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少华山下(四) 作者 郝庆年 从渭河岸边远眺南山,可见嵯峨的群峰间有一峰峻秀挺拔,犹如一柄青剑,高指蓝天。这就是著名的少华山。山中森林茂密,飞瀑如练,奇石嶙峋,巌穴幽冥。现已建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少华山西有座雄伟的五龙山,古时也算作它的西峰。少华山东侧有小敷峪,西侧有潭峪、太平峪和石堤峪。四道峪各有一条河:罗纹河、潭峪河、太平河和石堤河。 华县罗纹河在少华山前的陇海铁路桥下与潭峪河汇合,增宽了河面,增大了水量,然后悠悠荡荡向北流去,绘出了一道多姿多彩的罗纹风光。枯水季节,三、四十米宽的罗纹河道上布满大大小小的乱石块,稀疏地生长着一些杂树野草。其间有数不清的小水潭,上面覆盖着黄绿色的水藻,三伏盛暑这些水潭是青蛙的乐园。你若顺河道而下,就会踩出一片片“扑通”、“扑通”的跳水声,激起一串串“咯一哇”、“咯一哇”的唱鸣。过了这段不长的荒滩,往下则是随处都可见到的一缕缕涓涓细流,曲曲折折汇成一股股清溪,最后归入主河道,造成一条约五、六米宽的大河。河两岸则是大片大片的稻田、荷塘、麦田以及为这满目青葱拥出的一处处烟柳水村,如水旺村、上下雍家湾、白家河、水城堡、汀村……村名都水漉漉的。即使是久旱的大暑天,这一带的空气都是凉润的。这些村中最大的是南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有约二百户人家分南北五条巷居于一长方形的城郭内。三面环水,清溪穿巷。村内高杨古柳,几座牌楼,南北道上还有一座“魁星阁”。村中人家的住房除瓦屋外多都有草房,仿佛淮水人家。庄稼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此外还有水稻。多数人的日子并不富裕,许多家长年都靠卖饸饹、凉粉接济。早饭前大家都端着刚压下的粘在一起的饸饹到桔槔井边涮洗,随后就三三两两地挑着担子,十里八乡地去转卖。这样就使“南寨饸饹”成了华县的名牌小吃。秋天向晚,夕阳残鸦,收工的农人掮着犁耙,挽着裤管,提着一两只鳖,跟着水牛悠悠地走在田间的小道上,吼上几声秦腔,吼去一天的劳累,吼出秦人的一腔豪犷气,还确是一幅美丽的秦岭北麓水乡唱晚图。南寨实际上是一个村落群,它东、南、北三面各有一小河或小路相隔的小村:孟家堡、窑圪垯、杜家堡。南城外有一个高土丘,形似“神龟”,一条弯曲的小路通到龟背顶,顶上有一个“娘娘庙”,庙门口有两棵古柏,碧碧苍苍,长年生着风。农历六月十二有庙会。成十里内求神拜佛的人们云集这里。庙内和门前挂满了“有求必应”、“神灵保佑”之类的红布匾额,香烟缭绕,鞭炮萦耳。庙下的路边和空地上,卖饸饹凉粉等小吃的,卖甘蔗的,卖香蜡纸表的,河南、山东、安徽一些骨瘦如柴的耍猴的,唱“扁担戏”(单人围个帐子玩布偶)的,都赶来凑热闹。南寨东北一里路就是罗纹镇。百十户店铺和住家排在长安古道两旁。镇中间有一座高的圆拱形三孔石桥,桥上有雕着狮子的栏杆,迎水面和背水面各有三个石龙头和龙尾。罗纹河就从桥下流过。镇上的几十家铺面,经营着附近村子农家四时所需的各种货物。每旬三次集,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每年三月初二的“水节”是小镇的骄傲。这天,沿渭河一带的“取水”队经过这里,“三眼枪”、高跷、“血故事”、花车、“蹦鼓”(华县人叫“bie”鼓),塞满街道。喧天的锣鼓,震耳的鞭炮,远近二、三十里赶来看热闹的人群,把小镇闹得像滚沸的水锅,给这一带恬淡的农村增添了极大的乐趣。开春以后,秦东大地麦苗青青,尽日的东风将百里外潼关、孟塬的沙尘吹过来,像淡黄的细乳弥漫在少华山前。八四、五年一天,我有事沿罗纹河岸向北走。葬回首,呀,眼前竟是一幅巨大朦胧的唐宋山水画。不,当我定晴细看时,它润泽,灵动,有质感,更像一颗硕大无比的琥珀:山岭、竹树、村舍、田野……都融嵌在它里面。由于流云飘缈的聚散、络动,这琥珀竟幻化出千奇百异的风景:黄山迎客松,漓江秀峰,西湖扁舟,还有蓬莱仙岛……如果说罗纹镇以南是秀丽、妩媚的,罗纹镇以北则是丰腴、壮美的。平畴数千亩疯长着小麦、玉米、棉花、大豆、高粱,养育着两岸两、三万人口。若是七、八月份你到这里来,在广袤的田野里还可看到另一种景象:大太阳下,远远近近的有多处瓜棚和光着膀子劳作的瓜农。你随意走近一个瓜棚递一支香烟给光膀子大哥,他马上会杀一个上好的西瓜给你解渴,“兄弟,吃吧,油渣上的,红沙瓤赛冰糖。”罗纹河的末段交上了胡村东端的“三吴”。胡村是华县三大村之一,但却没有姓胡的,是成十个村子毗邻连接成的一个村庄带,紧沿渭河南岸排布着。(有一种说法,说这一带是“五胡乱华”时胡人的散居区,故称为“胡村”。实际上隔河相望的大荔境内就有一个羌白镇,它是羌、白族曾经聚居过的明证。)这里大,地大,人心大,人心比人命还大。也许由于常遭河淹水泡,人们把得失看得很淡,甚至连命也不太重看。解放前,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弄不好就“烈性”处理:“把狗日的日塌了,撂到渭河里去。”这也就造就了这一带人异常豪爽的性格:“今日有酒今日醉,明日没酒喝凉水”;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这里的人大都会水(游泳),也多有“浪里白条”、“三阮”式的人物。这种性格也表现在当地人喜爱的社火上。上面所说的罗纹镇水节的“蹦鼓”、“血故事”等就出在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