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57吴宜玥:高校绩优生“高寒”抑郁的内在分析:北交大坠亡悲剧省思

 高教课堂研讨 2021-06-17

近期北交女大学生轻生的新闻令人扼腕叹息。这些在高考战役中胜利的“天之骄子”们,总是为人所称道和羡慕的对象。可事实上,他们中许多人所承担的压力,正在逐渐把他们压垮。在极度竞争中,成功压倒成长,令他们精疲力竭,产生了“高处不胜寒”的抑郁。

一、竞争取胜的思维局限

从高考的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的“双一流”大学生们,从小都习惯了成为人群中的佼佼者,习惯在与他人的比较中了解自己的排位,从而肯定自我的价值。在高中生的考核标准里,考试成绩占据绝对重要的地位。在高考的引领下,这些学生们靠着极强的自控能力,一心专注于提高自己的应试水平。不断驱使他们前行的,是对优秀的渴望和超越同龄人的目标。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们也确实通过应试考试,获得了自我价值的实现。然而,当他们进入大学之后却发现,他们只是拔得了人生预赛的头筹,高考结束后,所有人又将站在新的起跑线上,面对同伴竞争更加激烈、遴选机制更加复杂、生活环境更加多元的人生新跑道。但即使疲惫,却很少有人会选择退出。由于他们习惯于用客观分数来评价自己,就会把考试分数看得过重,针对分数开展习惯性竞争。这样彰显的实际上是竞争思维,而不是合作思维,或者妥协退让、另辟蹊径的迂回思维。

二、应对失败的经验局限

高校的评价标准宽泛,绩点、论文发表、社团活动、获奖经历、实习和社会实践对于每一位已经将“成为优秀”内化为一种习惯的学生们来说,每一方面都不能落下。可在顶尖的高校里,总会有同学比你更快地熟悉新的游戏规则。大家都拥有着相同的时间,身处于相同的环境,可彼此之间的差距却越来越大。或许你还没有适应大学突然给予你的多元选择,有的人已经在大学里享受着多元可能带来的精彩新人生了。当你发现周围的人又开始全力奔跑时,你也会不甘人后地跟上去,可在过程中却慢慢发现,你已经不再是角逐最后胜利的人选之一。这些绩优生在过往的学习中积累的基本都是成功经验,很少经历学业失败,因此在学习方面的耐挫力不强,面对各种学业失败,往往会因为陌生而做出有过激反应。

三、成功标准的世俗局限

绝大多数人读书,获得高学历的目标都是为了收获人生的成功,而成功的定义似乎越来越单一,获得高薪或是受人尊敬的地位被普遍认为是成功的象征。人人都挤在一条赛道上往前冲,都要削尖了脑袋往上爬,都要进入“上层”。当这种价值观趋向单一的时候,就会引导大众认为除此之外的人生都不值得体验,人人都在比较,谁赚的钱多,谁的工作好。而人们的恐惧和焦虑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和他人的对比中产生的。这些绩优生因为早慧,往往很早就感受到人们的“成功”期待,越世俗越简单粗暴的“成功观”,越加大了他们的成就压力和动力。成功标准因世俗而狭隘,成功难度也因此而日渐增大。

四、内在归因的视野局限

高校绩优生同样会面临各种失落。在很多人眼中,名校学生是父母的骄傲,同龄人的楷模,未来的国家栋梁。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985毕业生却称自己为“废物”。他们在对自身更高的要求下承受着更大的压力,面对着在新的环境中变成泯然众人的挫败感的侵袭。面对各种挫败,很多人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比如有的觉得自己情商低,有的认为是自己性格太内向,还有的就是归咎为自己能力不行。他们中的大多数,和中产阶级家庭成长起来的同学相比,眼界、资源都差了一大截,再加上原生家庭影响或是关爱欠缺,难免会陷入自我怀疑的漩涡。而这样归因,又会带来更深的自我厌弃。这种落差不只是自身原因造成的,却也会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他们很难认识到,通过与他人对比获得的愉悦感只是一时的,发自内心的肯定与悦纳自我才更能驱使我们坚定内心的目标,而不被外界的种种声音击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