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28邵一帆/张美琪:本科生导师工作改进的理论指导与实践策略

 高教课堂研讨 2021-06-17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速度上突飞猛进的,是对于其质量提升的期待,尤其是对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期待。为提高我国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我国引入了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该制度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但在实行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施教方法多为单向灌输、导师教导缺乏个人关怀、教育目标单一功利化等。为完善我国本科生导师制,我们需要对本科生导师制的理论基础进行深入探析,用理论关照现实,用理论指导实践。本文将从苏格拉底法、孔子因材施教观和自由教育思想来探析本科生导师制的理论基础,寻求破除本科生导师制弊病之根基,为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指引方向。

  一、“苏格拉底法”对于本科生导师工作改进的启示

(一)苏格拉底法注重追问

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展现了一种对待知识的批判思维,在过程中展现了对智能进行训练,包括对概念的理解、进行理性的推论、锻炼分析和综合的能力等等。苏格拉底法实施的前提是学生有知识基础并有能力通过辩证思考自主学习知识,教师所做的则是引导与启发,这也是苏格拉底法被称为“产婆术”的原因。而苏格拉底法实现效果的基础是导师,也就是“苏格拉底”,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合乎逻辑的追问推演,使学生不断纠正认知偏差,尝试发现知识,建构理论。

  (二)本科生导师要坚持“问题导向”

本科生导师和学生定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导师给学生分配一个适合本科生讨论的论题,或者是学生自己找到的感兴趣的论题。确定选题后,本科生为形成关于选题的初步逻辑论证,可借助检索工具查找文献资料,并根据搜集资料过程中的疑问与导师进行交流。

  (三)本科生导师要践行“对话推演”

本科生与导师交流的过程中,导师不是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用提问的方式步步追问,让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逻辑模型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最终鼓励学生将问题具体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学生在回应导师追问时要理顺逻辑基础。导师也应鼓励本科生积极提问,在追问与回应中发展逻辑推演能力。

  (四)本科生导师要注重“发展思维”

在聆听导师论证时,本科生分析导师的论证逻辑,发展理性分析能力;同时在导师的帮助下反思自己的论证逻辑,发现谬误并修正,由此发展了批判思维能力。为保证师生问答落到实处,可建议本科生记录与导师的对话脉络,形成对话逻辑思维导图并交由导师修正,以此提升本科生逻辑思维的系统性。

  二、“孔子因材施教观”对于本科生导师工作改进的启示

(一)孔子因材施教观强调针对性

最早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原则的是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主要是指老师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和了解,依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针对学生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进行辅导,让其特长的发展弥补身上的不足,让学习成为兴趣,有信心去学好,使得学生的身心达到该年龄阶段的正常发展水平,通过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培养,最终,能够提高学生自觉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科生导师应建立学生档案

“因材施教”实行的前提是导师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为破解导师与本科生的疏离感,本科生导师可以提前联系学生建立学生档案,档案应包含学生基本信息、学业成绩、研究兴趣、发展目标、必读书目、师生交谈记录、成果记录等。档案建立的目的是便于导师掌握本科生的基本情况,对本科生进行有针对性教导和动态评价。

(三)本科生导师要开展动态过程评价

本科生导师要定期与学生交流,密切联系,了解学生的动向,根据学生阶段发展状况进行及时指导与帮助。本科生可将与导师的交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确定的研究主题、论文、课题、读书报告等)按时记录在学生档案中。档案可以是电子版而且师生均可登陆。档案的填写情况可与本科生学时学分或导师工作量挂钩,以此激励师生加强一对一交流,便于进行因材施教。

  三、“自由教育思想”对于本科生导师工作改进的启示

(一)自由教育思想强调心智发展

自由教育(Liberal or General Education)又称博雅教育、普通教育或文雅教育。其起源于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不为其他目的,只为知识本身的知识。”它旨在促进人的心智发展,提供心灵的训练和教养,其本质是非专门化、非功利性和强调心智训练价值的知识。自由教育思想在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尤为重要。相较于传统人才,新时代创新型人才要具有更强的跨学科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打破原有学科界限的划分,融会贯通各学科知识,是具有中国气派、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人才。自由教育倡导非专门化、非功利性的知识的价值,强调人的心智训练,正好符合如今教育发展的需要。本科生导师制与自由教育密不可分。

(二)本科生导师要倡导常态化阅读

本科是学生从基础教育迈进高等教育的第一阶段,思维模式单一,逻辑能力薄弱。高等教育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打破学生思维定式、培养“有脑子”的新人义不容辞。优秀的书籍能最大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应当以阅读为重点。本科生导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发展阶段,布置相应的阅读书目,并且要求学生定期提交读书报告。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定期展开阅读交流活动,并给予相应的阅读方法指导。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心智能力,推动学生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可持续发展。

(三)本科生导师制要开发定制化课程

如今国内大学大都实行贯通融合的选课机制,学生不仅可以选本年级、本专业课程,还可以选择非本专业、非本院、非本年级的课程。在众多的课程选择中,学生常常感到眼花缭乱,此时导师的指导就非常必要。导师应当和学生共同商量培养方案,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为指导思路,量身定制符合学生特点的个性化课程库。进而,学生可以根据培养方案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跨学科、跨年级的课程选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