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生美貌又叛逆的她是唐朝诗坛最有名的交际花,40多岁还被唐玄宗召见,最后却被乱棍打死!

 独孤岛书屋 2021-06-15

《蔷薇》

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

已看云鬟散,更念木枯荣。

鞞鼓喧行选,旌旗拂座隅。

不睹河阳一县花,空见青山三两点。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季兰

原名叫李冶

生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81年)

和普通女子不同

生在书香世家的她

从小便读书写字

而李季兰自身也天赋甚高

这首诗就是她六岁时写下的

由于诗中“架却”谐音“嫁却”

小小年纪就知道待嫁女子的心绪

她的父亲认为此诗很不祥

担心她长大后会给自己家门蒙羞

于是狠心将她送入剡中玉真观出家为道姑

并将她改名为李季兰

虽然自小便出生成了一名道姑

但李季兰却有着很不一样的人生

出众的外貌和卓越的诗情

以及浪漫天真的心性

让她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唐才子传》评价她

“美姿容,神情萧散,善弹琴,尤工格律”

用现在的话来说

就是不但人长得美还会弹琴

尤其擅长写诗

是标准的才貌双全的大美女

要是在现代

她肯定比网红还红

在道观中每天过着写诗弹琴的生活

年幼的李季兰看起来也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

然而转眼间李季兰已经十六岁了

出落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美少女

她开始对道观中的生活感到索然无趣

开始向往外面的花花世界

原本在大好的年纪

李季兰应该沐浴在爱情的春光中

但寂寞冷清的道观

观主和观规却约束了她

她不敢有什么过分出格的行径

对爱情的向往也只在心底悄悄绽放

朝云暮雨两相随,去雁来人有归期

玉枕只知常下泪,银灯空照不眠时

仰看明月翻含情,俯盼流波欲寄词

却忆初闻凤楼曲,教人寂寞复相思

从她的这首七律《感兴》中

便可看出她俨然一副少女怀春的模样

多少个寂寞夜晚难以入眠

李季兰常常在月满西楼时独对孤灯

写着一首首“相思怨”倾诉心声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

弹着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也许是李季兰实在太不甘心

自己的才情与美貌无人欣赏

更不甘蜷缩在玉真观中任芳华虚度黯然凋零

于是在一个春日的午后

乘着观主和其他道友午睡

她偷偷溜到观前不远的剡溪中荡舟漫游

在清澈见底的小溪边

她遇到了一位穿着布衣芒鞋却神清气朗的青年

这位青年人要求登船

李季兰十分大方地让他上来了

交谈中方知他是隐居在此的名士朱放

两人一见如故

一同谈诗论文,临流高歌,登山揽胜

度过了一个愉快心醉的下午

临别时,朱放写下一首诗赠与李季兰

古岸新花开一枝

岸傍花下有分离

莫将罗袖拂花落

便是行人肠断时

诗中包含着眷恋与期求

引动了李季兰丝丝柔情

于是两人约好了下次见面的时间

才恋恋不舍地分手

第一次见面就写情诗追求一个道姑

朱放也算是一枚正经的渣男了

果不其然

他们相互往来没多久

朱放就因奉旨离开去了江西做官

两人虽然还有书信往来

但从此便朱放再也没有回来

离人无语月无声

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

云间水上到层城

李季兰用一首首浓烈的相思曲守望着

却始终等不到朱放的归来

就在久盼朱放不归的时候

一位叫陆羽的男子又闯入李季兰的生活

陆羽是谁?

懂茶道的人都知道

他就是中国茶的始祖爷

大名鼎鼎的“茶神”

