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们总是啥都懂,但还要事事问别人

 有物书斋 2021-06-15

2003年,小道当时还在上大学,郑州推出了第一个二万首付的小户型楼盘——响水湾,月供900元,回家一商量,首付倒是没问题,月供有点高。

当时有一位大哥,30多岁,银行工作,告诉我,没必要买那么小的房子憋屈着,再攒攒买个大的,房价还是比较稳定的,再说了,月供有点高。

是的,2004年我大学毕业,第一个月收入是1451元,供房确实有点吃力。

但是到2006年,月供900元对我已经不是压力了,因为我的月薪到3000元,还谈了女朋友,她每月2000多,我们家庭收入将近6000元。

和银行那位大哥又聊起房子的时候,他还是劝我别买,说房价那么高,政府肯定要抑制,2008年,他在郑州富田太阳城买了第二套房子,复式。

等我再买房,就是2013年了,这时候我妻子孩子都有了,回头再看响水湾的房子,已经是这个价格。

2007年,我所在的公司跟天基人才网签订了协议,对方派过来一位人力资源总监,帮助我们公司梳理人力资源方面的不足。

我当时是企划部经理,闲着没事的时候,就聊天,有一天聊到手机。

当时我两部手机,一部是blakberry,一部是sumsung,当时blackberry还算是比较智能的手机。

我用的是最左边那一款

当时3G网络刚刚开始大行其道,4G还没影子呢。我突发奇想,跟人资总监聊:

你看,我用电脑的时候还是win95系统,那时候电脑用处很少,后来开始拨号上网,电脑的用处和功能也就多了,现在是宽带和光纤了,我们离不开电脑了,电视都不怎么用了。

那么同理推到手机,之前受网速限制,手机只能打电话,现在是彩屏+3G的时代,那么往后网速快了,手机的屏幕像素越来越清晰,你看,blackberry在3G环境下就比现在大多数国产手机功能要多。

那么将来手机会不会取代电脑和电视呢?

人资总监用怜悯的眼神看着我,说:想法太过于天马行空也不行,手机永远只能是手机,永远不可能替代电脑和电视。

嗯,现在嘛,我不说了,估计看这篇文章的人98%都是用手机看的吧。

还有类似的一些事情,就不一一列举了。

后来接触佛教,跟随上能下容大和尚学习《楞严经》以后,感觉事情好像不是“我预测对了,事情发生了,但我没赶上这一波趋势!”这么简单。

后来又入了道,读了很多道经,转而对佛经的领悟也深刻了许多,慢慢我就开始复盘:

之前我到底为什么错过机会?

现在我为什么能提前看到机会?

比如2017年12月份上课的时候,我跟弟子们详细分析了国家“一带一路 ”建设的规划,一些关键节点用数据和地图进行解说,有弟子年前就在西安买了房,然后,我们都知道结果了,西安房价过完年以后猛蹿。

我嘛,嘿嘿,我姐和我哥就在西安,很多事情提前都安排好了。

我在上一篇文章《那些说“做事不为钱”的人,现在都怎样了?》里说过,任何事情都有其底层逻辑,找到底层逻辑,不用易学,也能预测,这就是“善易者不卜”。

那么之前我为什么一直会错过机会呢?

很简单:我主动接触了太多的信息源,而又没有足够的判断力去判断哪些信息源有用。

我经常遇到那些有问题在百度上搜,越搜越糊涂的人。不是他们糊涂,而是被不同的信息源搞糊涂了。

我们从小经常听父母说:“有事情多跟人商量商量是好事。”这是电气时代之前的思维。

  • 如果你心里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八九不离十的时候,跟人商量是好事,对方能让你看到你忽略的地方;

  • 如果你心里对一件事情的看法根本就没谱的时候,与越多的人商量,越容易让你迷惑;

我们经常听到别人说:'“我听别人说。。。”、“听我妈说。。。”、“听朋友说。。。”,潜台词就是,我也没做过这个事情,你来咨询我,我也是听说

这种道听途说的建议,你需要听吗?

那么之后我为什么会提前发现机会呢?

复盘之后我发现:精简自己的信息源,只从真正做过这件事并且做的非常好的人身上学经验。

不管做什么事情,尽量跟做过的,有经验的,专业的人聊,比如在2017年12月份上课前,我正好跟北京的一位大佬刚聊过“一带一路”,所以我就能从宏观政策到微观数据在课堂上有理有据的说服我的弟子去投资。

比如上周,我刚与全国地产top10以内的事业部副总裁聊过,那么跟她聊天以后,我就得到了3条规律:

  • 1、越是核心区域,越能领涨抗跌;

  • 2、某一个区域房价高的本质是想住在这个区域的人值钱;

  • 3、房价涨落,本质上是由供需关系(各种类型的刚需)决定的。

凭这3条规律,我又咨询了在北京东二环买房的一位学生,她做公募基金的,同时也喜欢投资房产,然后我发现这三条规律,适用于北京的投资。

我这位学生给我推荐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基本上就是围绕我总结出来的这三点展开的,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点击蓝色字即可打开文章《北京换房指南》。

我们做任何事,身边的朋友总能给一堆建议,他们好像啥都懂,当然,他们给的建议也都是善意的,但未必是有用的,未必是对的

我想去新疆,一说出口,朋友就立马说那里好危险,当地人怎么怎么样,我知道他们是好意,但这丝毫不会影响我,我肯定要找真正去过新疆的人来讨经验。

如果我在百度上搜索(当然我不是反对搜索百度),我会搜索到208万条信息,这里面即便有30%的负面信息,都会造成我的困惑,我会为此事纠结好长时间。

于是我找到在新疆生活了三年的何沂航,他说,治安好得不得了,武警们实弹巡逻,比内陆治安还要好。

看,定心丸吃下了

那么如果没有找到呢?网络很发达,询问那些做过的人,并且用冷静的头脑去做判断。

我同时吃某两种食物的时候,总有人提醒我它们会相克,不能同时吃,我很感谢他们的好意,但除非我在权威媒体看到这样的信息,不然我不会信,有一个公众号叫“丁香医生”,他们定期在辟谣,可以看看

我们这个时代,是信息时代,获取信息如此方便,以至于我们只要百度在手,每个人看起来似乎啥都懂

很多人的潜意识还停留在电气时代,停留在那个信息匮乏的时代,遇到事情的时候,想要尽可能的收集更多信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但我们其实不知道我们搜集来的,网络上那些侃侃而谈的人们所说的那些信息,有多少是他真正“懂”的东西,有多少是他亲身经历的,而不是道听途说的东西,到底有多少是错的,所以,我们真的非常需要精简自己的信息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