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生源,在考研调剂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词汇。有时也被称为高质量生源。对于原985学校,优质生源一般指本科是原985学校的考生。对于原211学校,优质生源一般指本科是原985或原211的考生。 在研究生招生过程中,很多学校为进一步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生源质量,每年都会接收少量高质量生源调剂生。这些调剂生本科就读于原“985”、“211”院校且考研分数超过国家录取分数线。这一招生政策被称为研究生优质生源调剂。2019年3月初,N校研究生招生网站发布2019年优质生源调剂实施办法,三天后这则通知便无处可寻。在N校2019级研究生的新生手册上也明确写到:根据教育部关于规范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我校2019年未实施高质量生源调剂,故不再实施相应奖励政策。 2019年3月4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考试招生工作的通知》,通知写到:“调剂工作是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满足考生志愿选择、保障考生权益的重要渠道。招生单位要规范调剂工作程序,提升服务质量,确保择优选拔。招生单位接收调剂考生必须通过全国统一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进行。”[1]3月15日,教育部再次发布通知,要求严格规范做好复试调剂录取工作。这一政策的出台意味着,高校自己创建的优质生源调剂系统失去了合法性,优质生源调剂宣告破产。这一政策消失究竟为何消失,消失的合理性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一、更能保障竞争的起点公平取消优质生源调剂最重要的原因是为了保障考生们的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延伸,其中包括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教育公平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教育公平不仅包括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平等还包括伦理学上的正义的含义,即它强调保障受教育者的权利。[2]其中研究生招生中的优质生源调剂政策应归属于起点公平的范畴。 部分高校在实施优质生源调剂的过程中会出现名额分配不均的问题。调剂生源本应该是在一志愿不能满足需求时的候补生源,不应该挤占一志愿考生的名额。但一些学校为了招收更多优质调剂生刻意缩减一志愿考生的招生名额,使得一志愿考生竞争性增加,入学权利受损。因此,取消优质生源调剂是对一志愿考生教育权利的一种保护,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措施。 二、更能维护高校的招生形象学校招生并非只是学生主观选择的过程,也是学校向考生展现自身形象的过程。公平公正的复试录取制度可以使学校美名远扬;不合理的录取安排会使考生对高校的评价直线下降。因此取消优质生源调剂也是为了维护高校形象的一项措施。 从中国教育在线网考研院校数据库中各高等院校的被检索量来看,近几年来N校凭借自身综合优势成为考研人气排行榜第一名。一所高校的考研人气由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复试程序一定占有一席之地。N校在招收优质生源调剂时,采取调剂生单独录取的方式。调剂生并不会挤占一志愿名额。因此,N校在考研学子的心中风评甚佳。部分学校因调剂过程中难以对调剂生和一志愿考生一碗水端平,被考生质疑其公平性,风评受损甚至产生一些舆论争端。于考生而言是权力受损,于学校而言是招生不公,于政策而言是饱受争议。因此,取消优质生源调剂可以从根本上消除争议,挽救高校形象。 三、更能避免录取名额的浪费取消优质生源调剂是对高校招生录取权的进一步把控,是防止浪费录取名额、保障招生公平的一项举措。 优质生源调剂过程中,调剂生可以同时报考多所高校,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参加多场面试,拥有最终的选择权。部分调剂生可能同时被多所院校录取,占据了高校的录取名额,最后可能又因为不满现状而放弃录取资格。这种现象在调剂过程中并非个例。最终造成高校人力物力的浪费,也损害其他考生被录取的权利。 优质生源调剂作为曾经的一项招生政策是存在其合理性的。该项政策使得招生院校的研究生质量得到保障,使得高水平大学考生拥有继续读研的机会,但这种做法是对一志愿考生教育公平权的侵犯,其操作过程中产生的不当行为被考生诟病,对高校的声誉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这场质量与公平的博弈中,公平战胜了“质量”。优质生源调剂退出了历史舞台。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考试招生工作的通知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5/moe_778/s3261/201904/t20190412_377699.html [2]冯慧敏.中国共产党教育公平思想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