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国灭蜀后利用蜀地粮草灭了六国都不缺粮,为何诸葛亮总缺粮?

 123xyz123 2021-06-15

巴蜀不过是秦国“三大粮仓”之一,秦国灭六国可不是仅仅依靠巴蜀那点粮食,同时秦国仗打到哪里,运河就修到哪里,运输条件也比诸葛亮执政的蜀汉要好得多。

秦始皇说白了是战国时期的“超级富二代”,按照《过秦论》中贾谊的说法,秦始皇灭六国那也是祖宗积德。他还不仅仅是“富二代”,那是“富N代”,贾谊的说法是“奋六世之余烈”。在小编看来,秦始皇继承的政治遗产中,最重要的还不是精兵强将,最重要的就是汉中、关中、巴蜀三大粮仓。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秦国在秦惠文王时(公元前316年),在名将司马错的力主之下,得到了富庶的巴蜀,而在得到巴蜀后,秦国不仅对楚国取得了战略上的优势,更是得到了巴蜀这一块肥沃的土地。巴蜀虽然土地肥沃,但是,直到公元前256年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在最恰当的地方将岷江一分为二,岷江水被送进宝瓶口那狭窄的通道中,灌溉成都平原万亩良田,使得当地食无荒年,巴蜀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

虽然有了富庶的汉中和巴蜀,还是还是不能满足秦国发动全国性的统战争所必需的军粮供应,于是秦国在吕不韦的主持下,开始修建郑国渠,将泾水和洛水连接起来,长达250公里。郑国渠前期的建设主要是在吕不韦手中进行,在秦王政亲政时,郑国渠在吕不韦的主持下主体工程已接近完工,据史学家估算,郑国渠灌溉的关中115万亩良田,足以供应秦国60万大军的军粮。也就是在这一年,更加阔绰起来的秦国开始了灭韩之战。

刘备入蜀之后,为了激励将士,招纳降卒,把原益州府库的东西都赏赐给将士了,以至于入蜀之初,将士发了大财刘备却是精穷。后来通过改铸货币,刘备通过盘剥百姓发了大财。但是他所占据的巴蜀还算完整,汉中之地却因为战争变的残破不堪,仅靠着巴蜀之地,想要支撑连年北伐的开销显然是不现实的。

到了蜀汉灭亡前夕,据史书记载,蜀国全国总人口90多万,却要养活军队9万多人,此外还有3万多的官吏。虽然有不少学者指出,当时的豪强大户会隐匿人口,蜀汉人口远不止90万人。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当时豪强大户才是政权存在的根基,作为回报,豪强大户隐匿人口实际上是一种经济特权。

就算是诸葛亮自己能做到两袖清风,也不可能冒着政权颠覆的危险,去真正的清查人口。这些养兵,养官的开销大部分还是要落到这90万百姓身上。所以到了蜀汉灭亡前期,蜀汉经济已经接近崩溃,百姓面有菜色,羸弱不堪,怨声载道。

秦始皇统一天下,仗打到哪里,运河就修到哪里。河运才是当时大宗物品运输的最优途径,陆运损耗太大。诸葛亮“六出祁山”,粮食运输大都只能靠着陆运,路上的损耗极大。

秦始皇在灭六国的过程中,就依靠着中原的运河体系,修建粮仓作为战争的物资基地。比如说著名的敖仓,就建在黄河和济水的分流处,秦国统一之后,秦朝还在继续秘密在敖仓积蓄粮食,以防备山东六国可能产生的叛乱。

后来刘邦和项羽围绕敖仓也进行了反复的争夺,后来刘邦无意之中挖到了秦朝在敖仓埋藏的粮食,发了一笔“横财”,利用粮食收集散卒,流民,才抵抗住项羽的进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北方六国之后,又与公元前211年对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地区的百越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征服活动。秦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惟独在两广地区苦战三年,毫无建树,原因就出在粮食运输上,两广复杂的地形决定,利用陆运根本就不能将前方所需军需及时送到。

为了改善和保证交通补给,秦始皇命令史禄劈山凿渠,修建运河。史禄通过精确计算终于在兴安开凿了灵渠,奇迹般的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了起来,使援兵和补给源源不断的运往前线,推动了战事的发展,最终把岭南的广大地区正式地划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为秦始皇统一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

诸葛亮一生主持了五次北伐,其中三次走了祁山道、一次走了陈仓道、一次走了褒斜道。诸葛亮的北伐之中,之所以走得最多是祁山道。就是因为相对比之下,祁山道坡度更缓能更好的运粮。

可见诸葛亮北伐,运粮主要靠的就是陆运,汉中地形复杂又无法修建运河,其中的消耗可想而知,“三国演义”中所谓的不吃不喝能形前进的木牛流马,完全是违反科学常识的想象,也有人说“木牛流马”不过就是初始版的独轮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