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兴秦氏耻桧之奸而谓非其祖

 秦王888 2021-06-17

《庐陵吟溪陈氏族谱序》何乔新

予友秋官郎中庐陵陈君时庄,出其所修家谱属予序。按谱:陈本舜后,其先胡公满以神明之冑,国于陈,为楚所灭。其子孙遂以国氏。宋初有讳松贞者,为庐陵教授,因家城北之吟溪,而庐陵有陈,实始于兹。传数世至讳世荣者,登进士第,卒官宣教郎。子元伯,尚宋宗室女。其云仍日蕃,其衣冠日盛,而陈遂为庐陵望族。国初有讳灌者,佐太祖高皇帝定天下,累官宣城太守。宏谟骏烈,国史纪焉。宣城尝病其家谱散轶,欲修辑之,未就而殁。宣德癸丑,其子致广始考其可徵者,仿眉山苏氏谱例,为流庆图,而先世之遗文轶事附焉。迨今三十馀年,其族舄奕繁衍,不胜纪。时庄,致广从孙也,复取旧谱而增修之。自七世以上,则仍其旧,不敢辄有损益。八世以下,则详考而具录焉。名卿伟人之诗文,为陈氏作者,各以类附录于后。总题之曰《庐陵陈氏续修族谱》。夫族谱之作,明吾之所自出也。故君子慎之。果吾所自出欤,虽贱且恶焉,不敢遗也。遗之则黜其祖,是不孝也。非吾所自出欤,虽贵且贤焉,不敢冒也。冒之则罔其祖,亦不孝也。然杜正伦世出本微,而求合于城南诸杜,则罔其祖矣。近世吴兴秦氏耻桧之奸,而讳称其子孙,则黜其祖矣。呜呼。古之谱其族也,明之;后之谱其族也,乱之。苟谱之而以乱之也,曷若不谱之为愈哉。今观陈氏之谱,断自其所可知,而其不可考者缺焉,斤斤焉。尊祖睦族之意,是固孝子之用心也。时庄以明经登第,其为司法勤慎,而文寖寖乎跻华登峻,以亢其宗,以昭其祖,以光启其后,盖有日矣。昔唐《宰相世系表》以贵传,庐陵欧阳氏族谱以贤传,斯谱也,安知不以时庄之贵且贤而盛传欤。

何乔新(1427年-1502年)字廷秀,号椒丘,又号天苗。江西广昌旴江镇人,何文渊第三子。明代大臣。景泰五年(1454)中进士,后拜刑部侍郎。孝宗嗣位,万安、刘吉等忌乔新刚正,出为南京刑部尚书。未几,复代杜铭为刑部尚书。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正月,吏部尚书王恕举荐为刑部尚书,弘治四年八月(1491年)辞官归里,辞官后杜门著述。弘治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503年1月19日)卒,年七十六岁。正德十一年(1516年),追赠太子太保,次年追谥文肃。

丞相家族后裔

========================

万历丁未《王氏统宗谱》序一

予为博士弟子施绛帐于旌川,有王子讳廷访号明川者游予门,续予第进士历官潘臬叨转户部。王子底京师而询宗谱之说焉,予曰:“大小宗法肇于三代而秦坏之,世系年表立于隋唐而五代废之,宗谱图牒创于有宋而元坏之。”王子曰:“秦曷为坏之也?”曰:“秦法苛刻,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不再传,而从祖兄弟有不相识者,若卫均不识卫真为叔父、徐衍不识徐信为从祖是也。”王子曰:“五代曷为坏之也?”曰:“五代变乱靡常,彝伦攸斁,君不以本枝为念,臣不以冒祖为惭,若周太祖以柴荣为嗣,郭崇韬以子仪为祖是也。”王子曰:“元又悉为敝也?”曰:“元本夷俗,其慕中国文名者,则趋而附于华,吾华人之附势位者,则趋而附于夷。若元明善以文章嘘吸一世,而曾祖不可考,铁木真以雄武冠诸军,而生父不能识是也。明兴以来,贤儒辈出,名门著姓举尚彝礼,而宗谱复兴。然修谱之弊有四焉,诞者援引上古以为尊,若淳安汪氏以鲁侯为祖,若潘阳吴氏以季札为祖,不几于诬祖乎?微者依附贵显以为荣,若杜正伦家世寒微,而自托于城南诸杜,柳自荣出身幺麽,而自称淮阴诸柳,不几于謟合乎?且有厌其祖考之憸壬而臧厥名焉,如吴兴秦氏耻桧之奸而谓非其祖,浙水蔡氏羞京之佞而孙曰予非其裔,不几于黜祖乎?又有厌本宗之散逸,始而弃之终而附之,若晏御因其为仆从而轻之,既而因其贵显而附之,始因钟彦之窘而弃之,见其富盛而媚之,不几于炎凉乎?故修谱者,戒援引,即世系之迩必书;戒依附,即盛族何援;戒黜鄙,即憸壬必录;戒轻弃,即微贱必修。斯真赝不爽而为良谱矣!”
于是王子曰:“聆先生宗谱之说,其先得吾心之同。然乎予家夙有旧谱,肇基周灵王之庶子晋王子乔,数传至大节公,子姓蕃衍,播迁靡常。惟嗣公始,自祁门苦竹港迁居旌邑苦竹,支派分明,未蹈夙毙焉。第先正有云:三世不修谱,不知曾祖之所自出,而宗族之远迩莫辨。予家宗谱伯祖辟公始修之,复有叔祖竹泉公修之,甚多遗落,迄今世远时移,能保不散佚乎?惟是夙夜拳匕尽心集力以修之,其有崇本睦族之思者,听其来附,其弃祖自外者,亦何敢疆?兹谱已完,敢祈一言以叙之。”予闻之喟然曰:“能言其祖郯子,所以见称数叶,而忘其祖籍父,所以寡嗣君。今独修世谱,匪孝子慈孙用心畴能如是乎?”
敢僭为之序,以弁诸谱首。
赐进士第 广东任布政 北京户部尚书 侍经筵官 婺川 游应乾 撰
游应乾(1531年7月17日~1608年),字顺之,号一川,徽州婺源济溪人,明朝嘉靖万历时大臣。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乙丑科登进士第二甲第六十三名。历任户部主事、南京刑部郎中、宁波太守、两浙都转运盐使司运使、广西左参政、云南按察使、广东右布政、左布政、南京太常寺及大理寺卿、加户部右侍郎衔总督仓场,因积劳成疾卒,赐祭葬,赠户部尚书。
著有《四明水利图说》、《五经约义》、《左粹》、《读律真诠》、《督储疏章》等书。

