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县

 渐华 2021-06-16

易县----易经的发祥地

2019-05-12 19:36·秦那Thinae

易县历史悠久,早在虞舜时代,因有易水而得名,商代时有易氏部落,在此居住;西周时周武王召公于燕,易县地始属燕国。燕昭王在此建燕下都,高筑黄金台招贤纳士,演绎了一处'千金市骏骨'的传奇佳话,秦代为易州,属上谷郡。隋开皇元年,在北易水北岸设置易州,隋开皇16年置易县,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五代至宋,易州先后属后堂、后晋、后周,期一度归辽金。清雍正八年升为直隶州,民国初降为县,1937年日军侵入,1937年9月县城陷陷落,建立易县伪政府。1938年1月在独乐建立易、满、徐县政府,7月在亚古县建立易县县佐公署,1939年1月建立易县抗日民主政府,1940年分设易县、龙华二县。1944年建立定易涞县政府。1945年,全境解放,人民政府进驻县城。新中国建立后,属河北保定地区管辖。

易县、涞水等地方有许多以黄帝、黄帝重臣或黄帝重大活动命名的山名、地名、村名。这是黄帝当年在后山一带长期生活、活动的重要佐证。

易县----易经的发祥地

易水之名由来

据史载,大约4500-5000年前,易水河流域两岸有一氏族部落居住,称有易氏部落或有易国。因此可以推断,由有易氏部落或有易国所在的流域称为易水是科学可信的。有易氏部落的活动区域,近代学者王国维先生考证在今河北易水流域。关于有易氏部落居住在易水河流域两岸是近代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所公认的。当代史学家翦伯赞、郑天挺在《中国通史参考资料》中就断言“有易是商代北方一个部落,大约在河北易县。

易县----易经的发祥地

有易部落之名由来

《史记.殷本记》记载:有娀氏之女名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契。《诗.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与《史记》的记载一致。 商人的女始祖简狄为有娀氏女,这个有娀部落就是有易。娀即戎,戎与狄、翟义同,所以有娀也可称为有狄,《楚辞.天问》昏微遵迹,有狄不宁,有娀即写作有狄。由此可知简狄的名字中简是其名,狄是其姓,也就是其所在部落之名。而狄、易二字古代音同可以互通。《左传》僖公二十七年以及《管子.小称》、《韩非子.二柄》、《韩非子.;难一》中所载齐桓公大夫易牙,《大戴礼记.保傅》、《法言.问神》、《论衡.谴告》记作狄牙。简狄之狄,《史记.殷本纪》及《楚辞.天问》作狄,司马贞索隐及《路史》注作易。索隐说:旧本作易,易狄音同。这些都可证明简狄母家的有娀正是有易部落。

有易是契的母族,在当时一定是一个显赫的大部落,但是到上甲微以后,有易这个名字就不再被提起,而它消失的原因,是上甲微联合河伯对它的讨伐。《古本竹书纪年》明确记载这件事的经过,说: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克之,遂杀其君绵臣也。

易县----易经的发祥地

有易部落的女儿简狄(嫁给帝喾,为殷商的始祖)的名字耐人寻味。由于狄通易,又可称简易。《周易》中贯穿有很多重要的概念和原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易,其次就是;简。《周易.系辞上》说: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系辞下》说: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简矣。《系辞上》又说: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易简之善配至德,德即得,易简才有德,亦即有得。易.简并称,犹如乾坤并称、阴阳并称。也就是说,有易部族是由于其擅长掌握变易之术即八卦和占卜之术而得名。有易部族在文化上最明显的两个特点,一是以鸟为图腾标志,一是擅长观测日月星象以定历法。由此而言,有易部族的文化应是渊源于风姓的太暤帝宓羲氏的。

易县----易经的发祥地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易县由于位于易水河岸而得名,易水则由于居住在其两岸的有易部族而得名,有易部族因其善易而称之为有易,故易县的易就是易经的易。

但需要弄清楚的是,易起源于传说中的伏羲时代,成为有系统的学术则是从夏朝才开始,当时夏朝的易叫《连山易》,到了商代,易学有了发展,便成为《归藏易》,等到了周朝,易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始称《周易》,一直沿用至今。

荆轲塔

荆轲塔位于易县易州镇荆轲山村西的荆轲山上,是一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塔始建于辽乾统三年,即公元1103年,明万历年间,清康熙、乾隆年间均进行过修葺,现塔旁还存有记述当时重修状况的石碑,塔东侧原建有圣塔院寺,现仅保留些遗迹,据县志记载,塔西侧土丘为荆轲衣冠冢,荆轲馆也建于此地。

易县----易经的发祥地

狼牙山

狼牙山是座英雄的山,也是是座雄奇险峻、景色秀丽的名山。狼牙山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A A A A 级旅游景区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易县----易经的发祥地

老子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位于易县城内的龙兴观遗址,是一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经1200多年的沧桑。道德经幢,始建于唐开元26年(公元738年)。其时,唐玄宗李隆基认为老子是他的远祖,故亲自为“老子道德经”作注,并刻石立幢经传后世。 据《天下舆地碑记》载,经幢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立在易县城西开元观,南宋乾道五年(1109年)迁至城内南端的龙兴观。经幢通高6米,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清同治十二年为暴风雨吹倒,其后二年重修时位置装错。1986年易县人民政府重修经幢碑亭,以利保护和管理。

易县----易经的发祥地
易县----易经的发祥地

紫荆关

紫荆关位于易县西北45公里的紫荆岭上,秦、汉称上谷关,东汉名五阮关,宋、金称金坡关,元代以后称紫荆关。此关与居庸关、倒马关合称为.内三关,是我国九大名关之一。紫荆关始建于战国时期,至明万历年形成规模,关城用花岗岩建成,是全国独一无二的九门九关石头城,是我国长城的精华部分。这里依山傍水,地势险要,素有.畿南第一雄关之称。是古代屯戎重兵的雄关要隘之一,历史上一直是抵御北方各民族南侵的门户和通往塞外的咽喉。关城建在紫荆岭上,每逢夏季满山遍野长满黄荆,紫色的荆花,馥香四溢,.荆关紫气因而成为易州十景之一。又有拒马河由西向东流经全境,与雄伟的紫荆关构成完美的生态文化旅游景观。

易县----易经的发祥地

清西陵

清西陵位于县城西15公里的永宁山下,原陵区东起梁格庄,西至紫荆关,南到大雁桥,北止奇峰岭,周界约100公里,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现旅游面积224平方公里(陵区内辖两镇),是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品种最齐全的清代皇家陵墓之一,是中国两千年来陵寝建筑艺术杰出的代表。清西陵的保护范围8300公顷,建有皇帝陵4座、皇后陵3座、妃陵3座、王爷、阿哥、公主园寝4座,形成了以14座陵寝为主,行宫、永福寺、衙署为辅的陵区建筑。埋葬着4个皇帝、9个皇后、57个妃嫔以及王爷、阿哥、公主共计80人。陵区内矗立着千余间宫殿和百余座石建筑,构成一处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陵寝内外松林如海,现存古松16000余株,是华北最大的古松林。这些古建筑环抱于苍松翠柏之中,在浩瀚的林海中竟相峥嵘,构成完整的帝陵文化生态系统。

易县----易经的发祥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