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全世界只有中国人这么爱喝热水?还喝了4000年......

 Daweb_YN 2021-06-16

“多喝热水”被誉为现代直男聊天必杀技之一。

无论是感冒发烧,还是头晕肚痛,只要女朋友开口说“我有点不舒服”,就一定会收到多喝热水的安慰。

热水,仿佛是一切病症的克星。它以不变应万变的淡定姿态,稳居最便宜的保健品之首,比秋裤还要无所不能。

如果熬夜是辣手摧花的凶手,多喝热水就是洗经伐髓的灵丹妙药。不管游戏打到多晚,不管作业写到几点,不管加班狗在深夜有多么忐忑不安,只要你喝了热水,活力满满就应该理所当然。

热水的神奇功效久在江湖流传。大概只有稀有才会被珍视,太过常见就会变得普通。现在“多喝热水”已经沦为了不走心的敷衍,一度媲美随便、都可以,让人一听就想炸毛。

他说的对,不生气,不生气......

多喝热水真的有用吗?


先别炸!

热水虽然不是万能药,但它的传说也并非纯属虚构。


比如说,你要是得了普通感冒,喝杯热水真的有用。

注意了,这可不是胡说,还真有不信奉中医的外国人写过这方面的论文——《The effects of a hot drink on nasal airflow and symptoms of common cold and flu》(《一杯热饮对鼻气流和普通感冒和流感症状的影响》)。


研究人员找来的观察对象全部经过精挑细选,必须同时具备流鼻涕、打喷嚏、喉咙痛、咳嗽中、寒冷、疲倦感这6大症状,缺一个都不是一位完美的实验对象。

结果发现,他们在喝了热水后,主观上确实能够起到缓解这6大症状的作用。

而在另一篇论文中,来自美国西奈山医院的医学博士马文·塞克那做过另一个实验。

实验以喝鸡汤、喝热水和喝冷水三者比较,最终得出结论:
喝了冷水后,鼻黏液流速从7.3mm/min明显减少到4.5mm/min;
喝了热水后,鼻黏液流速从6.2mm/min增加到8.4mm/min;
喝了鸡汤后,鼻黏液流速从6.9mm/min增加到9.2mm/min;

喝鸡汤确实可以起到缓解鼻塞和流鼻涕的症状。

模友们,发现亮点了没?以后听见感冒别再说“多喝热水”了,让人家多喝鸡汤!至于谁来熬,你自己掂量。

不过仔细想想,热鸡汤,它也是热水啊!

但是,全世界好像只有中国人爱喝热水。


为什么全世界只有中国人爱喝热水?


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来自意大利的小伙就说道:“在中国,不管我的身体有任何不舒服,中国同学都会为我推荐,多喝点开水。发烧了喝开水,胃痛喝开水,压力大也喝开水,现在我才发现,中国的开水厉害得不得了”


中国热水的神奇功效这下更是瞒不住了。

在美国版“知乎”——Quora上,有人提问“你认为中国人最'中国’的一件事是什么?”

其中一条高赞回答就是:喝白开水


大多数外国人都不喝热水,有人还觉得喝热水就像在喝洗澡水。他们不但一年四季喝凉水,甚至还有人习惯在冬天往凉水里加冰块。哪怕是女生痛经时,她们也认为喝冰水更能缓解疼痛。

即使是同样居住在东亚并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韩国和日本,他们竟然也是喝凉水!

奇了怪了,为什么全世界只有中国人爱喝热水?


其实,中国人喝热水的习惯还真是自古以来就有的。

2012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吴小红教授和同事张弛教授等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文章《中国仙人洞遗址两万年陶器》,证实万年仙人洞陶器出现的时间为2万年,这是目前世界已发现陶器的最早年代。


而且,在这些出土的陶器中,有些部位存在烧焦痕迹,表明它们已经用于烹饪。

另外,从山东地区出土的史前陶鬶(guī)残片上发现有残留水垢在陶鬶底部有烟熏火燎的痕迹,也证明了古代华夏人确实已经懂得喝热水。

相较于古希腊、古埃及的用来盛装物品的各种陶器,没有发现一件类似古代华夏人的煮水炊器。

如果要从文献资料中找证据,时间就要稍微晚一些。
《论语》称:“见不善如探汤”。
《孟子》称:“冬日则饮汤”。
“汤”便是热水或开水。

这说明中国人喝开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至少也有两千多年。

当然了,这热水也并不是人人都会喝,或者说喝得起的。

古代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穷人哪能买得起柴啊!


