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逢年过节,母亲都要回华县下庙街的两个娘家看望两家老人!

 华州文史荟萃 2021-06-17
我的母亲(二)

作者 郭玉贤


胸怀如大海  宽容给八方

我是家里的长女,和母亲在一起生活的时间最长。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和睦左右,没有和一个村民吵过嘴,打过架,我没有听见过母亲嘴里说出过脏话,也没听见过她说别人的坏话。再大的委屈她都能忍受,再过分的事情她能宽容。

2020年9月母亲的五世同堂合影

我的父亲非常勤劳,特别能吃苦,家里人多,劳力少,全家生活的重担都在他一个人肩上。记得父亲常常从地里归来,莫名其妙地发脾气,有时候吃饭不及时,还要摔东西。不管他怎样闹,母亲都是一声不吭,她体贴父亲的辛苦,尽职尽责、任劳忍怨地履行妻子的责任,做好饭端给父亲吃,体贴父亲的冷暖。母亲受过多少可怜,常常暗地流泪,但从无怨言。母亲一生做过许多好事,在别人最困难时,母亲给人极大的帮助,但从不邀功,也不索求回报。

母亲漫长的生涯中,也有别人或儿女对她不公的事情发生,她宁可委屈地暗暗地流泪,从不人前大声叫喊,发泄怨恨。她已是90岁高龄的老人,两次在儿子家跌倒,造成两腿骨折,但她从来没有一句怨言。我有时替她抱不平,发脾气,大声吵,但她却平淡相对。

我从来没有从母亲嘴里,听说过我们兄弟姐妹之间的这长那短,也从来没有听她议论过周边人谁是谁非。与邻居之间她不言恩恩怨怨,和睦相处,友好往来。

她知道了党和国家对高龄老人每月都有补助,高兴地连声称赞:现在的社会好,党的政策好,我还想多活几年。她轻松,心情愉悦的欢度着自己的晚年生活。

2019年小区院子里一位年轻人来我家,看见95岁的老妈妈坐在沙发的暗角处,不戴眼镜自己一人在画花、剪花,高兴地拍了视频发在朋友圈里,很多人看了点赞。有人写诗道:

年近百岁好精神,精雕细刻谁肯信。
绝唱纸花多娇艳,返老还童一奇闻。
我与母亲
母亲除因脚小走路不稳而摔跤骨折外,身体健康,心脏正常,血压不高,肠胃很好,瞌睡多,睡眠好,多少年来她和医院无缘。

母亲一生以德报怨,一直关心和疼爱着我的丈夫和孩子。开正有病期间她常常叮咛我一定要照顾好他,更要我照顾好孩子。曾经还把她仅有的十几元钱给我,要我给开正治病。我的母亲在某些矛盾漩涡中,为了大局宁愿忍气吞声,自己吃亏,也不和人争辩,也从不与他人结怨、结仇,她的胸怀大量无人能比,方圆赞美。

她经历过两种社会制度,体会到社会主义社会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优越,她很知足,心中充满着生活的信心。她的良善、宽容和信心,成就了她的健康长寿。

忠孝是榜样 大爱育后人

我有两个外婆家,一个是父亲前妻的娘家,一个是母亲的娘家。小时候两个外婆都在,前外婆家在下庙街南,母亲娘家在下庙街北。母亲每逢过年过节,都要回两个娘家看望两边的外公外婆,去时都要带着自己给老人做的衣物、鞋帽和礼馍。放在现在的年轻人的身上,是很难做到的。

一进两个外婆的家,就帮助老人干家务、洗衣、扫地、擦桌子,母亲和前外婆关系相处甚好,前外婆很喜欢母亲,把她当亲生女儿一样,相互往来很亲密。这种亲戚关系一直延续到前外婆的重孙辈。两边的外公外婆去世后,每年的农历十月一日,母亲都要去坟上给曾经的老人寄托哀思,送烧自己亲手做的寒衣。母亲小脚,走路很艰难,但这种孝道活动从未间断,直至她腿部骨折。

母亲亲情很浓,外婆的坟头在“文革”中被铲平,但她记着坟头的位置,每年都去坟地送寒衣。母亲不声不响,用她长年累月发自内心,最朴实的大爱,感动着父亲,影响着我们姊妹。我退休后,母亲年纪也大啦,只要有空闲时间,农历十月一日我都会陪着母亲送寒衣,这也成了我的习惯。

