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48成婕:大学毕业生失业的类型及原因分析

 高教课堂研讨 2021-06-17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每年的高校招生人数不断上涨,随之而来的是大学毕业生人数水涨船高。据统计,2018年我国大学生毕业生数量约820万人,其中大学生失业率约达19.3%,,比上年同期上升3.9个百分点,可见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逐年严重。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大致可以分为总量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四个类型。

一、总量性失业:持续扩招和经济下行导致人才供过于求

总量性失业是指当前劳动力市场供给的数量大于需求的数量,换句话说就是毕业大学生总量大于市场所能提供的空缺职位数量,出现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情况。

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庞大和国内经济下行,市场趋于饱和,需求稳定甚至减少是造成大学生总量性失业的主要原因。自1999年高校大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逐年增加,相应地大学生毕业人数也快速增长。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导致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另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2019年政府报告时指出,从2018年开始,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大,消费增速减慢,有效投资增长乏力,市场劳动力需求减少,这也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总量性失业是不可避免的事。

二、结构性失业:互不满意的双向选择阻碍了人职匹配

结构性失业是指在劳动力总供给与总需求大致相等的情况下,由于供求不匹配引起的失业,通俗一点就是说用人单位找不到满意的员工,求职者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形成失业和职业空缺同时存在的局面。

大学生结构性失业主要有供给和需求原因导致的。一方面,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不强,无法满足用人单位日益求精的人才要求。目前大学生一般是理论知识较强,实践经验不足,所学的知识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受市场欢迎。另一方面,用人单位的待遇不高,无法满足大学生的职业期待。大学生在就业时不仅会关注薪酬水平的高低,还会关注个人的兴趣爱好,职业未来发展前景、工作条件和环境等多种因素,造成了“好”工作人满为患、“差”工作无人问津的结构性失业。

三、摩擦性失业:考研实习毕业要求挤占了求职精力

摩擦性失业一般是指因工作转换而造成的暂时性失业,但是对大学生来说一般不存在工作转换的情况,所以通常是指从学校毕业到落实工作这一短时间的待业状态,同时从数据上来看这种失业是无法避免的,只能减少。

这种类型失业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因为劳动力信息机制不够完善,就业信息的分布渠道不统一,学生收集信息的时间较长,求职总时间也因此增加;二是因为学校的安排不合理。临近毕业,学生实习、考研以及就业等事务繁杂,学校的不合理安排会对学生的计划产生影响,使得学生无法全心投入求职,也就无法较快找到合适的工作。三是大学生就业期望高,在工作机会面前观望不前,有业不就。 

四、自愿性失业:完美主义或啃老思维导致不愿就业

自愿性失业是指大学生所要求的的实际待遇超出了社会生产力的供给而无法就业,或者大学生本人不愿意接受现有的工作条件和待遇而放弃就业。这是就业难的焦点和核心问题。

出现这种失业类型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点是就业观念的滞后。不仅仅是部分大学生本人的就业观念还停留在“铁饭碗”时代,盲目追求高收入,其家庭甚至是社会都有这样的风气,究其原因是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和回报认识不足。第二点是大学生本人就业意识淡薄,缺乏自主意识。部分大学生成长在新时代中,物质生活富足了,但是精神世界却不再明亮,尤其缺乏自立意识和吃苦精神。他们通过不就业来逃避社会责任,沉溺在网络世界中,心安理得地做一个“啃老族”或者混迹社会,无所事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