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主课堂】小班追问课堂的建构与实施——南京市海英小学

 自主发展 2021-06-16

题记

小班课堂改革呼唤我们变革传统的学习方式,通过创造自由、安全的环境,实现儿童真正的“解放”。我校的追问课堂从儿童问题出发,引导每一个孩子在学习的全程中自由地提问和追问,在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中培养思维品质,掌握学习策略,生成智慧。

一、追问课堂的解读

追问课堂就是从尊重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产生的问题入手,结合教师适时的组织和追问,以自主交流为主要形式,在小组和班级内展开生生追问,产生集体的智慧与碰撞,形成学生“主动思考”“敢于提问”“善于解惑的能力”。

二、追问课堂实施原因

小班“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幸福每一个”的教育理念,提倡以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的关注点从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等微观思维中跳出来,转向“为了儿童的学习”而设计、组织教学,努力实现小班课堂学习方式的重构,那以什么作为重构课堂的线索呢?我们认为问题是儿童认识世界和感悟新知的原动力。要尊重儿童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把儿童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重构课堂线索。学校以培养儿童思维品质、发展儿童智慧为目标,尝试推进以“追问”为新学习方式的校本化研究。

三、追问课堂的实施    

1、一个新载体精彩亮相

结合“追问课堂”的研究,我校自主设计了“追问深思本”,它分为“学有所思”“学有所问”“学有所研”三个板块。通过追问本这个载体不仅让学生有自主获得知识的显性收获,还有自主学习力提升的隐性收获。

其中,“学有所问”是核心版块,也是课堂追问的起点,它主要呈现为:先让孩子们自主提问,老师给予反馈与指导,在评价指导中孩子学会提问。教师研究学生的问题,在备课中围绕这些问题调整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最后让孩子的问题成为课堂的问题。

2、一种新课堂智慧呈现

当孩子有了问题,并掌握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必须有全新课堂作保证。我们依托追问本,探索的课堂流程如下:

第一步:呈现原问题,共同梳理;

我们尊重孩子问题,会在原问题后面写上提问者的名字,师生共同梳理原问题,将问题与相应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学生带着自己和同伴提出的问题,进行课堂自我学习。

第二步:小组交流,自主解疑;

孩子先自主解决问题,将自己的答案和小组同伴交流,自我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这时的学习活动由组长组织,对同一问题,大家自由发表意见,相互补充探究。组长对大家的结论进行总结,小组交流过程中还可以提出新的问题。

第三步:全班分享,师生追问;

追问课堂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生疑,一般情况下以“大家还有要补充的吗?你赞同我的观点吗?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和问题?”等方式,实现学生间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引发新的追问。

在这一过程中,针对学习的重难点,教师可以顺势追问一些新问题,引导学生在教学重点处多经历思考和学习的过程。通过师生互相追问,将学习变成孩子们思维的盛宴。

第四步:延伸拓展,留问课外。

每节课即将结束时,是师生留问的时间,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对比和思辩的方式,提出自己新产生的困惑。

3、一种学习方式的新转变

这种以“追问”为主要特质的新课堂带来了学生学习的方式的转变。

【从“线性学习”到“全景式学习”】普通课堂是教师抛出一个个问题,孩子感兴趣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被忽视了,而追问课堂上,学习方式是全景式的:他们会带着自己和同伴提出的问题,在学习任务中“行走”多个来回、构建出更多元开放的问号场,形成了更多维更开阔的学习场。

【从“单向被动”到“多向流动”】大部分课堂中孩子完成教师指定的同一个任务,多数是个体和老师的单向交流。追问课堂问题的发出者是多元的,信息的流动是多向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多维的。

【从“已经知道”到“还想知道”】 “留问拓展”让每个人都可以提出新问题,课后去思考探究,孩子们带着小问题走进课堂,带着大问题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四、案例呈现:

追问,让课堂绽放不一样的精彩

——《夜晚的实验》教学案例   

  【片段1:交流原生态问题】

师:课前我们整理了同学们提出的16个问题,我们发现同学们对实验尤为感兴趣(板书:实验,并出示问题——)。

问题指向

序号

问题

姓名

实验本身

1

为什么斯帕拉捷不先堵上蝙蝠的耳朵?

单嘉坤

2

按照顺序,应该是耳朵在身体之前,为什么斯帕拉捷先用身体做实验呢?

孙嘉玥

3

为什么文中说斯帕拉捷认为“这些小精灵一定长着一双特别敏锐的眼睛”?

李可馨

4

为什么要在夜晚做实验?

施雅馨、单嘉坤、周涛

5

斯帕拉捷为什么要把蝙蝠的眼睛先蒙住?

单嘉坤

6

为什么他要用油漆涂满蝙蝠全身?而不是别的东西?

杨幕天、张子恒

师:在针对实验提出的问题中,有两个受到了较多关注,谁愿意为我们读一读。

生: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在夜晚做实验?”还有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他要用油漆涂满蝙蝠的全身,而不是别的东西?”

师:今天这一课就让我们从这两个问题开始。

【案例反思】

1、提问,让细节变得“不平凡”。

课前自主提问目的在于唤醒和发展学生问题意识。对斯帕拉捷的四次实验,学生普遍觉得很好理解,老师提示学生联系实验的内容提问,不再就所看见的文字提问。因为提醒,原生态问题明显有了深入思考的痕迹,学生关注到文章的细节,如斯帕拉捷是怎样思考的,从选择做实验的时间,到实验的顺序落实,到实验的内容确定,学生尝试着走进斯帕拉捷的内心深处。让原本普通的课文有了新鲜感。

2、整合,让问题变得“不平凡”。

这一课中,学生的问题都是具体到每一次实验中去的,关注到实验的内容,甚至已经关注到实验的顺序,在此基础之上,整合出“斯帕拉捷为什么要按照'眼睛----鼻子----翅膀----耳朵’这样的顺序做实验”,就比较自然。

整合出的问题是在老师整理了学生的问题后形成,很好地体现了以学定教,把学生的问题作为课堂重构的线索。课上,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来整合,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再加以引导。   

3、追问,让思考变得“不平凡”。

追问是推进思维发展的阶梯。学生在体会了前三次实验的思考过程之后,并未继续深入思考,对“斯帕拉捷为何这样安排实验顺序”未完全弄明白。老师追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他仍然把堵住耳朵放在最后的实验中呢?”很显然,学生一开始也并未把这一问题当成问题,所以感觉突然,面露难色。

老师提醒他们关注这两个句子:“很多蝙蝠灵活地在空中飞来飞去,从来不会撞到树上或者墙壁上”,“蝙蝠的耳朵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学生才恍然大悟,为斯帕拉捷周密的思考、敏锐的观察所折服。

五、总结

在实践中我们惊喜的发现, 追问课堂里勃发着学习的激情,流动着灵动的思维。老师从程序化的教学惯性设计中跳出来。每一个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肯定,得到尊重,得到自由思想的快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