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译海拾贝】容子 | 隅田川 译自:NHK广播《今日日本》节目

 聚力阅读 2021-06-16

总第1399期

版权©️归原作者

[译者按]





此文来源于1975年日本广播放送协会(N H K)“今日话题”节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公害。东京的母亲河——隅田川也因此受到严重污染。围绕这一话题,日本各界展开了热烈讨论。经过多年治理,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隅田川逐步恢复正常,已有游船在这条河上观光。日本经济的发展史有助于我国参考借鉴。

——译者2012年11月5日补记

流经东京都中心地带的隅田川,它像巴黎的塞纳河、伦敦的泰晤士河一样,河面上倒映出大都市的生活,远远长流。隅田川横卧在城市的中心,把东京中心部隔成东西两半。上游叫作荒川,从流入东京市内的地方算起,改名叫隅田川。所以,隅田川是只有23公里就流入东京湾的一条不长的河流。

隅田川的宽度大约有150多米,河水充足,横溢荡漾。有一年,一只海豚糊糊涂涂地游进了隅田川,这件事成了东京市民热议的话题。河里有鱼,也成为新闻。现在这个社会真是不可思议。大约同一时期,在伦敦的泰晤士河面上出现了大马哈鱼,日本的报纸也刊登了这条消息。看来,无论在哪个国家,流经大都市的河流都会引发各种话题。

站在隅田川桥的中心,向上游眺望,运送垃圾的圆头船驶向垃圾处理所。满载的垃圾尽是些烂菜叶、废尼龙口袋、废纸、空瓶等生活垃圾,脏得不堪入目。垃圾船的船头冲开的河水,与其说是水,不如说是污浊的黑色液体,脏东西粘粘糊糊地粘在船身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三十年间,隅田川完全变了样。变样的不仅仅是河水的颜色,两岸的景致也完全改变了。高高的水泥墙挡住了视线,高墙上的高速公路沿着河川延伸着。

本文译者2002年4月于日本京都岚山下

七十年前(注:此文之前)——在日本开始走上近代化道路的明治年代,出现了以《花》为题的歌曲,歌颂隅田川的美丽。这首歌至今仍是日本作曲家的骄傲,被人们传颂着。那时,隅田川是鲜活的。东岸的大堤,因樱花胜地而驰名。到了每年四月赏花季节,大堤上的樱花树下聚集着许多盛装男女。粉红色的樱花瓣随风飘落,如画一般浮贴在隅田川的河面。当然,那时的河水是清澈的,河中的鱼儿吸引着钓鱼人,百合鸥(也称“赤嘴鸥”)展翅飞翔,像是在显示自己的白色胸羽。河面上,年轻人划着小船,轻舟荡漾。当时的隅田川,给居住在东京的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慰籍,静静地流淌。

然而,后来的隅田川已没有人乘船逆流而上。高速公路修建在曾经满是樱花树的大堤上。乘车的话,23公里的距离一眨眼的功夫就跑完了。行驶在隅田川沿岸高速公路上的车辆俯瞰着河川,犹如飞机那样奔驰着。假如现在乘船逆流而上,看到的尽是那些散发着臭气的黑色流水,必须仰视才能看到两岸高高的水泥墙。高高的岸墙,无疑是作为防汛堤坝,非常坚固。岸墙之所以要修筑得这么高,是因为沿岸地带的地盘在下沉。

流经东京的隅田川示意图( 2005年资料)

本文译者提供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盲目地走上经济复兴的上坡路。几乎在靠近城市的所有沿岸地带都建筑了工厂,就业人口蜂拥而至。东京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大城市,不断膨胀起来。要发展大工业,还要养活众多的人口,必不可缺的要素就是水资源。仅仅依赖河水是供不应求的,于是,寻找地下水来补充。但是,地基是由土和水支撑的,抽去了水,地盘自然就会下沉。特别是人口密度极高、处于工业地带的隅田川一带,地盘下沉愈加厉害。一部分地区的地盘下沉非常严重,以至于被称为“零米地带”(地面与水平线一致),甚至低于水平线,这些地域正在扩大。由于以上原因,越是地盘下沉,越要把防止河水浸入的岸墙修得高些。最近数年间,隅田川的面貌被彻底改变了。