陆羽听说附近有个才貌双全的道姑

便主动去拜访

两人一见甚是投缘

先是作谈诗论文的朋友

慢慢地因两人处境相似

竟成为惺惺相惜、心意相通的至友

最终深化为互诉衷肠、心心相依的情侣

或许是因为太醉心于品茶

又或许碍于世俗的羁绊

陆羽和李季兰的感情

只开了灿烂的花

却并没有结果

李季兰和陆羽还有一位共同的好友

他就是诗僧皎然

皎然是大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

出家到梯山寺为僧

皎然常到龙盖寺找陆羽谈诗

后经陆羽介绍

皎然也成了李季兰的诗友

三人常常围坐相互以诗词酬答

不知不觉中,李季兰又被皎然出色的才华

和闲定的气度深深吸引住了

常常借诗向他暗示柔情

只可惜皎然却早已修炼成性

心如止水不生半点涟漪

他曾写下一首“答李季兰”诗

表明自己的态度

天女来相试

将花欲染衣

禅心竟不起

还捧旧花归

对皎然的沉定之性

李季兰只能慨叹

“禅心已如沾呢絮  不随东风任意飞。”

不过此后两人仍然是好朋友

虽然对皎然的“禅心不动”大加赞叹

但李季兰深知

自己都无论如何都修炼不到这一层

天性浪漫多情的她

在三十岁过后

性格更加开放

交友也越来越多

时常与远近诗友会集于乌程开元寺中

举行文酒之会,即席赋诗,

谈笑风生,毫无禁忌

一时竟被传为美谈

李季兰也因此出尽了风头

甚至到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地步

著名诗人刘长卿赞她是“女中诗豪”

唐诗选家高仲武夸她“形气既雄,诗意亦荡”

甚至连喜欢诗词的唐玄宗都知道她的诗才

还特意下圣旨召见她赴京入宫赋诗

此时的李季兰已经40多岁了

接到召命后的她忐忑不安

无才多病分龙钟,不料虚名达九重

仰愧弹冠上华发,多惭拂镜理衰容

驰心北阙随芳草,极目南山望归峰

桂树不能留野客,沙鸥出浦漫相峰

这首《恩命追入留别广陵故人》

便是她离开广陵出发去长安所作

诗里她一直在感慨自己青春不再美人迟暮

遗憾的是

在前往长安途中

影响深远的“安史之乱”就爆发了

长安一片混乱,唐玄宗仓惶西逃

李季兰不但没能见到皇帝

自己在战火中也不知去向何处

于是便干脆在长安定居下来

依旧过着诗酒为伴的生活

晚年的她还被唐德宗夸赞为“俊妪”

直到公元784年

71岁的她才在孤独中

凄然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关于李季兰的结局还有一种传言

说是建中四年(783年)发生泾原兵变

大将朱泚自立为帝,占据长安

李季兰与朱泚交往甚密

所以朱泚被平定后

李季兰就被捕了

唐德宗迁怒于她

将她乱棍打死

不过无论怎样

李季兰的命运最终都是悲惨的

唐朝虽然相对其他朝代较为开放

但对女子依然讲求三从四德

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但李季兰却全然不是这样的女子

从小便早熟的她

虽然去道观做了道士

也依然向往外面的花花世界

按照中国正统的观念来看

李季兰确实是十分另类的女子

唐才子传甚至说她是“谑浪“”之人

李季兰应该算中国最早也最有名的交际花了

比民国时期的陆小曼、唐瑛等人早了一千多年

不过现在看来

李季兰是一个敢爱敢恨渴望自由

不受礼法约束

拥有无限浪漫情思的奇女子

至近至远东西,

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

至亲至疏夫妻。

在这首《八至》中我们可以看出李季兰的心性

她始终没有如《蔷薇》诗中所说那样嫁作他人妇

或许注定李季兰此生爱情不会有好归宿

但李季兰天真浪漫的诗情与诗性

犹如一朵桀骜不驯的野玫瑰

绽放在唐朝的大地上

作为道姑,李季兰是叛逆的;

作为女子,她是可悲的;

而作为诗人,她却是独一无二的

注定将被人们铭记

或许我们可以用李季兰的这首

《琴曲歌辞·三峡流泉歌》

来概括她自己的一生

妾家本住巫山云,巫山流水常自闻。

玉琴弹出转寥夐,直似当时梦中听。

三峡流泉几千里,一时流入深闺里。

巨石奔崖指下生,飞波走浪弦中起。

初疑喷涌含雷风,又似呜咽流不通。

回湍曲濑势将尽,时复滴沥平沙中。

忆昔阮公为此曲,能使仲容听不足。

一弹既罢复一弹,愿似流泉镇相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