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里寻根清明祭祖 闵子骞墓迎来韩国后人

 閔氏家族文化 2021-06-17

温馨提示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閔氏家族文化” 再点击“关注”,即可加入闵氏家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闵氏宗亲交流。共同传播閔氏文化!

闵子骞墓位于济南百花公园西邻的济南孝文化博物馆,这在济南已是人尽皆知的事儿。尽管被世人所知,但这里却鲜有人来。今年的清明节,闵子骞墓将迎来一群特殊人——来自韩国的40多位闵氏后人。他们不远千里赶在清明期间来祭祖,并且和济南闵氏宗亲会的后人们“兄弟相见”。大众网记者近日采访到闵子骞的第七十六代孙,济南闵氏宗亲会常务副会长闵伟,听他讲讲闵子骞墓背后的故事。

编者按  

  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国家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门塔、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均在这片土地上默默伫立千年。济南,诞生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名君大舜、神医扁鹊、名将秦琼、名相房玄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黄庭坚,词人李清照、辛弃疾,著名小说家刘鹗,近代文豪老舍等都曾在济南生活工作游历,故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之佳誉。  

  济南,不仅人杰辈出,更有天赋地灵,风景秀丽,泉水众多,城内72名泉争涌,尤以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久负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之誉。千佛山峰峦秀丽,守护南界;大明湖润物无声,滋润北城。而“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也成为济南的独特风光。  

  济南,在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诸多古老建筑、千年大树、特色名吃、名家桥段、奇人轶事、隽永典故。  

  济南,值得去追本溯源,值得去重走一遍,值得去再书画卷。即日起,大众网济南站推出人文地理类新闻栏目——《城·事》,在现实中勾勒济南背影,在往事中讲述济南印象,在历史、现在、未来的穿越交错之间,记录济南,爱上济南。 

  闵子骞墓位于济南百花公园西邻的济南孝文化博物馆,这在济南已是人尽皆知的事儿。尽管被世人所知,但这里却鲜有人来。今年的清明节,闵子骞墓将迎来一群特殊人——来自韩国的40多位闵氏后人。他们不远千里赶在清明期间来祭祖,并且和济南闵氏宗亲会的后人们“兄弟相见”。大众网记者近日采访到闵子骞的第七十六代孙,济南闵氏宗亲会常务副会长闵伟,听他讲讲闵子骞墓背后的故事。

墓园现状

5月底完成整修 现存放文物部门多座碑刻

  百花公园西邻有一组青砖灰瓦的老建筑,朱红色大门紧闭,门楣上刻有“崇孝苑”三个大字。这里便是闵子骞墓所在地了。

  4月2日下午,大众网记者来到此处的时候,崇孝苑大门紧闭。在这里负责看管祠堂和文物的贾继永老人告诉记者,因为闵子骞墓正在整修,担心游客进来不安全,所以现在一般都是关着门。

  踏进大门,迎面是一处新建的仿古庙堂,普通的三开间建筑,青砖灰瓦、朱红廊柱。庙堂内供奉着闵子骞的塑像,三面墙上写着闵子骞的生平事迹。

  闵子骞墓就在庙堂以北,这时一座突起的坟墓,高约3米,封土直径约5米,呈圆形,四周有多尊石羊、石马、石狮、石龟等石像,还有几棵古树。坟墓北侧立着一块刻有“闵子骞墓”字样的石碑,上面还有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说明。

  纵观整个闵子骞墓院落,放置着大量石碑、赑屃等古物。贾继永老人说,这是省文物部门存放在这里的。闵子骞墓现在正在整修,草坪和厢房都要改造,计划5月底就能完工。届时,市民可来参观。

  根据相关媒体消息,上世纪60年代前,闵子骞墓规模还很大,当时墓区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200米,墓堆封土直径有七八米,高约十几米,周围还有合抱粗的古树30余棵,历代碑刻十余尊。但后来“文革”时,整个墓区遭到严重破坏,祠堂被拆掉,碑刻被毁,古树被砍,仅剩两棵,封土被挖去烧砖瓦。近年来,墓园进行了修膳。墓园西侧的南北向道路命名为闵子骞路。

