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桓公五年(9):大雩(三)

 有物书斋 2021-06-15
---   01   ---
原文:
桓公五年:大雩(yu读鱼)

---   02   ---

东汉的王充在《论衡》里说:周之四月,正岁二月也。意思是周朝的四月是我们现在的二月。这话猛一看好像是写错了,其实没错。

因为夏、商、周、秦、西汉前期、西汉中期及以后,我们用的历法就是日历不一样,所以每个朝代过的正月也不一样。

按照目前考证出来的说法,颛顼(zhuan xu) 帝和夏代都使用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这跟我们现在用的农历一样,正月初一就是大年初一,代表新的一年开始了。

因为正月建寅,所以夏朝的历法以寅月为首,即所谓“建寅孟春之月”。“孟”是排行词,老大的意思。“孟仲季”就是老大,老二,老三。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也叫“刘季”,用俗话说就是“刘老三”。孟春就是春天的第一个月。

那么往下数下去,就是这样的排列:
  • 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

  • 四月建巳,午月建午,六月建未,

  • 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

  • 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



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研究的朋友马上就发现,这不就是十二地支吗?
对。这不但是十二地支,还是中国的十二属相。
  • 寅虎,卯兔,辰龙;

  • 巳蛇,午马,未羊;

  • 申猴,酉鸡,戌狗;

  • 亥猪,子鼠,丑牛。

那又有人提疑问,十二属相不是按年算的吗?怎么会跟月扯上关系了呢?
因为中国上古文化就用这一套系统代表年月日时。

比如周星驰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是这么介绍唐伯虎的:
唐伯虎,因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寅时,故取名唐寅。

唐伯虎出生于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是公元1470年3月6日,查万年历可以知道,那一天按照中国干支计算的话,是庚寅年己卯月癸丑日,并不是寅年寅月寅日,至于时辰是不是寅时就不知道了,这得问唐寅的父母了。

那么这种表述方式不会乱吗?不会乱。
阿拉伯数字用“0-9”来记录日期也没有乱呀,中国的十二地支比阿拉伯数字还多了两个呢,之前已经用了3000多年,也没有出现混乱。
那为什么我们现在不用这种方式了呢?
这个,小孩没娘说来话长。

---   03   ---

先回到开始的话题,颛顼和夏朝是以寅月为正月的,到了商朝就改了,不以寅月为正月了。

因为商汤灭夏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不以禅让的形式,而是以战争的形式进行王朝更替,所以商汤为了保持政权的稳定性,不但与讨伐夏桀的众人立下誓言:
“跟我一起灭夏,有肉吃,有车坐,否则就灭你的族,让你的妻儿世代为奴”
并且公告天下“尔无不信,朕不食言”。(见《尚书·汤誓》)

在彻底消除革命者的后顾之忧,灭掉了“天怒人怨”的夏桀以后,全新的商王朝从形式上也要跟之前万恶的旧夏王朝进行分割。
比如服饰,官职名称、礼乐制度等,最重要的就是对于正月的认定。

过年是古代劳动人民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一年辛辛苦苦土里刨食,只有到过年的时候才能轻松一下,所以古代的人对于“年”就很看重。
同时,过完年是播种的季节,一年之计在于开头,这个开头一定要开得好才行。


一年的头一天是正月初一,古代称初一为“朔日”,所以正月初一又被称为“正朔”。
所以,把正月认定为哪个月,很重要。

商汤灭夏以后,改变了夏朝的正月初一,把以“寅月为正月”改为“以丑月为正月”,这叫做“改正朔”
相当于把正月提前了一个月。原来是农历正月初一过年,现在是农历十二月初一就过年了。当然,一年还是十二个月。

这个方法很有用,不但从形式上与夏朝进行割裂,并且在巡视商王朝的地盘时,对哪个诸侯国真臣服,哪个诸侯国假臣服一目了然:
只需要看这个诸侯国是什么时候过年,什么时候上报年终总结就可以了。

按照商王朝规定的历法过年的诸侯国就叫做“奉正朔”,不按照商王朝规定的历法过年的诸侯国就叫做“不奉正朔”。不奉正朔就疑似有不臣之心,就有理由讨伐。

后来周灭商,也沿用了“改正朔”这一招,又提前了一个月,改为“建子之月为正月”,就是十一月初一是大年初一。新的历法颁布下去,谁不奉正朔,就说明谁不服,就讨伐谁。

当然这里面有两个例外,一个是商朝后裔宋国和夏朝后裔杞国,这两国可以奉旨按照各自祖宗流传下来的历法过年。
因此当时如果有一个宋国人和鲁国见面,谈起过年的话,宋国人会很骄傲的说:“我们过年比你们晚一个月,因为我们是商祖传下来历法,时间悠久。”而鲁国人会鄙夷的说:“再厉害不也是被我的祖宗给打败了吗?所以现在全天下(按照周朝人的世界观)都是十一月初一过年。”

