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国琴试评诗词】{丁芒先生作品赏析}第031期

 杏坛归客 2021-06-17

诗人介绍:

丁芒,一九二五年九月生于江苏南通。当代著名老诗人、作家、文艺评论家、散文家、书法家。现居住于江苏南京。2012年5月被推举为中华诗学研究会名誉会长。曾用笔名:轶明、田复离、艾洛莱、岑中逸等。自一九四二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已从事文学创作七十年。

丁芒先生作品赏析

赏析者邓国琴

    丁芒先生是我国文学艺术界的泰斗,有幸先拜读诗人的多篇诗词佳作,然后再学习老前辈的《以精品推动中华诗词现代化》诗论,深深感到顶礼膜拜!论文中有先生“十大不如”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然后学生我将先生的作品结合他的诗论一起研究学习后,颇有心得:

     其中有着眼立意:小不如大;着手表现:大不如小;诗意传达:显不如隐;建构意象:状(描摹)不如喻;锻炼结尾:实不如虚;思路:同不如异,套(熟套)不如创(创新)。

     老前辈论文中是这样说的,又是怎样创作的呢?

     下面先举丁芒先生的三首咏物诗,谈谈立意、取材和意象。

宣纸赞

原驰彩兽海驰舟,浩瀚云天纵辔游。

案上腾烟三万丈,诗情画意一时收。

      注:宣纸,安徽省宣城市泾县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被誉为“国宝”。

      用宣纸作画,画家笔下的原野,任彩兽奔驰;画个大海,任舟航行;画片天空,任云卷云舒,椽笔在宣纸上纵横游走天下;案几上刹时墨烟腾起三千丈;结尾诗人借物抒发了对诗书画家们在宣纸上尽显诗情画意之美的感叹!

      该咏物诗首句写宣纸的妙用和特色: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书画家在宣纸上令各种飞禽走兽跃然纸上;

      次句写宣纸上风云变幻,纵横捭阖,变幻莫测,为结尾作铺垫;

      第三句由物过渡到人:运用夸张手法,案上腾起三千丈墨烟,如此表达出诗书画家在宣纸上挥洒笔墨之气势磅礴!

      结尾很妙:借宣纸抒发作者创作美好情怀,立意不俗!'案上腾烟三千丈,诗情画意一时收。'一先一后用夸大法和聚焦法相结合来表达:先夸大为”三千丈”,后聚焦为”一时”收,即”一点”收。这一张一收极具张力,令人眼睛一亮,真叫绝妙!

徽墨赞

一锭松烟出皖南,千磨百劫骨如磐。

粉身殉向云霞去,染遍中华万座山。

     注:徽墨,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墨锭,是文房四宝之一,墨锭是将墨团分成小块放入铜模或木头模后,压成墨锭。传统制墨工艺有炼烟、和料、制作、晒干、描金等(古代松烟制墨图)。炼烟包括油烟和松烟的炼制。

    首句言徽墨的出处 :经过松烟的炼制,最好的墨锭出自安徽黄山;         

    次句说徽墨有着异常坚实的特色:经过千万次打造坚如磐石;

    转折句由物过渡到人,诗中含有我,物我合一:赞美徽墨为了追求光明,哪怕粉身碎骨毫不畏惧;

    结尾作者借物言志:要用墨汁染遍华夏万座大山。

   作者运用象征手法,用意象含蓄表达,”云霞”这个意象,象征着革命者的理想抱负信念。也象征光明。咏墨诗以徽墨自喻,以物喻人。先写徽墨背景,再写徽墨品质,其实是写他自己。最后借物表达作者为了追求理想,报效祖国,愿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的精神,感叹作品境界之高!

   '粉身殉向云霞去,染遍中华万座山'。用的是发散扩张法,此法与聚焦法恰恰相反。与柳宗元'偌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用的发散扩张手法一样:此处由一团墨,无限扩张发散,染遍华夏万座大山。怎“染遍”两个妙字了得!

图片

歙砚赞

绿沁精岩水着痕,皖南名砚玉为魂。

书家笔下飞烟雨,化作神州万壁春。

     注:文房四宝之一歙砚,全称歙州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产于安徽黄山,也有墨绿色歙砚,其制作材料被称为歙石或歙砚石,一般需要5-10亿年的地质变化才能形成,其中最适合制砚的是轻度千枚岩化的板岩。

    咏物诗首句写歙砚的色泽和背景:绿色歙砚经过亿万年地质变化形成岩化石;

    次句写内在的精神和灵魂:数皖南歙砚最有名,其质玉质坚丽,呵气生云,贮水不涸;

    转折至结尾:由物过渡到人,然后借物抒发作者的情感和志向,书画家蘸着这歙硯里的徽墨,下笔如有神,顿时化着朦胧烟雨,洒向神州万里都是春。此句也用发散扩张法,由书画家笔下几滴墨汁,化着神州万壁的无限春。妙在结尾其幻想新奇美好,气势恢宏,志向高远,让作品境界腾飞起来!

