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埠古镇,依湖瓦埠而成,位于寿县东南约80公里处。仅文字记载而言,历史也长达2600多年。伴着瓦埠湖的波涛滚滚,这座令我魂牵梦绕的古镇,轻轻地唤了我一声又一声。 七月肇始,我选取203省道,途经陶店渡口,横跨瓦埠湖,慕名来到这里。 瓦埠湖,是安徽省淮河流域最大的湖泊,全长60公里,水面最宽处有6公里。入湖的河流主要有庄墓河,陡涧河和东淝河。下游经东淝河干流汇入淮河。水系发达,沟通南北,促进了经济繁荣,与依傍淮河支流淠河而兴的隐贤古镇相似,瓦埠古镇是淮河支流东淝河沿岸的重要商埠。 所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瓦埠镇成为首批国务院批准公布的重点集镇。 瓦埠湖的凉风习习,水体碧绿,俨然一块通透的美玉。约20年前,它的水体还是粉白色的,湖中少有水草,可以看出水质不够肥沃。 不过,上苍是公允的,就是这种不够肥沃的粉白色水体,造就了一种富含营养的当地特产——瓦埠银鱼。这种全身几乎透明的银白色细长状小鱼,简直是灵气的聚集。如果出水后3个小时不做处理的话,就会化作一滩清水。悄无声息,回归瓦埠湖里。 如今,伴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集天地灵气而成的瓦埠湖特产——银鱼、白虾、毛刀鱼等产量,却逐年下降。令人喟然感叹,怎样才能留住丰腴的时光?怎样才可以做到地老天荒?瓦埠古镇唤我一声又一声,请我去探寻她千年的楚韵流芳! 瓦埠镇,又名君子镇。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春秋时期,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曾有嫡传弟子三千人,七十二贤士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这七十二贤士中,有一位名叫宓子贱的人,由鲁国出使吴国途经瓦埠,旅途劳顿病没于此,留有宓子墓,建有宓子祠。后人为了纪念他,称这里为君子镇。 汉朝时,这里曾是成德县治。县治是什么?是我国的地方行政中心,就是古代县令的驻地,现在的县政府所在地,那可是一个县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北宋时期,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四个儿子——八贤王赵德芳曾经微服私访,来到寿州瓦埠,发现这里人心向善,路不拾遗,临行之际,挥毫题下“君子里”。 风去云来,曾经的风华还在不在? 来到瓦埠古镇,迎面有一位慈善的大娘挎着竹篮平静地走来。我说大娘,请站着别动,我给您拍一张照片。大娘和气地摆摆手,嘴里说着我听不懂的瓦埠软语,同时,拒绝我以她年轻时的娇羞姿态。 大娘身后的老屋,房顶塌陷,汉瓦破碎,梁椽朽败,粉墙脱落,露出了一块又一块时光的斑驳。走近这些青砖老房,形同走进了中国民居博物馆。它呈现出解放前后,我国集镇建筑的用材特点。真实地见证了那个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这些建筑通常是青砖砌墙。青砖和红砖的硬度差不多,只是烧制工序完成后的冷却方法不同。红砖是自然冷却,简单一些,所以产量高。青砖是水冷却,操作起来麻烦,产量少。但是,青砖在抗大气侵蚀等方面性能明显优于红砖。瓦埠老街随处可见这种青砖瓦房,据此得知,当年这里是何等的风光。 不过,如果仔细端详会发现,这些青砖多为废物利用的碎砖,而且砖面时常可见一些模具压出的图案。这些图案种类较多,多数呈现出直条形状。像是海水姜牙图案的组成部分。这种情况与我在隐贤古镇所见的民用砖如出一辙。 这显然不是普通窑口烧制的民用建筑砖。我判断它可能是某些城墙、墓葬或祠堂用砖。这样的例子可见于凤阳明皇陵。它的陵园宫殿使用的砖木,早在清初康熙年间,由于凤阳灾荒、物资匮乏。就被当地百姓扒拆变卖谋生了。到乾隆年间,明皇陵的地上建筑已经荡然无存。 解放前的约一百年时间,政局混乱,生产凋敝,赤地千里。瓦埠古镇依托便捷的水运,可达著名的水运枢纽正阳关以及寿春古城。那里曾有城墙数千米,墓葬群也较多。自然坍塌加上侵华日军的轰炸。包括城墙在内的一些青砖,极有可能通过水运到达隐贤和瓦埠这两个当年的经济重镇。 瓦埠古镇,为什么轻唤我一声又一声,是不是想请我为你的变迁做一个见证? 我可以证明,如果走进瓦埠古镇,就会发现这里的建筑具有时代特征。通过那墙皮脱落的老屋,能够一览无余地看清里面的构件。会发现大多数墙体的下半截,由抗水性能较好的青砖和条石筑就。 墙体的上半截,有的是在外表立面使用了一层薄薄的青砖,里面配合着土坯,类似于包皮馍馍。这种设计,既克服了物质匮乏的局限,又实现了美观与牢固的居住要求。有的是利用粗大的圆木做支撑,类似于今天的框架结构,然后再填充进去土坯。 