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原王朝——辽代文物精品展”

 丁点 2021-06-16
编语:经手的好展览都要让自己沉下来学习一下,这次辽代文物精品展一样是让我受益匪浅。文化是多样的,价值标准也是丰富的,但不论在什么样的价值体系中,正常人都是向善而行的。



“契丹家住云沙中,耆车如水马若龙。春来草色一万里,芍药牡丹相间红。”契丹族是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采取半农半牧生活。辽代(907—1125)是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后建立的朝代,共传九帝,经历218年。“胡汉和谐建中华,兼容并蓄一枝花”,尽管五十六个民族中并无契丹族,但契丹文化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在金代,耶律氏被称为移喇氏,后与女真同化,成为满族的一个组成部分,清代满洲八旗、今天满族和锡伯族中的伊喇氏、伊拉里氏既是耶律氏的后代;在云南还有契丹远征军的后人演化的民族“本人”族,散居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的达斡尔族与契丹族也有着最近的遗传关系。


辽代在时代上承李唐,下启金元,中交北宋、西夏;文化上礼法中原,南北交融,兼通西域,对我国历史文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强盛时期的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中部的白沟河;军事力量和影响力曾经一度涵盖西域地区,为此,唐朝灭亡后中亚、西亚与东欧等地区甚至将辽朝(契丹)视为中国的代表称谓;如今,俄文里“中国”的发音Китай 都还是“契丹”的意思。一般来讲,“契丹”是“镔铁”的意思,乃民族之号;“辽”得名于辽水,为国号。



内蒙古地区是古契丹族的故乡,有着丰富契丹族的城市遗址与大量文物遗存。2021年1月16日至3月28日,福建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院联合推送“草原王朝——辽代文物精品展”,这次展览是近年来省博引进的品级较高的文物展览,这次展览的展品品级高、品类全,含“契丹文化奇迹”的陈国公主与驸马萧绍矩的合葬墓、东丹国耶律羽之墓葬等“全国十大考古发现”重要遗址的遗存;展品120件,其中一级文物54件,二级文物14件,三级文物22件,也就意味着三分之二的展品是国宝级文物。展览从民俗政治、艺术文化、丧葬宗教三个方面展示契丹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特色鲜明的丧葬制度以及兼容并蓄的文化风采。

契丹文化奇迹——辽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

说到辽国,难免让人会想到辽国的萧太后,这个叱咤风云的女英雄。这次随展览而来的就有其亲孙女陈国公主及驸马萧绍矩合葬墓出土的珍贵文物。

为配合青龙山镇水库建设,1986年的夏天,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哲里木盟文物考古所对沉睡地下千年的合葬古墓进行了清理发掘,取得了令人惊叹的重大发现。绿色砂岩镌刻成的墓志,志石与志盖都是正方形, 4个斜面有12个大致相同的线刻人物,头顶着十二生肖,楷书志文书法工整,字迹完好,中央的“故陈国公主墓志铭”为阴刻篆书,志石厚12厘米,长宽为89厘米。《陈国公主墓志铭》载:“公主姓耶律氏,先漆水人也,景宗皇帝之孙,秦晋国王皇太弟,正妃萧氏之女,吴国公主之妹,本其姓氏之始,曾高之裔,乃六叶。”根据墓志铭的记载可以推测陈国公主不仅是萧太后的亲孙女,同时也是她女儿是亲外孙女,嫁给大她18岁的亲舅舅萧绍矩,墓志铭载:“泰宁军节度使检校驸马太师都尉萧绍矩即皇后之兄也。”据考,陈国公主的奶奶生了她的外婆,她外婆不仅是她亲外婆还是亲婆婆,而驸马萧绍矩是陈国公主的叔公、舅舅、堂叔;这样独特的皇室婚姻关系,与如今的婚姻制度相差甚远,非今人能理解。据传,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因追慕汉高祖皇帝,将耶律氏兼称刘氏;认为乙室、拔里劳苦功高可比萧何,就将乙室、拔里一律改姓萧。萧姓是契丹的第二大贵族,所以契丹皇族中,耶律只能与萧姓通婚,这样的做法就确保家族血统的纯正以及统治地位的稳固。


陈国公主与驸马萧绍矩的合葬墓位于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东北10公里,是与三星堆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宝丰清凉寺村汝官窑遗址等遗址并列为“七五”期间的十大考古发现。合葬墓于开泰六年(1017)建成,因其是我国当时发现的唯一一座未经盗掘的辽代皇族墓葬,被称作“契丹文化奇迹”。墓中出土了3227件文物,不仅有精美的金银、陶瓷、玻璃、木器、玉器,还有各类珍珠、玛瑙、水晶、琥珀制品;每一件都精美绝伦,独具特色,展现独特的契丹皇室的审美情趣、工艺水平以及墓葬习俗。这个墓葬的出土填补了《辽史》记载中的空白,开拓了辽史研究的新课题,为考据辽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契丹大贵族墓葬出土的豪华奢侈文物和墓主人的显赫地位,从另一个侧面则反映出辽代中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繁荣兴盛。


“自结丝萝之援,克谐琴瑟之和,任领外藩,功资内助,驸马先公主而逝。”与一般合葬墓不同,这对夫妻去世后依然依偎在一起,令人十分动容。根据考古发掘报告的描述,公主平卧在尸床左侧,驸马在右侧,两人从头到脚都穿戴着契丹皇族独特的葬服。公主与驸马平卧在棺面,头枕金花银枕,身着银网葬衣,脸覆金面具,脚穿金花银靴;公主的装扮更为雍容华贵,她的头部上方放置高翅鎏金银冠,双耳戴着珍珠、琥珀耳坠,脖子上佩戴珍珠项链,手腕戴着两对金镯,双手还套着11枚金戒指,加上驸马的6枚金戒指,墓葬一共出土17枚金戒指。