    概括《宣纸赞》《歙砚赞》《徽墨赞》三篇咏物诗,发现有共同点,如诗人自己所言:构建意象,状不如喻。即直接描写不如托物比喻。如:

    一、”案上腾烟三万丈,诗情画意一时收”。借宣纸抒发作者磅礴的激情和情怀。

    二、”粉身殉向云霞去,染遍中华万座山”。用比兴手法,以徽墨喻人,借物表达作者追求革命理想的激情和坚定信念:欲将革命火种燃播撒遍全中国,让万山都红遍壮士情怀。

    三,“书家笔下飞烟雨”,”烟雨”是用借喻,这个意象也是喻象,即比喻意象。“化作神州万壁春”,用的暗喻,也是隐喻,是比喻意象。此句也是托'歙砚'抒发作者欲将诗来歌颂祖国处处是春天。

   元人杨载曰:“咏物之诗,要托物以伸意”(《诗法家数》)。咏物诗,如果没有我含盖其中,没有寄寓作情感思想志向,哪怕将所咏之物描述再形象也如同儿童猜谜语,那么作品立意和境界又从何谈起高远深刻呢?再说诗贵在立意,立意是诗的灵魂!

   而以上三篇咏物诗都写出了所咏之物的出处,环境,背景,历史以及它的内在和外形的特征,色泽,精神灵魂,再由物过渡到人,然后取这具体的小小的题材作载体,借物抒发作者大情怀、大志向、大爱,并且都不直接述说,而是用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去婉转托物表达,这样小题大作,从具体的具象着手,避免作品出现形式化,概念化,政治化,口号化,公众化等假大空现象,作者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俯视世象,去写高境界的作品。丁芒先生这样说的:“着眼立意小不如大,选择题材大不如小。”也是如此创作的!

图片

  下面再欣赏丁芒先生另一篇咏物诗,继续谈谈立意:“小不如大”,语意的传达:“状不如喻”:

咏长城

丁芒

群山锁起供磨刀,砺我中华剑气豪。

枕畔千年风雨夜,城头十万马萧萧。

立意高远

    启承两句为制高点:写长城外形,表现得气势非凡,遐想无限:将长城连接群山形象比喻为锁住群山,一个锁字很独道也有创意。然后又将群山比喻成一个巨大的磨刀石,供华夏儿女磨刀,磨出我中华民族之剑豪气冲天,诗人想象奇特,鼓舞人心,堪称佳句!

    转折句转入低沉悲壮,以物喻人,写长城卧在连绵起伏群山峻岭之中,几千年来,在多少不眠之夜里,他聆听着那金戈铁马嘶吼声!

    结尾高潮再起:如今您看看:城头上千军万马在风雨潇潇中待令齐发!此作高远的立意符合丁芒先生观点:“立意小不如大”。

表达含蓄:

   “长城”,这个意象既是实写实境:万里长城,也虚写华夏人民血肉之躯筑起的新长城,具有一语双关之妙用。

   “风雨”,意象既有大自然风雨意思,也暗喻着千年来,长城经过无数次的万马奔腾,刀光剑影,血风腥雨洗礼的意思。

   “城头十万马萧萧',意象既回忆往事,也是想象造境:看城头上十几亿中华民族儿女,正高举红旗,壮志满怀,呐喊声冲天,手握倚天剑和屠龙刀,如豺狼虎豹胆敢再侵犯我华夏,我们就挥舞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结尾也是借咏长城抒发作者愿望:愿祖国同胞们团结一致,筑起血肉新长城,捍卫神圣的国土,随时准备着!作品立意高远,有鼓舞人心的气势。

    此咏物诗的表达手法也符合丁芒先生关于创作精品几不如:构建意象,状不如喻。语意传达显不如隐。

    对诗意的传达,丁芒先生说:显不如隐,直不如曲。虽然民歌民谣是诗人汐取不尽源泉,但诗歌艺术的高峰作品,却是文人诗。诗史,是以文人为标准的历史。因文人不满足明白畅晓,直抒胸意,需要更高的境界,更多的诗意,更具艺术魅力。

图片

下面再举丁芒先生两篇佳作谈作品创作的思路:

石桥暮归

南石桥高挹落霞,苍茫寺角晚烟斜。

暮钟撞碎轻波月,邀得清风到我家。

 注:”挹”牵引的意思。

   作诗的思路包括作品构思立意,谋篇布局,表现手法等方面。其思路要求独特新颖!

