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文科普:古代印度的历法知识|陪你读书

 奥黛丽何 2021-06-16

古代印度的历法知识


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古代印度居民早在吠陀时代(约公元前1500-前1600)就积累了一些天文历法知识。

人们已对天体进观测,认识了许多星宿,分辨出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和黄岛,并将黄道附近的恒星划成2个星座(与我国的28宿基本相似)。称之为月宫,以此来表明月亮每天在天穹上所处的不同位置。



不过当时人们认为大地是静止不动的,日、月、星辰都绕大地旋转。约公元前1000年代,随着灌溉农业的发展,印度已有相当精确的历法。人们将一年定为360日,每年12各月,每月30天,并每隔5年置一个闰月,加上第13月,以调整历法与回归年的岁差。



据说早在公元前6世纪就已形成,而在公元前1世纪编定的著名天文历法著作《太阳奚檀多》中,讲述了时间的测量、分至点、日月食、行星运行和测量仪器等许多问题。



书中涉及一系列对宇宙近似科学的认识,如认为大地是球形的饿,日月和五星的运行时一股宇宙风所促使,一股更大的宇宙风则使所有天体一起旋转等等。

the end«««

更多内容,站内点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