济南后人

近千人住在章丘西沟头村 每年都来祭祖

  济南的闵子骞墓据说只是其衣冠冢前,墓前立着一块由闵氏后人修建的祭文石碑。闵子骞的第七十六代孙、济南闵氏宗亲会常务副会长闵伟今年已经40岁了,从2005年起,济南的闵氏后人便成立了济南闵氏宗亲会,并且也是从当年开始,闵氏后人每年都于清明期间来闵子骞墓祭祖。

  闵伟住在章丘市龙山街道办事处西沟头村,这个村子也是济南闵氏族人的聚集地。村子现在有2000多口人,其中有近半人姓闵,他们都是闵子骞的嫡传族系。闵伟说,根据闵氏家谱记载,闵子骞曾在平陵城附近讲学,西沟头村是当时君主赐给闵子骞的一块封地。

  闵子骞病卒后葬于华山之南,后来又在此处建了衣冠冢,供后人祭奠。闵伟回忆,以前西沟头村里建有一座闵子骞祠堂,每到过年过节和清明节,村里的老少都要祭拜祖先,但在文革期间祠堂被破坏了。“济南后人之所以成立闵氏宗亲会,为的就是聚集济南周边的闵氏族人,捐款立碑,将孝文化推广出去。”闵伟说。

韩国后人  

40位后人代表首次清明来祭祖

  闵伟说,今年清明可以说是闵氏后人的一个大日子,因为除了济南、北京、大连等地的闵氏后人来祭祖之外,韩国的闵氏后人代表也要来祭祖。

  闵子骞在韩国也有后人?韩国后人是怎么和闵伟联系上的?闵伟细细讲了此事的前因后果。

  北宋时期,闵子骞的一位后人闵称道以使臣身份渡海,定居在朝鲜半岛骊兴,后来韩国的闵氏后人越来越多。如今,韩国的闵姓人口已达20万左右。他们还成立了韩国闵氏宗亲会,宗亲会有专门的办公场所,设有1名会长和10名副会长。另外,韩国后人编纂了7本闵氏家谱,韩国的闵姓后人都被记录在册。

  2013年,一位韩国后人闵东浩来到济南寻根,结识闵伟。闵东浩表达了韩国后人想来济南祭祖的想法,于是,也便有了今年的首次“兄弟重逢” 。

  离清明还有两天,闵伟一直为了祭祖忙碌着,清理墓园环境、筹划祭拜仪式、安排韩国后人衣食住行……虽然很累,但他很快乐,他说,希望越来越多的后人加入到祭祖活动当中,紧密闵氏一族亲情的同时,也将中国孝文化发扬光大,继承下去。

相关新闻

历史上的闵子骞

  闵子骞,名损,字子骞,(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年),鲁国汶上(含山东兖州一带)人(一说是河南濮阳县渠村分洪闸附近的闵城村人,现有唐明皇下诏修建的和公西华同奉的二贤祠矗立在黄河岸边,至今香火不断)。幼年聪明伶俐,待人和善,称道乡里。因母亲早年去逝,子骞与父过着比较贫困的生活。在子骞十岁时,子骞的父亲另续一妻后,幼小的子骞受到继母的虐待,吃不饱,穿不暖。但他为了父亲,忍让母亲做出了自己的牺牲。

  相传:子骞每到冬天就穿着后母用芦花为絮制成的“棉衣”,其弟穿纯绵絮寒衣。他父知后,欲休继母,子骞劝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亲觉得子骞说的有理,遂罢。继母也被子骞孝德所感动,百般爱护他,待他若亲生一样,使其家庭由破裂变和睦,维护父母及兄弟的人间亲情。孔子对此深表赞赏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子言”。闵子骞为孔门德行高尚之仕,曾与颜渊等并称。后人根据此事改编了戏曲、曲艺等多种唱本《鞭打芦花》。剧目流传全国及各个历史朝代,成为中国三十二孝之一赞其美德,以教后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