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要这铁棒有何用?

 有物书斋 2021-06-15

01 易经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前天去参加研讨会,会上有人分享了一个观点:

孙悟空用如意金箍棒,在易经中能找到渊源。

主要论点有:

  • 孙悟空是猴,猴在十二地支里是申,申为棍形

  • 申中间的“曰”字为“日”字拉宽,所以金箍棒能变粗;

  • 申可以引申为“伸”,能伸就能缩,所以金箍棒能伸缩;

  • 申为“申诉”、“申明”的意思,孙悟空代表底层人民的申诉欲望;

  • 申可以引申为“深”,所以金箍棒在东海深处的龙宫;

从一个“申”字能联想这么多,这想象力也是没谁了。

但是,仅靠拆字、找同音字这样的方法去解读易经,全不全面呢?

这样的方法在民间非常有市场,我们经常看到有人口沫横飞的通过对汉字的再分析、再解读,得出看似很有道理的结论,围观者频频点头的景象。

如果仅仅是茶余饭后图一乐就算了,但如果拿出来教人,就有点以偏概全,牵强附会了。

甲骨文的申

且不说,“申”字在甲骨文中代表“雨天的闪电”,且就从造字的本意来说,“申”通“电”和“神”,也跟“申诉”“申明”这些词扯不上关系。

就仅仅从“申”和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之间的关系来说,就没有半毛钱关系,因为孙悟空之前是不用棍子的

那孙悟空之前用的兵器是什么呢?

这要从孙悟空这个形象是什么时候被创造出来的说起。

02 孙悟空是什么时候被创造出来的?


大众熟知的孙悟空形象,来自明代人吴承恩写的《西游记》,这部小说完成于明朝中后期。

但大众不熟知的是,吴承恩之前,已经有多部《西游记》的前身,一共有:

  • 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作者不详。

  • 金院本剧目中的《唐三藏》,

  • 宋元南戏有《陈光蕊江流和尚》,惜均已失传,

  • 元末明初人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

也就是说,孙悟空的人物形象至少在纸面上可以追溯到南宋

明代吴承恩在写《西游记》的时候,大量参考了上述版本的《西游记》。具体内容在我的另一篇文章里已经讲述过,点击下面图片即可打开。

这充分说明,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孙悟空这个角色也不是一天成型的。

03 孙悟空一开始就使棍吗?


当我们知道孙悟空的角色不是一次成型以后,自然要去找最早的孙悟空形象

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的开元寺在泉州市区西街。

开元寺内有两座建于南宋时的石塔,西塔高44米,全部石砌。在第四层东北壁上有一个“神猴”的形象:

  • 猴头人身、尖嘴鼓腮、圆眼、凹鼻、目光有神;

  • 头戴金箍,脑后有一发髻翘起,耳轮穿环,上身穿皮毛直缀,项悬大链珠垂到腹下,腿上扎绑带,脚穿罗汉鞋;

  • 腰左挂一个葫芦和一卷《孔雀王咒经》,衣袖卷至上臂,肌肉隆起富有力感;左手握一柄“单手刀”,刀尖指向右上角,右手屈胸前拇指和食指捻着一颗念珠,左肩上角有一尊小佛像。

这座在吴承恩版《西游记》成书之前约300年的雕像很明确的表明了,至少在南宋时代,人们概念中的神猴也就是日后的“孙悟空”,“所使用的武器是刀”。

那么神猴的形象来源于哪里呢?

来源于印度,公元前300年左右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讲述了神猴哈奴曼的故事,从此以后,神猴哈奴曼就成了印度人所敬仰的神祇。

中国从北宋中期开始,航海业蓬勃发展,印度和阿拉伯文化就从当时最大的港口泉州港传入了中国,在中国经过改头换面一番,从神猴哈奴曼变成了孙行者

04 孙行者为什么用刀?


孙悟空的故事刚传入中国的时候,那时候还叫猴行者,跟神猴哈奴曼一样,行者主要使锤,后来慢慢的,十八般兵器开始轮番使用,最后定型为刀。

为什么定型为刀?

因为南北宋时期,政府对民间武器实行管制,禁止私人拥有长柄武器和弓弩,但是刀、剑不禁

就像现在美国虽然可以合法持枪,但依然规定私人不能持有连发武器一样。

为什么不能使用长柄武器呢?

