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披露:陈独秀晚年真实生活

 快乐老年435 2021-06-15

1930年的一天晚上,从工厂刚刚下夜班的24岁工厂打工妹潘兰珍像平时一样,提心吊胆的朝家走着。刚走到离家不远的地方,突然发现路边躺着一个男人,走近一看,发现此人已经不醒人事。

心底善良的潘兰珍喊来邻居,将这个男人扶进自己的小屋,并请来了大夫为他诊治,在潘兰珍的精心护理之下,这个五十多岁的男人苏醒了。

醒来后,男人自称姓李,原先在大学教书,目前和媳妇离异,以报社撰稿为生,而且就住在她的隔壁。在潘兰珍眼里,眼前的这个男人知识渊博,谈吐不凡,的确就像大学教授,她没有丝毫怀疑。

此后,勤劳善良的潘兰珍一有时间就帮助眼前的大学教授料理家务,洗衣做饭,而大学教授也很享受这种有人照顾的感觉。他们像一家人一样,一起吃饭,一起说笑。

从年龄而论,潘兰珍24岁青春年华,“大学教授”50多岁,岁月不饶人已显老态。但这并没能妨碍他们的交往,而且“大学教授”身无分文,常常还要靠潘兰珍拿出在工厂打工的血汗钱维持两人的生计。

尽管生活清苦艰难,但随着交往的深入,两个人的心越来越近,最后他们同居了。但好景不长,两年之后的一天,潘兰珍突然得到了丈夫被捕的消息,这时,她才恍然大悟,原来丈夫的真实名字叫陈独秀。

那么,潘兰珍到底是谁?她在知道得知陈独秀的真实身份后何去何从?他们的结局又如何?

命运悲惨的潘兰珍

1908年,潘兰珍在江苏南通出生。她的家庭比较贫困,父母都是穷苦农民。

但潘兰珍自从就长得俊俏,讨人喜欢,而且她还有两个美丽的名字,潘若云、潘云仙。

披露:陈独秀晚年真实生活

潘兰珍

1911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南通遭遇百年不遇的暴风雨,洪水肆虐,灾民流离失所。潘兰珍的父亲也带着全家人到处逃难,最终他们停留在上海,父亲在浦东码头谋生,靠做搬运工、挑夫维持全家人生计。

为了补贴家用,母亲也常常在做完家务后,带着幼小的潘兰珍外出捡破烂、捡煤渣。在艰苦环境中成长的潘兰珍自从就体会到生存的艰难。

到了潘兰珍七八岁以后,弟弟和妹妹又出生了。对这个家庭来讲,每增加一口人,家里的生存困难就增加一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0岁那年,为了替父母分担家庭的困难,她便去了一家纺织厂做包身工。等她长了几岁之后,父亲又介绍她到自己卖苦力的英美烟草公司当童工。

在这种情况下,潘兰珍童年所遭遇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包身工和童工都是极其悲惨的职业,工头和资本家想骂就骂,想欺负就欺负,毫无人身自由。

在苦难中,潘兰珍长到了十七八岁,虽然受了很多苦,但她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美丽动人,朴素的衣着挡不住她青春的光芒。

谁也不知,她的天生丽质却给她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工厂里掌握生杀大权的工头们,将魔爪伸向了这个困难的女孩,他们像一群饥饿的野狼一样,整日纠缠着潘兰珍。特别是到夜深人静,在夜班的车间里,潘兰珍心惊肉跳,她无处可藏。

披露:陈独秀晚年真实生活

那时纱厂女工

这时有一个工头出现了,他大骂那些欺侮潘兰珍的工头,对潘兰珍很殷勤,表现出极大的关心,似有保护之意。

潘兰珍开始以为自己遇到好人了,但不料此人就是衣冠禽兽,更是恶魔。他费尽心机接近潘兰珍,取得信任,实际上他是为了独占。

他常常夜晚闯进潘兰珍的住处,肆无忌惮,一旦遭遇反抗,他在上班时就故意找茬,责罚大骂,让潘兰珍遭遇各种屈辱。

在这个工头的软磨硬泡之下,潘兰珍无依无靠,为了生存,为了家庭,她只能屈服了,与工头同居了。

不久,潘兰珍便产下一子,但孩子夭折了。

但这个工头与她同居并非为了与她过日子,一旦目的达到,工头便开始抛弃她,经常对她进行非人的折磨,目的是逼她自行离开。

潘兰珍被这个魔鬼一样的工头折磨的遍体鳞伤,精神几近崩溃。最终她选择了逃离,自己搬了出来,在上海熙华德路(今长治路)上租了一间石库门房子。

但她根本想不到,她这间房子的隔壁住了一位著名的大人物,她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大人物的邻居。