从二人合葬墓奢华的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出,契丹民族对黄金的喜爱,出土的黄金冠饰延续了北方游牧民族尚金的习俗;这也是辽代墓葬“十室九空”的原因所在,为此公主和驸马墓的完整而未被盗掘更是珍贵。除了黄金面具覆面体现了契丹民族特色以及游牧文化特点以外,金花银在随葬品中的大量使用也是契丹文化的特色。金花银是一种唐代兴盛起来的在器物纹饰部分进行鎏金的工艺,金银器加工工艺。辽承唐制,金花银工艺在契丹贵族墓葬的陪葬品中广泛运用,没有不使用金花银的。陈国公主墓中除了金花银的靴子,还有很多的生活用器也都是金花银的工艺。

另外,陈国公主墓中还出土了大量的琥珀,3000多件陪葬品中仅琥珀制品就有2100件;这是契丹风俗的映射,契丹文化中,琥珀被当成佛血,是契丹族深受佛教影响的特征之一,遗憾的是这次没有展出。

神秘琉璃世界——耶律羽之墓葬
《契丹国志·族姓原始》称:“契丹部族,本无姓氏,惟以各所居地名呼之。”开国后,皇族以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出生地著姓,原大贺氏、遥辇氏的契丹人,也以耶律为姓。据《新五代·契丹传》:阿保机“称皇帝,自号天皇王,以其所居横账地名为姓,曰世里。世里,译者谓之耶律。”耶律羽之不仅是耶律阿保机的堂兄弟,也是耶律阿保机的重要幕僚,辽国的开国功臣之一。有史料记载:“耶律羽之,乳名兀里,字寅底哂。少年时豪放爽直,卓异不凡,成年后酷爱读书,通晓诸部语言。太祖规划营治天下的初期,羽之经常参与军事谋划。”后来,耶律羽之成为东丹国的实际统治者,“天显二年,丁亥岁,迁升左相。及总统百撰,庶绩咸熙。”

耶律羽之墓葬入选“1992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虽被盗扰洗劫过,庆幸的是盗墓贼不够专业,尽管墓葬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彩棺壁画破坏殆尽,但仍保留大量精美绝伦的文物遗存,主要有金银器、铜器、铁器、陶瓷器、丝织品、车马器、木器,以及玉、玛瑙、玻璃、水晶、琥珀饰件等;这些器物制作精美,工艺考究,件件堪称精品。陈国公主是一个没有实权的贵族,但墓中出土的金器总重量达到了1700多克,而银器更是达到1万多克;耶律羽之墓葬被盗墓贼窃走的金银器应该更是不菲。
耶律羽之的墓葬也承唐制的厚葬之风,除了出土了大量的黄金器具外,最为特色的是墓葬墓室建造极其奢华,犹如地下宫殿,不仅结构精细考究,墓室地面采用琉璃砖铺砌,每一块方砖都色泽莹润剔透,雕刻精致,砖的四角都有蝴蝶蜜蜂的图案。整个墓室典雅豪华,四壁溢彩,这样的墓室在以往发现的辽墓中尚无先例,堪称一绝,不仅辽代贵族墓葬中不曾发现,在历代皇帝陵中也是未曾见到。

耶律羽之的墓志铭是用灰色砂岩制作而做成,题为:“大契丹国东京太傅相公墓志铭并序”,记载着耶律羽之的生平:“身为家宰,手执国钧,于辅政之余,养民之暇,留心佛法,耽味儒书,入箫寺则涤荡六尘,退庙堂则讨论五典。而又为政尚于激浊, 举士不滥抡材。朝推正人,国颊良相。”同时,这方墓志的珍贵在于其中关于“其先宗分佶首,派出石槐”的记载,确定了契丹族源,即契丹与鲜卑的关系。
此次还展出几件辽代特有器型——鸡冠壶,鸡冠壶常作为辽代墓葬断代的重要依据。由于契丹属于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用具以皮具和金银器居多,从游牧生活向定居生活过渡之初,陶瓷器型也多半仿造金银器、皮具的形制。鸡冠壶正是模仿皮囊容器烧制的,这样类型的器具,不但展现了契丹民族的游牧习俗,也体现了他们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与生活方式的变化。耶律羽之的墓葬中就出土了一对一黑一白的提梁鸡冠壶,此次酱釉色鸡冠壶来闽展出,它为上腹呈扇,下腹圆鼓饱满,平底,左右二侧堆贴数条凸线,以仿皮革的拼接痕,壶上端一侧安一管状短流,另一侧附一提梁,形制古朴精致,是参展的120件文物中估价最高的一件。

继陈国公主墓和耶律羽之墓后,2002年发现的内蒙古吐尔基山辽墓也是一座辽代重要的贵族墓葬,墓葬未被盗扰,并首次发现的保存完整、雕刻精细的彩棺,集绘画、贴金、木雕、铸铜、木作、彩漆等多种工艺为一体。墓主是个年龄30-35岁左右契丹贵族妇女,根据膝部发现成串核桃大小的铜铃和墓内发现的银号角,推测墓主应是与祭祀、舞乐有关的女贵族。尽管这是一座贵族级别的墓葬,但缘何没有墓志铭、没有金面具,为何身上还有许多水银都给人们留下诸多疑问,让我们带着探秘的心情,走进福建博物院,从契丹的历史文明中找寻答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