因为长柄武器可以有效的对抗骑兵,并且一旦多人结阵,会形成很强的冲击力

一百人拿单刀,可以叫做黑社会打架;

一百人手持长柄大刀结成方阵,这就是军队了。

所以南北宋时期,民间最多的武器就是刀剑,最流行的就是拳、掌、刀、棍、剑术。

神话故事传播的基础是“老百姓要喜欢”,自然要选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于是本来使锤的猴行者就使上了刀。

05 刀棍双绝的孙行者


自古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钻政府政策空子的高手永远在民间,北宋时期,民间有高人发明出了可以组装的长柄武器——朴(po)刀

平时是一根棍和一把刀分开装,用的时候,就组装起来,我们从《水浒传》就可以看出来,

“卢俊义取出朴刀,装在杆棒上,三个丫扣牢了,赶着车子,奔梁山泊路上来。”

在《智取生辰纲》中,黄泥岗树林里,刘唐手里拿着一把朴刀,说自己七人是贩枣子的客人,即便是小心谨慎的杨志也相信了,可见在宋代朴刀是广泛使用的

那么作为始终非常接地气的戏曲杂剧角色的孙行者,自然也要有些变化,杂剧《西游记》里铁扇公主不敌孙悟空,唱道:

“铁棒来抽身便躲,戒刀着怎地存活?我着戒刀折,铁棒损,力消磨。”

看,这时候孙行者的武器就变成了一根铁棍和一把戒刀,平时用戒刀,需要的时候从耳朵眼里掏出棍子,把铁扇公主差点给打哭了。

所以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06 使禅杖的猴行者


到了南宋末期,天下大乱,为加强控制,南宋统治者又恢复了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的“武器持有禁令”,禁止民间持有任何武器,包括刀剑

而北方的元朝,干脆连民间“持有铁棍”都禁止,这时候戏台上的孙行者也与时俱进,赶快抛掉了刀棍。

南宋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猴行者”,降妖除魔的兵器是“金镮锡杖—条”,而且这条“金镮锡杖”还是“北方毗沙门大梵天王”(这位是唐代普遍供奉的战神,以后有机会再讲)送给唐僧的,只是除妖动手时,才由“猴行者”使用,而且不是当兵器用作对打,而是化作一条龙。

看,不但只能使禅杖,连武器都是师父给的,并且武器只有魔法属性,用完还要上缴。

顺便说一句:

元朝还禁止私人拥有弹弓,违者打七十七大板,这让以弹弓为武器的灌口二郎神很尴尬,民间只好给二郎神又配了一把礼仪用武器——三尖两刃刀

07 吴承恩的脑洞


 到吴承恩写《西游记》的时候,孙行者的武器就成了个难题,因为明代政府不禁止民间拥有刀剑弓弩这些冷兵器,只禁止火枪、火炮等热兵器(奇怪吧)

所以,理论上应该让孙行者回归用刀的老传统,但这时候社会大环境,换言之就是,粉丝们已经不允许了。

因为元代的武器禁令,民间智慧再次发挥了作用,元朝政府禁止私人“持有刀剑和铁棍”,于是民间就让孙行者扔掉了刀,只留下棍子,并且改了个新名字——“生金棍”,因为金子比铁软,杀伤性小。

你不让我拿铁棍,我拿根金棍行不行?!

所以在吴承恩时代,大部分西游故事里,孙行者都已经改用了“生金棍”这种小规模杀伤性武器

这时候再回归传统,让孙行者改用刀或者改用刀棍,票房风险很大

于是吴承恩在一众西游故事的基础上,干脆脑洞大开,发挥想象力,“生金棍”最终定型为“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前身是大禹治水时的定海神针。

几经辗转,孙行者的武器从神猴哈奴曼的锤到十八般武器混用,再到用刀,再到刀棍双绝,再变成禅杖,最后变成用棍。

你可以看到民间智慧和政府禁令之间的博弈,也可以想象到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神祇形象,必然像孙行者一样,其形象也经过了很多的改变和变迁

如果孙行者不是个戏曲角色,而是个活生生的人,从公元前300年开始用锤,用了1400年,改用刀,又过了300年,来两个人突然塞给他一根“如意金箍棒”,让他换兵器,告诉他,你只能用这个了,我想,他一定是迷惑不解:

“我要这铁棒有何用?我的锤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