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舍得“想开”

 新用户1827SHTG 2021-06-16

浙江海宁市原副市长马继国在看守所的时候,看见一位同室的人转所,只带着一条棉被、几件衣服和一些日常用品,他就想,人真正需要的其实就这么多,最多再加上一份爱。人一旦失去自由,才知道这个世界上什么是最宝贵的啊。


还有些人一辈子都和别人争。争了几十年,确实什么都争到了:房子,票子,位子,但上天却把另一样他没去争的东西作为“添头”送给了他:绝症。于是他想,早知如此,当初就不和别人争了,把去领导家的时间省下来去看看山、看看水,也许就不会得这个病了。

在现代社会,这样的例子你一定不会觉得陌生。总是在最后关头“想开”,当然也总是太迟。于是有人问:为什么不提早“想开”呢?问得真好。


其实,“想开”并不难。身陷囹圄的人和身患绝症的人最后都“想开”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是自由、爱和健康,其余都是细枝末节。但在这之前,绝大部分的人都是想不开的。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不舍得“想开”。


我们总是把“想得开”当做清心寡欲、遁入空门的近义词。“想得开”还不容易吗?粗茶淡饭、压制欲望,不奋斗、不争取,一辈子平平淡淡,这世界有你没你一个样,不就是“想得开”吗?但是,这滚滚的红尘,你又怎么舍得不去轰轰烈烈地走一遭呢?所以,不是我的智商比你低,“想不开”,而是我不愿意、不舍得“想开”。


朋友,你误解了。“想得开”并不是让你灭绝欲望,而是让你更好地享受生活。我们总是担心生活太过清淡,其实浓烈的生活是很危险的。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叫“感觉阈限”,为了不断地有新感觉,就必须不断地加大刺激量,门槛越来越高,最终槛毁人亡。爱默生说,以前的行吟诗人喝着木碗里的清水就能陶醉,而如今的诗人却要靠酒精和药品来刺激。“想得开”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喝着木碗里的清水也能陶醉。你想想,这该有多么美好!

需求极少、满足极易的生活是幸福的。迷醉在灯红酒绿之中的人们啊,没什么不舍得的,赶快抛掉你们那一套,来享受更美好的生活吧。

小编注:此文刊发于2004年7月22日《检察日报》声若蚊蝇专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