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单元组织教材,自主探究学习

 木香草堂 2021-06-17

寨可平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基本特征,决定了本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课前、课后、校内、校外的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中。其教学形式也因此更加强调体验、研讨与探究。但是,按照每周两课时的教学时间,教师很难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知识传授与调查探究有效地结合起来。针对这一矛盾,在实践中,我们结合教材单元主题活动编排的特点,尝试进行了“单元组织教材、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具体步骤是:提出探究问题──制定探究计划──自主调查探究──汇报交流深化──实践拓展内化。其中,“提出探究问题”和“制定探究计划”为第一个阶段,在教师的引领下,一课时完成;“自主调查探究”为第二个阶段,由个人或学生自愿组成的合作探究小组,深入社会生活,用一至二课时和相应的课外时间自主完成;“总结汇报交流”为第三阶段,由学生将各自的调查探究成果,在课堂上交流,实现信息共享,用一课时完成;“实践深化提高”为第四阶段,由学生将探究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在社会生活中去实践检验,逐步内化为行为习惯。

单元组织教材,自主探究学习

一、提出探究问题

探究性问题的提出,应该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活动中自然生成的。通过情境创设,使学生原有的道德认知水平、情感状态,与情境产生碰撞、产生疑惑,从而引发学生探究道德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因此,教师就必须以教材中某个单元的教学主题、目标和各课的内容为依据,运用各种媒体,采用多种手段,精心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贴近儿童生活的、能够引发儿童情感共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和发现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整理出适合学生探究且符合本单元教学目标的问题。

例如,《品德与社会》(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我和规则交朋友》单元,三个课文分别是《规则在哪里》《规则有什么用》和《我们给自己定规则》。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体验规则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与儿童生活相关的规则;感受和了解规则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初步形成规划意识,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针对这一目标,一位教师创设了《“大哥大”生气了》的情境剧,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刚有四个与他一样调皮捣蛋的“兄弟”,由于小刚调皮捣蛋在全校很出名,加上他有一定的号召力,他的“兄弟”都尊称他为“大哥大”。上课的时候,他们几个人经常搞小动作,还不时说话、打闹;与同学们一起游戏的时候,他们总是不遵守规则要“多吃多占”;上下楼梯,他们不靠右行走,还经常在楼道上追逐打闹,横冲直撞。如果有同学批评他,他还会沾沾自喜地说:“我是'大哥大’,哪个敢管我?”一天,班里组织同学去公园玩,在同学们排队去公园的途中,他和几个“兄弟”跑在队伍的最前面。经过一个街道时,恰遇红灯挡道。当他看见指示车辆的红灯一亮(此时出现黄灯),他们几个便迫不及待地往街对面跑。这时,一辆不遵守交通规则抢道行使的汽车,向他们疾驰而来,他们吓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幸亏交警及时制止,事故才未发生。他们几个回过神来气呼呼地说:“该死的司机,怎么不遵守交通规则呢?”在公园门口买票时,他们刚一走拢便挤到买票队伍的前面。但是,还未等他们站稳,又有几个社会青年挤到了他们的前面。小刚气冲冲地说:“'大哥大’在此,有谁敢站到我的前面?”那几个青年回过头来,狠狠地瞪了小刚一眼,并抡起胳臂,做出准备打架的样子,吓得小刚不敢再吱声了。在公园玩的时候,仅有的几个“碰碰船”又被那几个社会青年一直霸占着,小刚和他几个“兄弟”等了好长时间也没有玩成。公园管理员看不过去了,对那几个青年说:“你们到别处去玩会儿吧,让这几个小朋友也玩玩。”但那几个人说:“公园又没有明确规定不准只在一个地方玩,我们为什么要让他们?”小刚没有办法,只能气愤地说:“这几个人太可恶,太不懂规矩了!”小刚的一个“兄弟”说:“这也怪公园管理人员,他们为什么不定个规矩呢?”

对此,学生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小刚太不遵守纪律了,他没有想到社会上还有比他更不遵守纪律的人,活该!”“遵守规则很重要!”“遵守纪律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到的。”“社会上规则很多,我们应该多学习了解一些规则。”“假如没有规则,社会将是什么样呢?……”针对学生的思考和问题,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四个需要探究的问题:(1)生活中有哪些规则?这些规则有哪些具体的规定?(2)人们对规则的看法和遵守情况怎样?(3)社会生活需要规则吗?规则有哪些作用?(4)规则是如何制定的?

