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婺剧的声腔(1) | 高腔

 笛声99nx1mlw5v 2021-06-16
图片

左起:洛地(原浙江戏研所所长)、吴一峰、马勉之

图片
浅谈婺剧的声腔
图片

马勉之 1986年3月于杭州

马勉之,1944年生,浙江东阳人,自幼喜爱音乐和美术,后考入浙江婺剧团从事音乐工作。1980年调入浙江人民广播电台担任戏曲编辑,多部戏曲广播剧和戏曲论文获全国广播奖和田汉戏曲论文奖。退休后重提笔习画,作品入选:第24届亚细亚水彩画联展及四届曰本国际公募现代美术展。作品获浙江第四届公务员书画一等奖、“丹青颂盛世”全国书画“优秀奖”。现为上海现代国际交流画会会员、日本现代美术协会会员、浙江陆俨少研究会会员、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会员、浙江音乐家协会会员、浙江省婺剧促进会顾问。

我国有三百多个地方戏曲剧种,其主要区别是语言、唱腔特点和音乐风格。而全国的一些古老剧种,很大一部分是多声腔的剧种。如:川剧有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湘剧有高腔、低牌子、昆曲、乱弹;闽剧有逗腔、洋歌、江湖、小调、板歌;滇剧有丝弦、襄阳、胡琴等等。我省的古老剧种婺剧,它也是个多声腔的剧种,有高腔、昆曲、乱弹、徽戏、滩簧及时调等六种声腔。
 
婺剧这个剧种,它以金华、衢州为中心,流行于浙东南约四十个县的广大地区,并间入闽北,还传入江西影响了赣剧(如赣剧中就有“浙调”),至今已有三百年左右的历史。
 
婺剧的高腔、昆曲、乱弹、徽戏、滩簧和时调这六种声腔,都有自己一套别具风格的曲调。唱腔、伴奏、锣鼓及器乐曲牌,据1962年统计,共有唱腔曲调三千多首,器乐曲牌一千多只,锣鼓经三百套左右,分布在一千零三十六出大小传统剧目中。
 
解放前,婺剧的旧班社大致分为“三合班”“二合半”“金华班”“浦江班” 等,能演唱高腔、昆曲和乱弹各十八本大戏的班社称之“三合班”。由于“高腔”失传,而改唱昆曲、乱弹和徽戏的班社称之“二合半”(因当时认为“徽戏”的历史不如“昆曲”和“乱弹”的古老,只能算它半班)。以唱“徽戏”为主,兼唱乱弹、滩簧及时调的一种班社,称之为“金华班”或“兰溪班”(因它主要流行在金华和兰溪一带)。流行于浦江、临安、桐庐一带的,以唱“乱弹”为主,兼唱少量的徽戏和滩簧的这种班社称之为“浦江班”。由于这几种声腔,常同班演出,而当地人都俗称它为“金华戏”。因金华府古名为婺州,解放后把这些班社统称定名为婺剧。
 
图片
 
那么婺剧的这些声腔是怎么产生的呢?这些声腔其中一部分是土生土长形成的,而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外地传入的。俗话说,“一胎生九子,连娘十个样。”某个声腔剧种从外地传入金华后,由于客观条件的种种差异,它总不可能被原封不动地搬过来,达到毫无二样的程度。恰恰相反,经过当地艺人和观众的互相影响和促进,通过相互合作、改造、演变,培植出新的品种,使之既有某个声腔的共性,又有金华地方的艺术风格,从而更能适应金华一带的当地观众的欣赏。受到观众的喜欢,演变成一种新的婺剧声腔。这条发展规律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多声腔剧种。

  高  腔  

高腔是婺剧中最古老的一种声腔。它早期大多承袭了南戏“不叶宫调”“顺口可唱”五声音阶,曲牌缀连结构和以当地村坊小曲里巷歌谣为唱调基础的传统,形成于明嘉靖前,盛行于万历年间。叶开源和张世尧合撰的《婺剧高腔考》认为:婺剧高腔极有可能便是古南戏流传至今的。

图片
 
由于婺剧中高腔,最早声腔的来源不一,同时受到当地的民间音乐不同风格影响,而使婺剧的高腔形成四样品种。

 

西安高腔《米糷敲窗》1988年演出录像

 (思亲  藏珠  见珠  扫廊  敲窗)