先谈起承转合思路独特:

    此作写作者在傍晚回家途中,经过石桥的所闻所见所想。

    开篇”南石桥高挹落霞”,起句点醒题目《石桥暮归》中的石桥和暮色;

    承句没有马上写石桥暮归的”归”,可见作者打破常规,不落俗套,承接处没有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并提前转折写石桥上所见:”苍茫寺角晚烟斜”; 

    转句常常宕开一步,与前两句不即不离,为结尾高潮起推波助澜作用。但此作却另辟蹊径,转折句没有宕开一步,反而紧接承句,并递进纵向深入写傍晚在石桥上的见闻:”暮钟撞碎轻波月”;

    结尾才点题”归”:邀得清风到我家。用移情手法,有趣独特之极!

再谈运用语言修辞手法的独特:

    绝句中有个奇特的句子:“暮钟撞碎轻波月”运用拈连手法来表达的。

    拈连 ,指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 有全式拈连和略式拈连法。

    全式拈连:甲乙两事物都出现,拈连词语不可少。它像锁链一样,使前后拈连在一起。如:暮钟(敲的声音)撞(震)碎了清波,也(敲碎了清波里的月)

   略式拈连:甲事物省略,或甲事物中的拈连词语省略,乙事物必须出现,借助上下文,省略的内容还是清楚。如上面例句省略了括号里的部分。直接表达为“暮钟撞碎轻波月”。这动宾词组异常搭配句子,看似没有道理,却绝妙之极!

    上面举例谈的是结构章法和表现手法的独特。下面又再举一例子,继续探讨这个话题。

图片

                   望儿山遐思

一缕亲情凝万古,山头屹立望儿花。

同声一语遍天下,五十亿人都喊妈。                             

     注:望儿山,位于营口市熊岳镇东两公里处,山峰陡立,平地拔起,高82米,海拔高106米,山顶有一藏式青砖塔,名曰望儿塔,建于明末清初,远看如一位母亲伫立山头日夜守望大海,盼望远方的儿子归来。

构思奇特:

    如果作者仅仅只描写望儿山的外形  ,可能还是逃不出大众化写法和思维,还是没有特色。睿智的丁芒先生另辟蹊径,匠心独运,这样去构思:反常规写法,一句都不细致描摹望儿山的外形,只抓住题目作文章,通篇采用层层倒述法,虽然通篇只说一事,四句只有一意,却不是一语道破,险象环生,时而述事,时而议论;在扣题方面:都是首句先发感慨,次句再点正题的一部分;转折处再议论,结尾又点主题另一部分;在设悬念方面:先设悬念后做答;句句相连,环环相扣,层层重叠,扣人心弦 ,摘其中一句就不成诗,谋篇布局真可谓标新立异!

下面赏析一下正文:

    首句平地起峰,发端突兀,大发感慨:“一缕亲情凝万古”;引起读者疑问:什么亲情亘古不变?承句回答:”山头屹立望儿花”,同时也点题《望儿山遐思》中的望儿山;转折句没有跳开起承两句的思路,继续发议论:“同声一语遍天下”,如此再次留下悬念:读者会再问:遍天下一语都同声喊的什么呢?尾句给出答案:“五十亿人都喊妈”。 妙在尾句点题《望儿山遐思》中的'遐思'。如此结尾,颇有婉转曲折的韵味,有令读者耳边余音缭绕,三日不绝的效果!

    虽然只有四句诗,却是前一句产生一个疑问,下一句解答了这个疑问,接着又产生一个新的疑问,下句又回答。这在诗词艺术手法上是所谓“扫处还生”。

    以上举两例的谋篇布局和表现手法的思路, 符合丁芒先生自己总结的:思路同不如异,套(熟套)不如创新。

图片

  最后赏析丁芒另类风格的作品,谈谈抒情主体:众(大众)不如个(个性),外(浅)不如内(深),锻炼结尾:实不如虚。

一剪梅·六十自遣

   浅涉人间六十年,红褪腮边,白染鬓边。遍尝苦辣与酸甜。喜在眉尖,愁在心尖。     

   半是书生半是仙,血写真言,酒写诗篇。还将老骨去肥田。播个秋天,长个春天。

    这篇作品作者写在六十岁生日之际,乐观去回眸过去艰苦的岁月,憧憬美好的未来,也抒发作者无私奉献的美好愿望,有着很高的境界。

表现个性和真性情:

