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76孟影:本科生导师促进学生成长的策略探讨

 高教课堂研讨 2021-06-17

本科生导师制源于19世纪末的牛津大学,后来在世界各地高校得到认可和广泛应用。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所重点关注的是学生个体,该制度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对学生成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成长是指个体在学生生涯阶段中身心上的持续的规律的变化过程,特别使学生的身心向积极方向的变化的过程。基于此,本文将本科生的学生成长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学习能力、规划能力和心理素质,以此分析本科生导师促进学生成长的方法和策略。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引导学生阅读以提高专业写作水平

阅读好书籍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社会与人生等意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于本科生而言,只参加班级课堂常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导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泛读”和“专读”,以增加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在学习过程中,导师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书目进行阅读,并且师生之间达成每周或每月进行读书交流会,分享读书心得。在阅读期间,学生可以将书籍中重要的内容进行记录整理,将知识内化,由此便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文献能力和专业写作能力。

  (二)带领学生科研以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校是培养科研精英人才的机构。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旨在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到教师团队的科研项目中,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科研项目的需要学习知识与技能,了解学科前沿,接触的专业知识更加广泛,强化和深化理论基础知识。另一方面科研项目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逐渐养成创新思维,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二、增强学生的规划能力

  (一)指导学业规划以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

大学生学业规划, 即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 结合现有的条件和制约因素, 为自己确立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业目标, 并为实现学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的过程。[1]有效的规划,能够提高学习效率,避免造成时间的浪费。在本科初级阶段,导师要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了解学生基本情况以及他们在大学期间的计划以及毕业后的打算。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帮助他们了解社会的需求,和学生一起规划大学四年的学习目标。导师的出现能够让学生能够有学习方向的引领,根据学生毕业后的不同意向,帮助其树立较为清晰的学习目标,避免学生走弯路。总的来说,在导师帮助学生做好本科阶段四年规划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其目标意识。

  (二)指导职业规划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综合测定和分析一个人的兴趣与爱好、能力与特点、时代需求与岗位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设定一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轨迹和计划, 并通过实际行动执行该计划的过程。[2]导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过程中,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自身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帮助学生认知自我,在学生求职中提供针对性地指导意见,或者利用自身人际资源的优势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就业。而实践证明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升本科生就业率。相关研究表明本科生导师制培养的实验班同学除选择读研继续深造外,其余同学一次性就业率为100%,其工资和薪酬待遇非常具有竞争力。[3]总的来说,学生在导师的培养下,可以有一个较清晰的职业规划,能够通过不断的专业学习,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进而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三、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辅导学生心理以缓解学业生活压力

学习心理辅导,指的是教育者根据自己对学习概念和学习过程的理解,针对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4]首先,学生在刚刚进入大学时候,对未来充满憧憬,但是在面对和高中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时,有不少学生感到无措。导师的有效介入能够缓解学生的无助感,通过交流,帮助他们更好适应大学生活。其次,大学的学习方法发生改变,许多学生因为学习方法不当,而导致学习效率低,学生疲劳不堪。导师则需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寻求合适的学习方法。最后,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因为就业与考研等问题而产生迷茫,学生便可与导师进行交流沟通,向导师敞开心扉,寻求帮助。总之,导师可以在不同阶段介入学生之间进行学习心理辅导,帮助他们缓解压力,以更好地适应学习、学会学习。

  (二)疏导学生情绪以培养健全人格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周围现实和对自己独特的个人态度。[5]大学期间学生也面临着很多情感问题,有的会出现孤独寂寞、多愁善感和焦虑等情绪,甚至会出现自我封闭或者自我孤立,因此疏导学生情绪情感问题尤为重要。首先,导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疏导学生的情绪情感,引导学生广泛交友,养成乐观向上、活泼开朗的性格。其次,导师要注意学生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认清自我,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性格等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逐渐成长为成熟的人。最后,导师可以指导学生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学会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总之,本科生导师制一方面使得学生在专业学习、科研训练等方面得到了发展,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规划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在本科生导师制教育模式下,补充了第一课堂的不足,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因此,本科生导师制要引起各方主体的重视,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1]董秀娜,刘洁.近年来大学生学业规划研究综述[J].中国成人教育,2012(22):62-64.

[2]徐原,李莹.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中国成人教育,2017(08):80-82.

[3]袁定重,陈碧波.“本科生导师制”对提升材料学科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34):69-70.

[4]黄秋兰,吁影录.试论中学“导师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现代教育论丛,2000(03):58-60+63.

[5] [苏]B.B.波果斯洛夫期基等主编:《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9月第二版,第299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