周越桂(57岁) 饰  高文举

徐汝英(58岁) 饰  王金贞

徐仙芝(65岁) 饰  老杜娘

葛素云(50岁) 饰  丫    头

袁根生(53岁) 饰  家    院


①西安高腔:流行于衢州、玉山一带,因衢州古称西安县而得名。唱“西安高腔”的班社,在解放前多以“文锦”二字作为班名。西安高腔人们一般认为是弋阳腔“变以乐平为徽、青阳”时,错杂乡语,改调歌之而形成的又一种声腔。它以鼓为节,有帮腔,唱腔中有时有“夹滚”。从曲调分析来看,高腔的曲调一般都比较高亢激昂,旋律进行多大跳。西安高腔由于受昆曲的影响,旋律比原弋阳腔低回流利,比其他剧种的高腔都显得婉转流畅。如:赣剧弋阳腔《西厢记》中【江头金桂】曲牌和【驻云飞】曲牌(3··—3 )八度大大跳,(6—1·)十度大跳,一句乐句中一连出现几次,曲调起伏跌宕,霎时奇峰突起,霎时悬崖峭壁,一落千丈。而婺剧的西安高腔听起来比赣剧中的弋阳腔平稳、柔和得多了。
 
从西安高腔的曲调上来分析,唱腔中经常出现四度或五度的移宫暂离调。出现这种暂离调的原因很可能是:最早的高腔是徒歌干唱,没有管弦乐伴奏,演员在台上演唱的唱调可以按自己的嗓子高低自由发挥,同时演员又可随心入腔,在相互对唱时,由于嗓子的条件不一样,唱的调高也不一样,而唱成四、五度的这种移位性质的曲调。
 
西安高腔的板式,有板无眼(即都为I/4拍),只有紧慢之分。有时入板,有时散板,字句有长有短,唱腔字多声少,一泄而尽。
 
西安高腔后来和昆曲、乱弹合班后,也逐渐地加进笛子等乐器作伴奏,接着就出现了简单的小过门,这既方便了演员的表演,又丰富了唱腔音乐。

西吴高腔《白兔记》

【江头金桂】 邵小春 演唱

心中忧疑想夫君闷在心怀

又只见黄莺作对  紫燕成群

对对悬在高粱上

又只见满庭花开

令人可爱  梅梨与桃蕊

又只见晓雾常在

有道少年闺女喜欢爱

过了青春不再来

 
②西吴高腔: 流行在金华一带,是金华“三合班”的主要声腔之一(它常以“品玉”二字作班名)。据以前的老艺人说,这种高腔最早因在金华西吴村开设科班传艺而得名。西吴村与金华名胜双龙洞相近,那里农村以养花为业,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生活条件较为优越,民间艺术活动非常活跃。
 
关于西吴高腔的渊源有二种说法。已故戏剧家周贻白认为:西吴高腔应即明代义乌腔的遗音。另一说:西吴高腔与徽池调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从西吴高腔戏《白兔记》“出猎”中咬脐郎的一些唱词来看,与明万历元年《鼎雕昆池新调乐府八能奏锦》所刊的同一剧目唱词,基本是一样的,所以有人认为后一种说法可靠性比较大。
 
从西吴高腔的曲调上来看,它的生活气息浓厚,旋律朴实流畅,唱腔比西安高腔委婉动听,和昆曲、乱弹合班后,虽然也加进了笛子,椰子板胡等乐器伴奏,但无过门,唱句之间还是用打击乐来作间歇,同时多帮腔。

侯阳高腔 《黄金印》

周子清饰苏秦  郑兰香饰苏妻 

黄维龙饰三叔  严宗河饰苏父 

徐丽君饰苏母  吴光煜饰苏兄 

刘玉莲饰苏嫂  童志刚饰公孙衍 


③侯阳高腔: 流行于东阳、义乌、浦江一带。关于它的源流有三种说法。一说认为金华府三国时称东阳郡,东阳、义乌地处婺江之上游,东阳郡之后郡,又立诸阳(今日诸暨)东白山之后,可称后阳,侯阳的名字可能是后阳之音讹。第二种说法,认为它是湖南岳阳高腔传东阳之后,被讹称为侯阳高腔。最后一种说法:侯阳高腔与金华、衢州流行的和弋阳高腔有一定渊源关系的西吴及西安高腔大不相同,故认为它可能是义乌腔的遗音。