   上片首句点题:“浅涉人间六十年”。

   承句:“红褪腮边,白染鬓边,遍尝苦辣与酸甜。”描摹自己形象;

   结尾两句'喜在眉尖,愁在心尖' 。作者一生也曾经过战火洗礼,坎坷跌宕,有过革命胜利的喜悦,也有过千难万险,但作者只轻描淡写“喜在眉尖,愁在心尖。”有调侃味道,表现出革命者乐观主义态度。

    下片起句总结自己“半是书生,半是仙”,总写自己职业爱好和个性,有趣味;

    承句“血写真言,酒写诗篇”,承上继续写本人个性率真,虽然爱酒,但是酒后仍写真言。

    转句幽默风趣,且韵味无穷,耐人寻味:“还将老骨去肥田”。言下之意,百年归世后,欲将骨灰撒遍祖国山川大地去肥田。字里行间流露出来作者豁达开朗豪放的个性。

    结尾“播个秋天,长个春天”。有了转折句的铺垫,结尾一点都不突然。虽是人生的暮秋,作者想用余生的心血去浇灌诗词的田地,广播诗词之种,在华夏大地的春天发芽、生长、开花,表现出作者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高尚情操!如此抒发情感有个性,有深度,符合丁芒先生的观点:抒情主体主体:众不如个,外(浅)不如内(深)。老前辈认为:观点可代表大众利益,但诗人写诗仍需突出个性化,不能以公众化共性感情,来置换诗人自身抒情主体地位。

结尾虚写韵味无穷:

    作者将他的花甲之际,用”秋天”这个意象来表达,象征人生之秋;”春天”也是意象表达:象征着中华诗词百花盛开的春天。

    以上举的多篇佳作里,作者皆对某些意象加以运用,使之具有一定的思想感情和文化象征意义。意象在诗词里可以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使难抒之情、难言之理,由意象婉转代抒代言。所谓的“言不尽意,立象尽之”就是这个意思!

    故结尾如果用总结实写豪言壮言,或者把话说白了说尽了,就没有韵味,所以尾句一虚则全诗皆活。

    回顾丁芒先生所有的作品,全部都是用意象表现,去虚写收尾。如:

《宣纸赞》结尾:“诗情画意一时收”。

《歙硯赞》结尾:“化作神州万壁春”。

《徽墨赞》结尾:“染遍中华万座山”。

《咏长城》结尾:“城头十万马萧萧”。

《南石桥暮归》结尾:'邀得清风到我家'。

《一剪梅六十自遣》结尾:”播个秋天,长个春天”。

    一句意象的虚写胜过百句实写。结尾不把话说白,用意象呈画面形式留给读者去想象,不光起着余音缭绕之妙用,更升华了作品的主题!

      结束语:纵观丁芒先生多篇作品,字字句句生香,又如启明星一样光芒四射,照耀着诗坛,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让我们一起学习,共同研究老前辈佳作,然后提高我们写诗水平,感谢老前辈!

图片


赏析者

邓国琴 湖北武汉人,网名绿绮,狼社成员。其诗词散见于《中华诗词》《湖北诗词》《九州诗词》等各诗词刊物。也有多篇评论文章登载各诗刊和网络平台。几次全国诗词大赛获奖。著有诗集《绿绮吟稿》。创有评论文章公众号《邓国琴试评诗词》微刊。图片

你若盛开清香自来

      精彩回眸

第001期  包德珍  侯孝琼

第002期  宋彩霞

第003期  杨逸明  侯孝琼

第004期  刘庆霖

第005期  邓世广  傅占魁

第006期  林  峰

第007期  楚  成  郑万才

第008期  向近青  吴江涛

第009期  沙  月

第010期  晨   崧

第011期  胡  宁

第012期  郭亚军  萧显仁  王建勤

第013期  沙   月

第014期  吴世干

第015期  宋彩霞  古  木

第016期  萧凤菊  田幸云

第017期  宋彩霞  侯孝琼  蔣月华

                高景芳  王  蔚

第018期  南惠萍  王学美

                方移香  肖汉斌

第019期  卢素兰  高  寒

第020期  卢素兰  张连玉  李宝翠

第021期  陈亚萍

第022期  李亚非  冷月轩  云  雷

第023期  姜云姣 鸿雁传书 张全进

第024期  东 东   皇甫国  胡友红

第025期  程菊仙

第026期  李晓艳

第027期  沙  月

第028期  郭亚军

第029期  侯孝琼

第030期  毛德慧  于小夕 郭定乾

图片

图:网络

文:邓国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