形。这就是中医讲的「思伤脾」了。

脾主化、主思,既消化食物,也运化思想。但不论化还是思,都得消耗脾胃能量,超过了脾的负荷。脾就会罢工。我们都知道吃饭八分饱,就是为了避免吃撑给脾胃增加负担,但很少朋友知道动脑想事也得留有余地。

平时学习工作难免用脑,但最好控制一下节奏,比如40分钟集中精力,10分钟放松休息,尤其要避免进食的时候思考问题,否则脾胃得累趴下,连运化湿气这样的基础工作也会难以完成。

像第一点讲的吃甜,第二点讲的多思,其实都是伤脾了。所有伤脾的行为,最终都会让湿气增加,祛湿的根源在于养脾。尤其是多思引起的湿重,光祛湿不养脾,湿气永远去不完。

类似这样思虑过度引起的湿气,芡实+莲子的搭配可以说是本命克星,都是健脾养胃的好手,同时芡实能祛湿收敛,莲子能养心安神。这两味食材在超市就能买到,加在大米里煮粥就好。

中医身心专家李无忌老师有个芡实莲子粉的食养方用的就是这个思路,我们也做成了成品,更方便日常食用。

点击图片,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即可入手芡实莲子粉↓↓

第四坑:水果吃多

不知道什么时候刮起的妖风,用水果代餐,不吃饭只吃水果,说是既营养健康,又瘦身排毒。结果呢,瘦是瘦了,还「赠送」一大堆问题,痛经、闭经、胃溃疡、贫血、腹痛腹泻……医院里吃水果吃出病来找医生的不要太多。

只吃水果别的不吃,这显然不对,但每天都要吃水果补充维生素,这种看似合理的观点也值得商榷。其实对于湿气重的人,最好少吃或者不吃。

水果很甜,甜本身就是产生湿气的来源。且水果大多生吃,大部分水果又是寒凉的,寒与湿皆为脾胃所忌。本身脾虚的人运化水湿的能力就弱,如果再贪吃水果,必定会导致体内大量湿邪积聚,难以被排出。

同理,冰激凌,冷饮,生冷的食物也一样。一旦寒凉伤害了脾胃。不仅增加湿气,身体为了御寒,还会渐渐长出小肚腩。上面推荐的百陈汤也同样适用这类寒湿的情况。

点击图片,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即可入手百陈汤↓↓


第五坑:进补过头

很多人一听到进补,脑海里常常会浮现出美好的幻梦,比如女人进补不会老,男人进补不会累。

这真得归功于广告,告诉你治肾虚地黄丸,治血虚阿胶糕,这可都是药啊,而且适用性都很窄。中医在讲「虚则补之」的同时,还有一句话叫做「实则泻之」,但往往后半句都被忽略了。

比如六味地黄丸,这本身是儿科大夫钱乙的名方,用来调理小儿肾弱、发育迟缓的。所以把原来仲景的八味肾气丸里的附子桂枝给去了,纯纯的滋阴。小孩子纯阳之体还好说,大人吃这个反而可能生湿伤肾。

比如阿胶,主要调治的是出血症导致的血虚,说它补血并不严谨。而且本身就黏腻难消化,要是脾虚阴气的气血不足,用它就彻底错了,反而可能导致脾虚生湿,症状加重。

要知道,补药只是为真正虚弱的人服用的,而且通常是有补有泻,根据症状配伍使用。并不是进补就一定是好事,不需要进补的人吃补药,反而是给自己身体添堵,形成湿气痰浊。

补错了补过头了生出湿气痰浊的,平时可以喝些花润春雨茶,把中焦脾胃的湿浊疏通开,这是一位江西民间中医的祛湿茶方,纯食材性味平和,祛湿效果却比一般茶饮强大得多。

点击图片,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即可入手花润春雨茶↓↓

第六坑:久坐不动

这第六个大坑其实有两个小坑:一是久坐,二是不动。

《黄帝内经》讲久坐伤肉」,脾主肉,肉伤则脾亦受损。脾有个重要的作用,是要把胃消化水谷而得的谷气布化全身的,久坐伤肉碍于运化,水液的代谢也会跟着出问题,身体的湿浊废水就会越来越多,往往口渴喝水很难解渴,还小便频繁。

不动,最明显的就是阳气会虚衰下来。因为动能升阳,阳气是湿气的大克星,缺乏运动的话,身体的阳气很难被激活,那么湿气泛滥几乎是必然结果。

反之,如果一个人经常运动、晒太阳,阳气充足,哪怕有点寒气湿气也能很快散掉,就像是太阳出来了,云开雾散一般。身体里的小太阳振奋了,才有力量去祛除湿气。

正好现在暑热渐盛,运动出汗就是最好的祛湿方式之一。你会发现,多运动运动,白天出点汗,痘痘没有了,湿疹没有了,肥肉也没有了,整个人的运化能力都在提升,身体也会因为湿气减少而变得轻盈。

如果实在没空到户外运动,也最好抽空练练八段锦或者拍打推揉脾经,让气血活跃起来,不至于停滞生湿。

图片

第七坑:湿脚受凉

可能你会很容易联想到饮食,比如过食寒性水果,比如各种汽水冰糕冷饮等等。当然,病从口入内外相感是一大风险,但身体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缺口,寒湿最喜欢从这里入侵,它就是:

双脚。

内经说得明明白白:「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清冷寒湿的地气要中伤人体,必定从双脚开始。

但你看看有多少人不注意双脚的干燥保暖的,夏天一下雨,穿个拖鞋就淌水去了,平时在家里也爱光脚贪凉。还有人爱用凉水冲脚解暑,而且不擦干就这么晾着。小孩子还好,阳气足,要是本就久坐少动阳虚体寒的大人这么干,不是招病是什么……

久坐少运动的、体虚阳气弱的,都建议趁着夏天,有空就多拍打拍打腹股沟和腘窝,也就是大腿根部和膝盖背面。腹股沟藏脾邪,湿气为主;腘窝藏肾邪,寒气为主。

图片图片

寒湿来得快的,就是抽筋腹痛拉肚子,再就是上面说的身重浮肿、胸腹胀满。要是不及时把入侵的寒湿赶跑,等到它们躲到关节里住下来,最常见就是导致类风湿关节痛,这就够不好治的了,更麻烦的是寒湿会成为包括癌症在内许多慢性病的诱因。

所以,请务必记住,也最好告诉身边的亲友:脚丫子最怕的就是寒湿!不要贪凉,湿脚要及时擦干!尤其今年夏天,平时暑热,腠理开泄,一旦雨天变凉,寒湿分分钟就长驱直入跑到你身体里作乱。

如果下雨天鞋子弄湿了,到家马上擦干换袜子,最好当天能用热水泡个脚,把寒湿排一排。本就阳虚体寒的人或者已有老寒腿关节冷痛的话,用川花枝藤足浴粉泡脚效果更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