她更加想不到的是,她此后的人生因为这个邻居而改变。

贫病潦倒的“大学教授”

《觉醒年代》火了,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说实话,与其说是这部剧火了,不如说是陈独秀火了。剧中陈独秀质朴、超凡、清新的形象,给很多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披露:陈独秀晚年真实生活

剧照陈独秀和李大钊

的确,陈独秀是那个时代思想潮流的引领者,是发出振聋发聩声音的人物,是站在时代之颠的伟大人物。

然此后,陈独秀的人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巅峰他坠入了谷底。

陈独秀陷入了彷徨和无穷无尽的反思之中,早年神采奕奕的陈独秀变得郁郁寡欢,成了孤家寡人一个。而且失去了经济来源,月薪几百大洋的北大学科科长的风光早已不在。

贫困和疾病如影随形,年过五旬的陈独秀疲惫不堪。

披露:陈独秀晚年真实生活

陈独秀

1930年下半年的一天晚上,陈独秀独自出门去买药,居然晕倒在了路上。于是,就发生了文章开头的一幕,陈独秀以“大学教授”的名义,和潘兰珍生活在了一起。

说实话,陈独秀说自己是大学教授,也是没有问题的。他曾经不仅是大学教授,而且是知名学府北大的文科科长。

但对潘兰珍来讲,从“大学教授”李老先生到陈独秀的转变确实有点大。

还有一点,潘兰珍也知之甚少,那就是陈独秀过去曾有过两段婚姻,而且两位妻子是同父异母的姐妹。

高晓岚是陈独秀的发妻,父亲是清朝安徽统领副将。但从小她就没有了母亲,倍受继母虐待。

而陈独秀从小过继给了叔父,叔父是四品官员,家世显赫。

因此,两家可谓门当户对,在父母之命之下,陈独秀与端庄贤惠,思想传统的高晓岚结为夫妻。

但婚后两人感情并不好,事实上两人就不是一类人,高晓岚追求安稳的日子,但陈独秀思想激进,醉心于革新,甘冒风险。

对于这段婚姻,陈独秀选择了逃避,俩人感情越来越淡,渐渐的他们婚姻已经名存实亡。

但此时高晓岚的同父异母的妹妹高君曼闯进了陈独秀的生活。高君曼从小就受父母宠爱,时尚靓丽,性格豪放洒脱,敢爱敢恨,她非常崇拜仰慕陈独秀,常常找各种机会接近陈独秀。

披露:陈独秀晚年真实生活

高君曼

陈独秀也被她的新式女性的特质所吸引,渐渐地他们互生爱意。但他们的交往遭到了双方家人的强烈反对。

但对崇尚自由的他们而言,这些都不是问题,他们依然我行我素,过起了同居生活。

1910年,陈独秀与高君曼排除万难,结为伴侣。婚姻他们妇唱夫随,很幸福。但他们的幸福却没能走到最后。

陈独秀选择的路注定不会太安稳,颠沛流离,常常遭遇牢狱之灾,有时高君曼受丈夫牵连,也被迫入狱。

这样的生活,高君曼后来也受不了了,渐渐的两人发展了到了分居的程度。

1925年,高君曼带着儿子陈鹤年、女儿陈子美,离开了上海去了南京,此后她再没有与陈独秀相见。

1931年,高君曼因子宫癌病逝。

陈独秀被捕入狱后

1932年10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被捕,因为身份特殊,立即被押往了南京。这是陈独秀第五次被捕,国民党各大报纸进行了大肆的报道。