瓦埠老街的建筑,尽管受限于当时的物质供给程度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但是,就是用现在的眼光去看,也会钦佩瓦埠湖畔工匠们的聪明才干。他们集思广益,最大程度地利用当时的物质条件,改善生活。这种巧于琢磨,变被动为主动的进取精神,启发于今天的我们。 还有一处建筑可以再次证明我的观点——走进瓦埠古镇,就是走进了中国民居博物馆。这个建筑是纯木结构,位于瓦埠老街北段的十字路口。濒临瓦埠湖渡口。它临街的北、西两面各有三间门面。 中国古代以单数为吉祥数字。现在流行的数字“8”,在过去只是个计数单位,相当卑微,还没有现在的显贵。以单数为吉祥的审美意识体现在建筑上,就是房屋的开间都是单数。当然,开间越多,等级越高。 这个纯木结构的房屋,双面开间各三处。下面有台基,上面还有一层阁楼。阁楼里面通常住着大家闺秀。尽管屋脊看不到走投无路那样的瑞兽,但也饰以了叠加的汉瓦,虽然谈不上富丽堂皇,却也清秀美观。 据此,这个鹤立鸡群的建筑,在当年应该是个旺铺。可以想见,依傍水运而发达的瓦埠古镇,曾经摩肩接踵,人头攒动,商业异常繁荣。 静想一下,新中国发展的步伐何等铿锵有力!迅猛发展的生产力更是提高了所有人的生活水平。过去,令人羡慕的大家闺秀们高居的阁楼,用现在的眼光看,只是蜗居低矮的一处。目前,就是普通人家居住的房屋,也远远胜过了从前的高门大户。 不过,此处建筑让我发现一点与众不同。我发现它门前的路面全部铺设了石板。而老街其他路段只在路面中间砌着一块石板,周围辅以碎碎的青砖。像这种路面全部铺设青石板的做法。在当年是相当的奢华。 这可以确定瓦埠老街为富一方的人并没有为富不仁。他们自己出资铺路修桥。也许最初的动机是方便自我,不过,路经此处的人都能享受到顺畅的交通,这是不争的事实。更何况这里是君子故里,有谦谦君子仁义的遗风。谁又敢否定不是当地乡绅主动造福乡邻的行为呢? 走在瓦埠老街,可以领略到青砖碎瓦曾经的繁华。也可以体味到残垣断壁带来的荒凉。随着我脚步的轻响,眼前经常突显一些空空的房腔,有一些坍塌的建筑想必曾经也是皇皇的高堂。 只是,岁月沧桑,它已人去屋空,一年又一年,梅雨洗绿了房腔中的野草,风霜染黄了庭院里的树叶。鸟惊人语散,草入房门深。瓦埠古镇,你经历的太多太多。似水的流年,在你这里光影闪烁。 瓦埠古镇,你的老街是你的光荣历史,是你的宝贵财富,更可能是你经济发展的掣肘,或者说是制约你走创新之路的禁锢。处理得当会给你的经济发展锦上添花,处理不当会让你的经济生活雪上加霜。 瓦埠古镇,你带走了瓦埠人家的面容。为了让他们行走从容,你轻唤我一声又一声,是不是想听听我对古镇何去何从的建议,想听听我的心声? 瓦埠古镇,我理解你广泛听取建议的虚心。在我漫步思索如何回答你询问的时候,又遇到了刚才的那位大娘。她坐在谁家小屋的门旁,回头对我张望。因为她说的瓦埠软语我听不懂,所以她努力地吐字清晰。她急切地询问我是不是淮南市派来的?她关切地打听是不是要把老街拆掉?我微笑着问她,您想不想拆呢?两位大娘异口同声——拆掉好。 开发古镇旅游,调整和优化古镇结构,延长它们的产业链,促进当地居民就业,以增加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这是很好的设想。但是,不能一哄而上。要全面评估古镇开展旅游的可行性。 保护古镇,不是放弃发展,不是一刀切似的全盘原态呈现。要综合评估,要敢于舍弃没有保护意义的部分。这样一来,既降低了保护的成本,又给予了没有古物保护价值的居民适当的发展权。 对古镇的保护方法可以大胆创新,另辟蹊径。采用个别保护与集中展示相配合的方式。 个别保护的意思是,保留几处典型的建筑。像前文介绍的那些有时代特点的房屋和小路。还有计划经济时期的遗存。还有像国民党抗日名将方振武,当地文化代表张树候,义勇献身的早期共产党员方运炽、方和平等等,这些人物的故居及重要活动的场所要原物原处保存并修葺,周边划定安全线。以供后人观瞻学习,体会如今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集中展示的做法是,把瓦埠老街的原貌做一处室内微型景观,全盘展现。配合灯箱,蜡像,声光,实物,模型,图片,文字解说等形式,把以瓦埠为代表的淮河近现代文化推广出去。 其他没有保护价值的民居,或留或拆,悉听尊便,给你灵活的发展权。观念转变之后,就大胆向外寻求支援,向相关部分寻求支持,向民间筹集资本。宓子贱曾经说过,他治理一方安定繁荣采用的方法就是凭借众人的力量。 寻古访幽,是为了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是为了更好地珍惜现在。瓦埠古镇,只要你利用好本土特点,勇敢做自己,你就在书写一部沉甸甸的历史。 《瓦埠古镇:唤我一声又一声》 (作者 崔小红) 2016.7.15 诗意八公山合作伙伴:淮南市旅游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