二、制定探究计划

引导学生制定探究计划,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良好探究习惯和能力的重要保证。引导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主要是帮助学生找准探究的方向、方式和方法,理清探究过程的先后顺序,为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究活动做好前期的精神准备和物质准备。如果探究的问题比较多,还必须依据学生自愿结合和合理搭配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以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单元所应探究的问题,都有学生去调查探究。

例如,在《我和规则交朋友》教学中,该教师针对上述四个探究问题,把学生分成A、B两组。A组探究前两个问题,B组探究后两个问题。根据学生家庭住址、父母所在的工作单位和各自的社会关系等实际情况,把A组又分成了A1和A2两个小组。A1组主要负责对一些大型机关、工厂和学校等单位的规章制度和人们遵守情况的调查探究;A2组主要负责对公园、社区、电影院、车站、交通等公共场所和人们开展的一些游戏的制度、规则和遵守情况的调查探究。B组则对具有代表性的单位和个人,采取重点调查与随机调查相结合的办法,对社会生活中人们是否需要规则、规则有哪些作用以及制定规则的原则、方法等进行调查探究。各组选出正、副小组长,负责整个调查探究的组织安排工作;选出了联络员,负责联络调查对象、协调调查时间;选出了资料收集员,负责对调查的情况进行录音和文字记录;选出了后勤保障服务人员,负责本组同学活动中的物质保障;选出了安全行动小组,负责整个调查探究过程的安全指导和督察。

三、自主调查探究

该环节是学生自觉感悟道德知识,学会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关键环节。学生应根据调查探究计划,选择适宜的调查探究对象,开展有效的调查探究活动,获取并记录好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有价值的信息,整理好调查探究报告,形成探究问题的基本观点或重要思路,反思是否已获得了足以支持探究结论的证据,思考是否还存在其他可能的解释等。

真正的科学探究过程,并非就是按照一种假设、一个探究计划的实施就能获取真理的。它是在经历无数次失败,经过无数个“假设──验证”的过程才获得的。自主调查探究也是一样,如果发现探究过程中某一环节有漏洞,就应去弥补;如果发现某些证据不一定真实可信,就应去进一步求证;如果发现探究的结论与现实的社会生活或正确的道德认识有距离,就应重新设计探究方案,重新经历探究过程,直到形成科学的结论为止。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在学生真正的自主探究之前,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获取资料的方式,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真伪、优劣的方法,掌握归纳整理信息并形成结论的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不怕吃苦、敢于失败的精神,为了目标不断前进的勇气。

在《我和规则交朋友》教学中,考虑到需要调查了解的行业、单位较多,教师安排了两课时用于学生自主调查探究。同时,为了减少学生调查的难度或遇到的不必要的障碍,教师还提前与有关的学校、社区、厂矿、政府机关、交通等重点单位或行业进行了联系,请求他们协助调查。在调查探究结束后,教师又及时提醒并引导学生,将他们调查探究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口头或书面的交流材料。

四、汇报交流深化

该环节是通过采取口头汇报、研讨会、辩论会、教师主持的答辩会等形式,交流小组或个体的探究成果。通过交流,可以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他人或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有限的自主调查探究时间里,由于各小组或个体探究的问题或问题的方面不同,他们对道德问题的认识也就不很全面,通过交流,可以使成果共享,让全班同学对所探究的道德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该环节是形成正确结论,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和自主调查探究能力的关键环节,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好汇报交流过程,鼓励学生敢于坚持真理,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并进行自我反思、修正或丰富自己的观点,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单元教学内容的各个重点方面,进行全面的交流、探讨,要对学生自主调查探究的过程进行积极的评价,激发学生探求真理、坚持真理、勇于实践真理的热情。

在《我和规则交朋友》教学中,教师在这个环节安排了“汇报交流──主题研讨──总结深化”三个步骤。汇报交流就是各小组汇报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主题研讨就是针对本单元重点问题“社会生活需要规则吗?”“规则有哪些作用?”进行专题研讨,总结深化就是在前两个步骤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科学的探究结果,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为了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教师还介绍了社会生活中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规则,用多媒体展示了人们遵守或违反规则所发生的不同情况、造成的不同后果,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规则的重要性,从而养成学规则、守纪律、与规则交朋友的良好品质。

五、实践拓展内化

实现知行转化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学生在调查探究过程中获得的道德知识,只有自觉地实践于社会生活,并长期坚持,才能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也只有在不断的道德实践中,才能强化道德情感,磨练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念,逐步内化为道德行为。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刚刚萌发起来的道德情感,做好必要的道德行为方式指导,精心安排道德实践活动,将活动系列化、长期化。

在教学《我和规则交朋友》时,教师把“我们给自己定规则”,作为学生课后实践的内容。具体做法是:以学生自愿结合的方式,组成某一项游戏小组,探究制定出大家认同的游戏规则;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班上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符合本班实际情况的“班规”,班委综合各组意见后,再返回各小组讨论,然后,在班会上讨论并表决通过,每学期召开一次执行情况评议会。如果发现“班规”有跟不上形势的地方,可由5名以上同学联名写出书面“提案”交给班委会,再适时召开班会,讨论修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