这个情景和现在网络上争论到底是公历1月1号元旦算新年还是农历正月初一算新年的问题如出一辙。

---   04  ---

后来秦朝一统天下,顺便提前灭掉了周,秦也改了正朔,以现在的阴历十月初一为正月初一。但是山东六国的遗老们不愿意遵守秦朝颁布的正朔,比如楚国的项羽,就还按照十一月初一过年,过着过着,就起心动念,造了秦朝的反。


西汉灭秦以后,一切都继承秦朝的制度,历法也没改,继续用。
一直到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汉武帝琢磨着这样一直下去,人们还真以为汉朝是秦朝禅让的呢。

于是汉武帝就改服饰、改官职、改历法,采用了司马迁创制的《太初历》,这套历法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司马迁在纳入二十四节气的时候,还做了一些小改动,这个我们以后再说。

然后重新使用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就是我们现在用的农历,以表示汉朝是夏朝的子孙,是继承夏朝的历法,好嘛,这一下子把中间2000年给隔过去了。

西汉修订《太初历》以后,历法就很少变动了,一直用到清朝末年。

中间虽然有过王莽、魏明帝、武则天、唐肃宗等人短暂的改过正朔,但使用不久,因为实在太不方便,就又改回来了。历法也改动过多次,但都是在《太初历》的框架内改良,而不是颠覆式的改变。

汤若望协助徐光启修订《崇祯历书》

清朝灭亡以后,当时曾经讨论过使用什么历法,国民政府最后决定废除《太初历》也就是农历,采用西方通行的公历,规定公历1月1日为元旦,为新的一年,这套历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耶稣出生那一年为基准点,为公元元年,在耶稣出生之前叫做公元前,在耶稣出生之后叫做公元。

后来一经推行发现问题很大,比改路名还麻烦,而且老百姓使用了3000年的农历,突然要一下子该新历,不适应,也不方便。

当时出现了两个春节,一个是“民国春节”,就是现在的元旦,一个是“国民春节”,即现在的农历新年。


到袁世凯做大总统的时候,为了顺应民意,就决定公历和农历并行,政府工作报告和工作人员都按照公历,民间过年和节假日都用农历,这样就出现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

  • 政府的工作报告,财年都是按公元XXXX年1月1日到公元XXXX12月31日编写的,但往往农历新年是在1月1日之后一到两个月内,所以所有的公文和计算日期的时候都用公元XXXX年X月X日的格式,但农历新年、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这些节假日是按照农历和二十四节气算的。

这就造成每年的节假日政府都需要事先通知,以免那些已经不知道农历是什么的人算错,过错了年,过错了节。

不过即使政府每年都通报,依然有很多人不明白。不但民国时期的人不明白,现代人更不明白,我就经常遇到搞不清楚农历和公历的人,给我报一次出生日期,能把他自己搞到怀疑人生,以85年以后出生的人居多。

国民政府规定了元旦的时间以后,要求全民强制执行,当时不但一些清朝的遗老遗少们拒不执行,连老百姓也不执行。

于是警察们就在农历大年初一把商店的门砸开,把商人们从家里抓来,强行营业。但是在公历1月1号元旦的时候,又强行让商人们关门歇业,回家过年,连卖日历的小贩也不能卖上面写有农历的日历,有的话全部抓走。

由此可以推想,商、周、秦、汉这些朝代在改正朔初期的困难程度。

老百姓一旦适应了一个新年,就不愿意改了。

---   05  ---



目前在东亚的国家里,还有朝鲜、韩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泰国跟中国一样,过传统的农历新年。从农历新年可以看出哪些国家在历史上是被华夏文明影响过的。而日本则是在明治维新之后就废除了农历新年。

1872年,日本废除使用了1000多年的农历春节,引进西方太阳历,就是现在的公历,那时候清朝还没有灭亡,所以日本虽然不是清国的属国,但此举可以等同于藩属国“不奉正朔”,小狼崽子的牙已经露出来了。

但清政府当年已是自顾不暇,华夏文明也处于被西方文明挑战的危急关头,都没顾得上关注此事。只有像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洋务运动派对日本此举产生了警惕,包括后来建立北洋海军,就是以日本为假想敌的。

后来的事实证明,日本的狼子野心确实很早就萌芽了:
  • 1872年日本开始不奉正朔,废除农历春节;

  • 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

  • 1876年日本进攻朝鲜;

  • 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爆发。


所以说,对一个文明的敌意,往往就是从“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开始的,而一个文明要侵蚀和颠覆另一个文明,往往也是从先改变你过年过节的习惯开始的。


欢迎理性探讨,怒发冲冠、一叶障目者及鸣翠柳者不回复。
E-mail:youwushuzhai@126.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