披露:陈独秀晚年真实生活

陈独秀

有一天,潘兰珍偶然从报纸上看到了这个消息。而在此以前,潘兰珍因为和陈独秀闹了点小矛盾回到了南通老家。

得到这个消息,对潘兰珍犹如五雷轰顶,她想不到自己的丈夫,和自己生活了两年多的人竟然就是大名鼎鼎的陈独秀。

虽然吃惊,但潘兰珍并没有埋怨陈独秀。她告别了父母,放弃了在上海的工作,立即赶往南京。

而对于这次被捕,狱中的陈独秀在悲伤的同时,他又莫名感到了庆幸。庆幸妻子回了娘家,从而避免了一场牢狱之灾。

然而,陈独秀未曾想到,潘兰珍在赶往南京的途中已经下定决心,她要留在狱中陪伴陈独秀,照顾他的生活。

在南京的狱中,潘兰珍见到了陈独秀,陈独秀满脸愧疚,他对于自己隐瞒身份一事深感歉意。其实,陈独秀并非有意隐瞒,他只不过不想让潘兰珍因为自己而受牵连。

于是,在南京监狱出现了感人的一幕。

陈独秀劝妻子赶快离开南京,另谋出路,他自觉自己已经一把年纪了,不想耽搁了潘兰珍的青春年华。

但无论陈独秀怎么能言善辩,妻子潘兰珍都无动于衷,她的决心无法改变。

于是,潘兰珍就在监狱附近租了一间房子,每天朝九晚五的到狱中照顾陈独秀,为他洗衣做饭,风雨无阻。

为了给陈独秀增加营养,她常常抽空打短工,干点缝缝补补的活,挣点零花钱给陈独秀买营养品。

有了潘兰珍的精心照顾,狱中陈独秀的日子才不那么难熬,他将所有精力都用在了写文章,做研究上。

这样的日子,潘兰珍持续了五年之久,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陈独秀被减刑释放,她和陈独秀才一同走出监狱。

相伴相守直到丈夫离世

出狱后的陈独秀依然过着颠沛流离,常常为柴米油盐发愁的生活。几经辗转,他和妻子潘兰珍来到了战时陪都重庆。

但重庆由于大量人员的涌入,物价飞涨,陈独秀夫妇倍感生存压力巨大。

于是,1938年,在友人邓仲纯的邀请之下,陈独秀夫妇离开重庆,来到了距离重庆180里水路的江津县。这里虽然没有重庆的繁华,但消费显然要低一些。

此后,陈独秀就偏安在江津这个小地方。这里也最终成为陈独秀人生的终点站。

披露:陈独秀晚年真实生活

江津

其实,陈独秀对于晚年贫困的现状也一直努力改变,然他毕竟是一个文人,他赖以生存的技能就是写文章,但自大革命失败以后,他几度入狱,一度遭遇“封杀”,导致他的文章无法正常发表,因此就失去了经济来源。

但好在潘兰珍始终陪伴在陈独秀的身边,不离不弃,无怨无悔,使得陈独秀的晚年才不至于太多凄凉。

1942年5月12日,陈独秀像往日一样,饮用用蚕豆花泡制的茶水。饮用半小时后,他突然一阵腹痛。

潘兰珍急忙请来医生,后来才明白是因为蚕豆花发霉产生的毒素所致。潘兰珍一阵心痛,她为自己照顾不周而感到深深的自责。

其实,这是陈独秀身体衰减的一个信号。

披露:陈独秀晚年真实生活

陈独秀

几天之后,陈独秀的一位老朋友夏松云突然造访,看望陈独秀,并送来了北大学生凑的300元钱。

老友的到来,让陈独秀孤寂的小院子里增加了几份温情。陈独秀非常高兴,潘兰珍买了点肉回来,在自家院子里摘了点四季度,为几人张罗着午饭。

人逢喜事精神爽,陈独秀胃口大开,午饭陈独秀吃了不少潘兰珍做的四季豆红烧肉。

老友走后,晚饭,潘兰珍又将中午的剩菜热了热,陈独秀又吃了一些四季豆红烧肉。

然而晚饭之后,陈独秀就感觉肚子里翻江倒海,难以入眠。潘兰珍陪在丈夫身边,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第二天陈独秀腹泻不止,后来请来了医生,服了几天药,才症状稍有减轻。但潘兰珍为陈独秀的身体深深担忧,看着枯痩的丈夫,她经常以泪洗面。

陈独秀望着妻子,心中也生出无限的悲凉。

几天之后,陈独秀在上厕所时,刚站起来就晕倒了,顿时失去了知觉。潘兰珍拼命的呼唤着丈夫,并请来了医生。

后来,在妻子的哭泣声中,陈独秀苏醒过来。但很显然,陈独秀已经病入膏肓,随时有可能撒手而去。

5月25日,屋内死一般的沉寂,夫妻两人默默地做着最后的告白。

望着照顾自己十几年,为自己付出了青春的妻子,陈独秀满心的愧疚。他没有任何财产留下,唯一的遗产就是几个瓷碗,几件衣服。

他只能用微弱的声音,无奈地对妻子说:“今后……一切自主,生活……自力。”

这是他留给潘兰珍最后的一句话。

他逝世前正在编写《小学识字教本》一书,还尚未完稿。

抗战胜利后,陈松年将陈独秀的墓由重庆江津迁到了他的故乡安庆。

陈独秀,享年63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