还真别以为“燃料”好获得。
关于燃料短缺的问题,直到1980年代仍旧频繁见诸各种官方资料。
70年代,官方提倡搞“人工沼气”,核心宣传内容之一就是“办了沼气,解决了燃料不足的困难,改变了部分群众原来喝生水的情况”;
80年代,全国推广省柴灶,核心宣传内容之一同样是“解决了农村部分群众喝开水难的问题,方便了群众的生活,节约了柴草和煤炭”。


即使古代穷人买得起,也没有保温的容器,更别谈单独分个人随时准备烧开水了。

所以当富人们在想着是用雪水煮茶还是泉水煮茶时,穷人们只能喝河里或者井里的生水。

但是,富人也是古代中国人,不能因为古代中国穷人喝不起,就说古代中国人不喝热水。

实际上,中国穷人开始有多喝热水的意识也就不过才一百年左右。

民国时期,细菌说传入国内,喝热水获得了科学的支持。

1934年,蒋介石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生活运动”,要求全国群众“从此能真正做一个现代的国民,不再有一点野蛮的落伍的生活习惯”。


新生活运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水不沸不喝”。


到了新中国建立后,推广力度就更大了。1950年代对幼儿园老师就有“给孩子喝开水,养成喝热水的习惯,保证每天喝三次”的要求。

小字为:“喝开水要用自己的茶杯”。来源wiki

在1960年代,当时国内还没有工厂能够生产出热水瓶的内胆,保温瓶是年轻人结婚时除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之外最好的彩礼。

此后几十年间,热水瓶一直是民间家家必备的器具。

图为1986年,刚刚上市的向阳牌气压式热水瓶,引发上海市民疯抢。来源wiki

但是到了上世纪末,热水瓶的销量一下子就下来了。
据统计:1997年,全国暖水瓶的产量还有2.66亿,一年后便断崖式下跌到1.87亿,2000年后更是干脆不再列为单项作产量统计了。

这当然不是说中国人不喝热水了,而是因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条件的家庭都装上了饮水机,喝起了桶装水。

就在2020年,农夫山泉董事长钟睒睒的财富飙升到778亿美元,成为亚洲首富,位列全球富豪榜第11名,这绝对是历史上最快的财富积累之一。

图为钟睒睒

要不是钟睒睒的出现,估计谁也不会想到,有一天卖水竟然会比房地产更赚钱!



外国人曾经也喝热水


外国人不理解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喜欢喝热水,中国人也好奇外国人喝冷水为啥不伤身体。


新晋“美食战地记者郭杰瑞”就曾经在自己的视频中提到过,他们美国从来不用开水,就连泡面都是用冷水,然后放进微波炉加热......


其实,历史上的外国人也喝热水。说历史,就不能讲美国,要往欧洲去。

古代人受制于科技的发展,靠肉眼是不可能发现细菌的,更不会有“生水中有细菌”这个意识。

但是,随着14世纪—19世纪传染病在欧洲的肆虐,可以说,他们是用血的代价换来了对水的重视。


尤其是英国人。

在19世纪的英国畅销书《伊莎贝拉·比顿夫人的家政管理手册》中,有这么一段话:
“老人与体弱的人应当回避冰,不喝冷的饮料,身上很热的人或刚运动过的人,绝对不要吃冷的东西,很容易得病,还可能送命。”

即使是我们现在看的英剧中,古代英国人也有早早就喝热茶的习惯。

就连欧洲人现在这么爱喝酒,说起来也跟喝水有关。
当他们在说“drink”这个单词时,一般是指“喝酒”,喝水就必须要说成“drink water”。

干净的水不好保存,但是干净的酒却很方便,有条件的贵族们几乎日日饮酒。

现在外国人喝的“冷水”,并非是生水,而是经过净化处理过的“直饮水”。
直饮水又称为健康活水,指的是没有污染、没有退化,符合人体生理需要,pH值呈弱碱性这三个条件的可直接饮用的水。

当我们在这里讨论为什么中国人这么爱喝热水的时候,根据2020年4月份水利部发布的消息,中国农村的自来水普及率才达到82%。


更不要说我们的水质问题~

2016年,上海18家污水处理厂出水重金属超标被整顿

所以,抛开其他不谈,我们习惯喝热水一点毛病也没有!

但是,正像之前科学发现热水有益于健康一样,现代科学又发现“烫水”对身体有致癌风险。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饮用 65°C 以上的热饮,有致癌风险。

一篇刊登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的论文显示:饮用高温饮料会增加患食道癌(EC)的风险。


2017年12月,中国的学者在《Medicine》杂志上刊登过一篇论文《热食和饮料消费和食道鳞状细胞癌的风险——中国西北地区的病例对照研究》(机翻)。

结论显示:高温的茶,水和食物摄入会使食道癌的风险显著增加2倍以上。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些研究中说的能够引起致癌风险的都是“高温热饮和高温食物”。

虽然说有风险不代表一定会患病,但是烫嘴的东西为啥一定要吃那么急呢?

东西慢点吃,开水晚点喝,细菌不会那么快繁殖出来。



写在最后


热水虽然不是真的万能法宝,可这也是我们中国人情味中特有的一种关怀。

但要是身体真的不舒服,强烈建议去看医生。

谁要是跟你说喝热水扛过去,炸毛先炸他!


最后再来关注超模君新推出的同理可得数学文化衫,让你酷拽一夏天。
作者简介:超模君,数学教育与生活自媒体博主,新晋理工科奶爸。出版过《芥子须弥 · 大科学家的小故事》《数学之旅·闪耀人类的54个数学家》。后续数学文化创意多多,欢迎关注认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