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串场人家(二十五)

 新用户3069QkdY 2021-06-17
串场人家(二十五) 

作  者:乔 永 星
 片:选自网络

 
诸多男劳力的眼中,场头上的生活,是半养半做,养人的地方,老弱病残的聚散地,无非是翻翻麦子,稻子,晒晒草,最重的生活,就是脱粒,进仓。进仓的活儿,都是男子汉的事,女劳力只有手拿板锨,往箩里装装而已。其它没什么重的活。应当承认,场头的活不重,但缠人。忙起来不分黑天白夜。特别是下到个雨,人家往家内奔。场头上人往外奔。保粮抢粮是第一位的。
 
农村的孩子吃得了苦,经得起熬。尽管大花已怀身带气,脱粒机一响,无论喂机,叉草出谷,一着不让。脱粒机自动化程度不高,前台后台要十几个人跟着忙。喂机的,解把的,负责将麦子送进机肚的。前台必须及时将已脱完成的麦秸送走,机肚子下的麦子抄出来,以备第二天早上放麦晒场。过程不复杂,为抢时间,抢晴天,机不能息,二十四小时作战。人手不够,吃饭拿来,刨两口,再上。各顶各职,解个大小溲,还要连奔带跑,男性好办,夜色中,裤子一蜕就来。女性总有点麻烦。麻烦归麻烦,还是要各顶其职。没人为你承担。
 
疲劳不可抗拒,再健壮,坚强的身体,哪怕是块铁,也会磨得雪亮。场头班组,看似老弱病残,实质在场头组长的领导下,撑起了全队粮进仓,草上堆,棉入库半边天。月上中天,星斗灿灿。鸡上窝,羊上栏。农田劳作了一天的男男女女,收了工,端起了晚饭碗,松一口气,养养精神,迎接第二天的农活。
 
全生产队四百来亩集体田,三百来户人口,人均一亩多地,不知是生产力的落后,还是对农田的精耕细作?抑或是为坚决贯彻落实大寨式生产方式。男女劳力,老老少少,一年忙到头,口号是变农闲为农忙,农忙更要有战天斗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农民一年到头无一天假期。一年一度传统春节,初时尚有忙年的习俗,有钱没钱,干干净净过年。送灶迎灶,忙年粮,蒸糕做饼,掸尘洗被。家家户户都在忙年。受上面过革命化春节影响。大年初一,圆子茶碗一丢,拿起工具,田里一站。算是革命化春节了。
 
忙场头生活的,像老牛一样,始于第一个麦把上场。直至最后一季晚稻进仓。跨度大半年。加至麦收之前,要新做场头,一忙又是半个把月。首先,在来年旧场的基础上,牛耕或锹挖,让场上的土,翻个身,掉个个。几个太阳一晒,使翻过的场头,垡干色白,然后用牛耙平,先是耙的齿朝下,碎垡如面,然后齿朝上,再耙,谓之管平。所谓管平,并非处处平整如镜,而是根据地形地貌,将场头做成馒头形,中间高,四面低,确保暴雨来临时,雨住场干,排水快捷。在质量高的场头上,虽非现时的水泥场地,干净,平整、坚固。但收下来的粮食清爽纯净,没有灰尘,泥珠子。一队一场头。一般场头一面临河,便于场上的墒沟通河,确保场头无积水。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便于水运田里的麦把稻把,及时送到场头。


与此同时,也是木匠,柳匠,扎扫竹最忙的时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每年的备耕工作不可少,尤宜早。抓革命、促生产的年代。一队之长不好做。计划一排,场头上的翻爬、大盖、板锨,都由什树做成。

 
董木匠,忠诚老实,勤奋踏实一辈子,一辈子的手艺人,成年到头,岔脚不出门,粗布衣,菜饭饱。除了一杆不离嘴的旱烟袋子,别无长物。备耕前夕,还是阳春三月,为了省下布头钱,早早脱了上衣,摔了布鞋。板刷头以下,一张黑皮,太阳一照,汗珠子滚滚,一天说不上几句话,埋头苦干,又在算计着如何省料。他知道,场头工具收拾停当后,接二连三,去年拖上岸的几艘木船,不是要割印子,拈麻丝,就是要换船底。油桐油,还有大头子的几架风车,拂板,瓤子,槽齿,行槌,坐槌,大杵、桅子、剪等,一年下来,免不了的烂没,损耗。
 
董木匠根红苗正,世代赤贫,自小随师学艺,三年萝卜干子饭,酸甜苦辣,人间艰辛备尝。共产党来了,分了地,娶了妻,过起了平常人的生活。董木匠满脸沧桑,沟壑纵横,古铜色的脸上,极少露出笑容。四十岁上,妻子因病一命呜呼,对董打击太大,一下子老了许多。自此,董膝下一子,父子相依为命,过起了和尚生活。董木匠自此以后,一口气叹到底,把一腔热血,一身力气,木工技术都献给了队里的事业。
 
做柳器的储老爹爹,人称柳神。老家西乡储巷。祖传的手艺。本身笆斗晚子,簸箕大匾,鸭蛋篓子,针线匾子,家家不可或缺,后来因杉木紧张,木舀子一改为柳制舀子,储老爹爹功不可没。储老目光远大,一次偶然发现这里的紫穗槐柳长得沟沟坎坎,塘边河浜,茂茂密密,直且韧性好,是制柳器的优质原料,索性拖家带口,来此安家落户,做起了柳神。

初时,农民家家户户,少不了的盛粮器具。柳神出手的笆斗,不仅结实美观经用,且计量准确,一斗十升,分毫不差,三斗晚子,二斗八齐口,三斗正好小宝塔尖。一传十,十传百,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本队或本大队社员,拿了记帐,年终把钱。年底收帐,柳神只见财来,嘴笑到了耳堂根子。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堤高于岸,水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一家饱暖千家怨。柳神收入不菲,引起了公家的注意。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乔永星,1949年出生在上海,10岁随母亲下放回到盐城新兴公社。1966年盐城中学初中毕业回到农村,在农村生活二十余年后,随知青妻子返城。喜欢写些散文,小说之类,大多是农村生活题材。已完成《串场河畔》、《串场故事》两部系列小说和《学书》中篇小说以及几十篇短篇小说。累计近七十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