==============================

且有厌其祖考之憸壬而臧厥名焉,如吴兴秦氏耻桧之奸而谓非其祖,浙水蔡氏羞京之佞而孙曰予非其裔,不几于黜祖乎?又有厌本宗之散逸,始而弃之终而附之,若晏御因其为仆...


基因检测可以作为一种检验手段,以基因检测找祖先这说法不妥。如果有谱,各支人检测的Y基因类型相同,则可靠性比较高。如果某些支系Y基因不同,则可直接否定同祖。这方面已出现不少例证了,有的族谱上记载了多支不同地方的支系,结果检测的Y基因大多不同。即使谱上记载的人物共祖只有三五百年也不一定可靠,这是因为明清时期修谱存在很多错接。那些记载出自古代帝王或名人之后的族谱,95%以上是攀附。

王氏实乃太子晋之后也!
  始祖太子晋,姓姬,名晋,字子乔。十五岁被立为太子,辅佐周灵王处理朝政。他才识过人,能言善辨,诸侯折服。十六岁时,谷、洛二水泛滥,威胁王宫,灵王主张壅塞二水。他力陈不可,主张像大禹治水那样,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由于太子晋的言辞过于犀利,灵王震怒,仍然派人壅塞河道,后来还废掉了他的太子名位。十七岁时忧郁而终。太子晋并没有因太子名位被废而威风扫地,名声反而比以前更大。后世之人都对他怀有崇敬的心情,有些文学作品中还将其演绎成一位半人半神的人物。其子姬荣,字宗敬,曾任周司徒,后引退而避居太原。时人称他为王家,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后”,遂以王为姓,从此开始了王氏家族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源出皇族血统姬周的王氏开族始祖—太子晋(姬晋)及其后人迁徙分布》
  周灵王生有二子:太子姬晋(生于公元前 565 年农历8月12日,卒于公元前 549 年农历9月9日),次子姬贵。太子晋聪慧能干,年少册立, 15 岁即辅助父王治国。公元前550 年,周灵王 22 年,也即孔子诞生后一年,首都洛邑附近的榖、洛两河水位暴涨,危及王宫安全。周灵王害怕水漫京都,决定堵塞榖、洛。太子晋以民生为重,认为壅水必危及农耕,直谏阻塞之不当。不料触怒父王,被贬为庶人(平民),太子晋郁郁不乐,于公元前549 年9月9日赍志而终,年仅 17 岁;葬于洛阳。太子晋被贬,这是古今皇太子被废为平民的第一人,因而直声震天下。事载《逸周书》太子晋解之章。(注:太子晋是一位忧国忧民,直声震天下的人,并非吹笙作凤凰鸣的仙人和神人);孔子读诗书,至此曾投笔叹曰:“惜夫,杀吾君也。”太子晋如不被灵王所废,那么他将是东周帝王、中兴之主!
  太子晋生有二子,长子王乔后获封吴王,又改名王迥,隐居“马郯”;次子宗敬,少有大志,周景王继位时,曾在周王室担任过“司徒”官职。但此时的东周天下,已是诸侯争霸,战乱频仍,王政失坠,周室就衰。宗敬毅然引退,避乱隐居“平阳” (注:《帝王世纪》记载:“帝尧,陶唐氏、祁姓也……都平阳。”《通鉴外纪》也记载:“帝尧,帝喾之子,姓伊祁,号陶唐,都平阳。”春秋时的平阳,是现今的临汾地区) ,因宗敬是周王室的嫡传后裔,时人都称宗敬一家子为“王家”,意为他们是王子王孙,王室之家;这样,宗敬一支就“以王为氏”了。
  王氏始祖:周灵王太子姬晋,王姓受姓之祖。姬晋次子宗敬(生于公元前 549 年农历三月初三,卒于公元前455 年农历五月十九日,葬于平水之源平山之阳,秦末战乱墓被盗挖,又移葬于沁水河畔九龙山,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他的墓叫王墓),避乱隐居“平阳” ,妻吕氏,妾赵氏、李氏、许氏、谢氏、姜氏、张氏、刘氏、陈氏,育有19子,15女;山西王氏之祖;因其家族地位,部分后人陆续被朝廷或各诸候国委任各地为官,因此部分后人也就地安居下来。
自汉朝以来,太子晋就是各地多数王氏宗族一致公认的始祖,这一支系中的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以及由这两个郡望分化出来的开闽王氏、汉唐时期,分布于中原各地的本宗各分支也陆续迁往全国各地。北宋末,南宋初,又有大量族人迁入浙江、江苏一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