母亲除尽孝敬老之外,也很爱亲,亲情十分浓厚。大舅母去世后,留下了两个儿子,作为姑妈,母亲待他们如亲生,给两个孩子做鞋袜、缝衣服,给他们付出了很多很多。常给二舅做衣物、鞋袜,夏天别人身上穿着用钱买来的背心,二舅身上穿着一件母亲缝制的白棉布背心,背心的腰部两边用布带系着,很漂亮也凉爽,二舅特别喜欢,这件衣服二舅在上学期间穿了好几年。母亲和二舅的姐弟之情,胜过母子之情。

二舅一直牢记着母亲的关爱之情。在咸中上学、每次来去都要经过我家,星期六回家,总要从原来咸中东门口的商店里,不挣钱的他,都要买一毛钱的水果糖(十颗)自己舍不得吃,给我们姊妹拿回来。

我们姊妹兄弟六个人(其中老二夭折),个个的成长都很艰难。今天你有这病,明天他有那病,真是坑苦了母亲。父亲有了病也是她这个小脚女人用架子车拉着到下庙街,或十几里外的西关街求医诊治。父母再苦再累也没有把我们送给别人,尤其在那人多劳少,缺吃少穿的年代。她用她那瘦弱而坚强的生命抚养着自己的儿女,一个个长大成人,她要受多大的苦,要有多大的毅力啊。

母亲挨饥受饿养大了我们姊妹,我们都成家后,有了自己的孩子,常言道:隔辈亲。母亲又把十几个里孙、外孙都当宝贝疙瘩放在心里,为他(她)们付出了自己许多爱和辛劳。人常说:八十老,都爱小,母亲对小妹的小儿子简直爱得出奇,凡有好吃的,宁可自己不尝都要满足他。党晨光的名字,是她永远都忘不掉的。

1990年,我的孙子赵洋出生,我工作很忙,而且儿子、媳妇都上班,赵洋白天的吃喝玩乐、拉屎拉尿,都是母亲精心照料,在母亲管护的几年时间里,孩子没有出现过任何磕碰受伤的事。

意想不到的是,2018年赵洋带着他的未婚妻从西安回来看望我94岁的母亲,她竞然给了孩子一百元贺喜钱。

母亲耄耋之年还在为孙辈们付出,在我县城的住处,她一天也不闲着为在咸中上学的外孙党曙光、孙子郭战锋、侄孙女刘金凤坚持做饭,不让他(她)们受饥寒,三个孩子很有出息,吃着奶奶做的饭,发奋学习,没有辜负她的深情,都考上了大学。

2010年母亲与我们的合影

亲情跟了母亲九十多岁的风风雨雨。90多岁的母亲腿骨骨折以后,许多事情都已经失忆,但她却能清楚亲切地说:这是我水娃(二舅母),这是我印印(母亲大侄子),这是……。母亲把自己的儿子、女儿、儿媳、孙子更看成是她的心头肉。近几年来母亲失忆更为严重,可她始终记着她自己孩子、孙子、外孙的名字,尤其是儿子、儿媳,尽管很少和她见面,但母亲一旦和儿媳见面,便立刻说出来这是我媳妇芝草。有一次我弟弟和弟媳及侄儿、侄女来县城看望我母亲。母亲把孙女给她的200元硬要分给她儿子100元(我弟弟己患了不认识人的痴呆症)。无论什么时候见到家里来人,她都嚷嚷着说要回下庙。回下庙是她的家,生命的根。想儿子,见儿子和儿子生活在一起是老人家心中的愿望。

母亲对我的婆婆和丈夫也很关心,婆婆去世前,她看到婆婆已是年迈之人,照顾儿子生活很不方便,曾建议让村里一个女人为婆婆和开正洗衣、做饭、干家务。那是20多年前的事。当时还没有人雇保姆、雇家政的说法,我们也没有敢那样做,现在想起来真有些后悔。

母亲孝老爱亲事情很多很多,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她的美德也是我做人的榜样。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流年光影》
原文作者:郭玉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