隅田川外观的变化是伴随着对河川不利使用而改变的。隅田川最大的问题是河水污染问题。15年前(注:此文之前),正巧在东京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沿岸地带被河水散发出的含有硫酸的有害物的雾霾所笼罩,河面变色,河水之臭以至无人愿意步入附近的饭馆。这种公害带来的痛苦随处可见。隅田川沿岸地带正处人口密集的东京市内,是居民住家密集地区。社会设施跟不上人口的急剧发展,于是,得不到充分净化的生活污水流入到河里,从工厂排出的未经处理的废水就如同粪便那样滥流,注入到隅田川。本来,河流是大自然带给人类的恩惠,它提供人类需要的饮用水,可以自然地慢慢净化一些污浊,能够给河面带来新鲜的空气。但是,人们日复一日地忙于生活,用自己的双手毁灭了它本来的功能和作用。人们甚至忘记了河川的风景能够给城市居民带来更丰富的生活色彩。当意识到这些糊涂时,隅田川已经死去了。

1970年,日本加强了防止水质污染的法律,严格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的水质标准,采取了一系列不使河水污染的措施。考虑到隅田川河床倾斜,水流以万分之一的缓速流淌,因此不可能很快地冲刷污物。一旦污物流入河里慢慢地漂着,不一会儿就会沉淀下去。要使隅田川完全清澈,唯一及时有效的办法就是注入大量的净水,以此更换污水。但是,上流荒川水域一带住房密集,必须提供大量的用水,特别是上游地带都是农村,水田需要大量河水,形成了洁净的河水必须先流经水田、流经上游家庭厨房,然后才能流入隅田川的河流结构。为此,下游只能原封不动地遭受污染。由此可见,解决隅田川污染的关键在于污水必须经过净化才能排入河中。因此,重要的是使工厂具有处理废水设备的义务,对于住宅区也需要完备的下水道和能够彻底净化污水的处理设施。附带说明一下,(1975年)东京下水道设施的普及只达到48%,满足不了人口增长的需要。与香港的95% 、莫斯科的75%、新加坡的60%相比,显然低多了。

20世纪90年代东京新大谷饭店的后花园

本文译者提供

尽管改善缓慢,但经过污水处理设施的逐步普及和公害监管机构加强指导,隅田川比起(此文之前的)十五年前公害成灾的时候好多了。现在,据说在一些支流上可以钓到鱼了,那种令人作呕的臭气也消失了。然而,这只能说河水不再被污染了,不能说河水是清净的。实际上,隅田川里,鱼不栖身,河水变色,仍然黑浊。隅田川的净化仅仅靠东京市民的协作努力是无法实现的。人口超过一千万的大东京,人口增长的速度好不容易缓慢下来了,但周围地区,也就是被称为市郊住宅区的近郊地区,人口仍在增长。尤其是隅田川上游的琦玉县,这一年中就流入了13万人口,仅这一部分就需要增加住房、用水——流出生活污水。现在,隅田川的污染问题,已移向上游,正在扩大。

日本在水的方面,是得天独厚的国家。东京每年的降雨量是伦敦的两倍,是开罗、巴格达的十倍。依靠丰富的水资源,东京发展成世界一流的大都市。但是,把水的恩惠当作理所当然,浪费水,疏忽水,其报应只能是隅田川这样的污染。要把隅田川恢复到(此文之前的)七十年前出现《花》之歌谣的时代,恐怕是不太可能了。但是,不再使河流污染,尤其应该继续努力净化污水,这是人们的基本义务——东京的市民终于认识到这一点了。

——1976年译自日本N H K广播“今日日本”节目

END
译者简介


容子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外事翻译工作者协会会员。于1985年在《特区文学》发表日本中篇小说译文《破产制造者》等;1991年合著出版《中外文艺家及名作辞典》;2014年出版散文集《走出国门》(海外篇)、《守望家园》(国内篇);2019年10月出版散文集《故乡在何方》。在多个报刊和新媒体上发表过散文、随笔、纪实文、短篇译文等。




往期精彩回顾

【译海拾贝】叶山嘉树 | 水泥桶里的一封信   翻译:容子

【译海拾贝】田中润一郎 | 真知子的年暮  翻译:容子

【译海拾贝】日本散文两篇《立春》《麻醉之花》 翻译:容子

【译海拾贝】眉村卓 | 奇怪的住地  翻译:容 子

译海拾贝】 凶恶的雾 | [日]森村诚一  翻译:容子

【译海拾贝】容子 | 北国山乡的妇女  译自:NHK广播《日本民俗纪实》

【译海拾贝】容子 | 朝圣者之路  译自:NHK广播《日本民俗纪实》

主编:风雨薇、绿柳
julichuanmei@yeah.net
扫码关注,阅读精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