从音乐上来分析,侯阳高腔和前面二种高腔相比确有所不同,它显得粗犷强烈,高亢激昂,曲调以大锣大鼓为节,唱句之间无过门,帮腔较多。如《黄金印》第四场“傲考”中公孙衍唱的[混江龙]曲牌,以大锣大鼓为节,唢呐伴奏,古色味很浓,看来它比西安高腔和西吴高腔来得古老,还保持着打击乐伴奏的痕迹,演员唱一句,中间加一小锣或大锣,或通过后台帮唱一句和半句来让台上演员演唱有喘歇的机会,是一种典型的徒歌干唱的古老形式。

【婺剧】磨豆腐 1/2 苗嫩;吴光煜 - 【婺剧】磨豆腐 五台会兄

【婺剧】磨豆腐 2/2 苗嫩;吴光煜 - 【婺剧】磨豆腐 五台会兄

松阳高腔 《磨豆腐》

吴光煜 苗嫩 演唱 

④松阳高腔:它流行于遂昌、龙泉一带,因金华地区原有一个松阳县而得名(松阳县1958年已并入遂昌县)。它起源于明末清初,在光绪年间颇为盛行。它常用花腔及高八度的假嗓来演唱。伴奏用笛子、二胡、琴胡为主,而二胡或琴胡的定弦常以3—6四度定弦,演奏起来非常有风格特点,这种特点当然和曲调有密切的关系。它的旋律经常在3—77—36—32—63—6四度、五度之间跳动,听起来感到非常轻快而活跃,同时觉得滑稽而幽默。曲调以羽调式为主,但经常终止到角调的3音上。有时非常有趣也终止到角调式的上五度7音上。这种结束法是一般剧种所少见的。
 
婺剧中的松阳高腔,还有一个特点是:行腔中常用当地民间小调里的“啊”“呀”“咦”“呢”等衬词演唱,既通俗易懂,又有浓厚的乡土味。

图片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浙江卷》工作会议

婺剧的这四种高腔,其唱腔结构都是曲牌联接体,并吸收了部分昆曲。常用的曲牌有: [江头金桂]、[驻马听]、[雁儿落]、[驻云飞]、[诉衷肠]、[红衲袄]、[一江风]、[混江龙]、[山坡羊]、[普天乐]、[桂枝香]、[懒画眉]、[状元哥]、[醉东风]、[似娘儿]、[醋葫芦]、[菊花新]、[皂罗袍]、[滚绣球]、[粉蝶儿]、[小桃红]、[醉太平]等等,演出的剧目有:《槐荫记》《合珠记》《三教子》《三元坊》,以上为西安高腔;《青梅会》《白兔记》《鲤鱼记》(以上为西吴高腔);《父子会》《黄金印》(以上为侯阳高腔);《张三借靴》《磨豆腐》(以上为松阳高腔)等三十九本,其中整本大戏二十三本,折子戏十六本。近年上演过的剧目有《米糷敲窗》《黄金印》《磨豆腐》等。
 
西安高腔和西吴高腔这两种高腔,解放前一段时期曾绝响,解放后,由于政府重视,1950年请回仅存的老艺人江和义,并办了高腔训练班,才得到继承和发展。
 
婺剧的高腔和其他剧种高腔不同之处是较早地加进了伴奏乐器,这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在明万历前后,高腔曾与昆腔竞争过现众,但高腔的音乐比较粗糙,又用徒歌干唱的形式,毕竟难胜优美而高雅的昆曲。后来乱弹腔又蓬勃兴起,高腔和昆曲都相形见绌,高腔和昆曲不得不兼唱乱弹腔来争取观众,这样就出现了婺剧的“三合班”演唱高、昆、乱各十八本大戏,形成婺剧的多声腔戏班。这种戏班由于乐队同为一个,唱昆曲和乱弹时,后场欢乐热闹,而一唱高腔,徒歌干唱,显得格外的冷落。在这种情况下,迫使高腔在音乐上进行改革,把昆曲和乱弹的乐器,同时融合到高腔中进行伴奏。
 
从这四种高腔的曲调上来看,西安高腔改革发展得比较快,较早地出现唱腔中的音乐过门,来代替繁多的帮唱。而侯阳、西吴、松阳高腔,从现在的曲调来看,比较保守,虽然也加进了伴奏,没有出现唱腔音乐过门。密密不断的帮唱,阵阵繁多的打击乐,都保留着自己原来的一些风貌。

备注:文中两处“6” 下面缺少低音符号“.

图片

顾问:朱元昊 陈建成 周跃英 马勉之 蒋羽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