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根大舞台》观后感 崔小红 我有幸在沈阳中街的刘老根大舞台观看了一场演出。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在专注与笑声里一闪而过,余味浓浓。 走进剧场,舞台上紫红色的帷幕层层叠叠,灯光明亮。正式演出即将开始,帷幕里响起零星的锣声,观众的眼睛便集中向那里。 七点已到,大幕徐徐分开,舞台背景墙上的巨大电子屏开始播放赵本山,还有二人转的短片。影毕,一群姿态美好的青年女演员翩翩起舞,依次登场,开启了整场演出的序幕。没有主持人,没有前置语,演出就是为了实质性的演出。 首位演员直接登场,他叫二黑。他开始介绍自己,说他在《乡村爱情》一、二、三等等里——从来没有出现过。话锋一转,逗的惯性思维状态里的观众忍俊不禁。他与台下观众互动恰当,不动声色地推进着节目——演唱二人转风格的《清水河》,演唱李玉刚的歌曲。 刘老根大舞台是传统曲调与时尚流行元素的结合,既有浓郁的东北地域特色唱腔,又有时代气息鲜明的通俗歌曲的演唱技巧。 二人转是走场类曲艺形式,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最初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的东北民歌小调,因此俗名小秧歌。东北的气候特点决定了东北人的居住与生活方式。南北两张大炕之间的空场,就是老百姓扭动小秧歌的最好舞台,所以它又叫地蹦儿。1949年后,二人转的叫法才得以流传。 二人转几乎是刘老根大舞台每一位登台献艺的演员都要准备的内容。二黑的舞台语言滴水不露,水到渠成地过渡到二人转的演出节目,他在隆重又风趣地介绍他的女合作伙伴百羚。 扇子舞起,手绢抖开,他俩开始表演,唱到“现场的观众都是礼貌人,我们唱的是文明词”。 二人转深受群众的喜爱,但受限于传统艺人眼界和文化修养等因素,二人转在较长时间内没有登上大雅之堂。刘老根大舞台在保持二人转本色的前提下,提出“绿色二人转”的概念,让二人转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却不低俗。 在节目进行的过程中,二黑及时抛出他的观点——最好的观众捧出最好的演员。话音刚落,台下又是一阵掌声。 第二位演员张洪希带着无处安放的魅力直接登台,走向台口,因为嘚瑟过度,掉下舞台,观众哄堂大笑。 二人转强调手、眼、身、法、步等功法的综合运用,杂技性的绝活穿插其间。演员刚才的这个一步踏空就是绝活,为了舞台效果热闹火爆,他们平日里没少吃苦,没少练习。不仅练习动作,还要练习语言,练习打破惯性思维,制造出其不意的喜剧效果。 他自然也要介绍自己,他说赵本山是他新收的——师父。他在一首《赛马》的二胡曲子里完成绝活二胡的演奏。万马奔腾,掌声雷鸣。 咱们屯里的人闫光明是第三位登场的演员,他说我们二人转演员都是人类的好朋友,传统需要继承,发展离不开创新。观众们在台下笑,笑的前仰后合,笑的一个劲鼓掌。有道是三分看戏,七分捧场。他鞠躬答谢,鞠躬到双手着地,头却抬起来,面向大家,夸张的表情,又引来一阵阵的欢声笑语,一阵阵的掌声。 二人转讲究的是说、学、逗、唱、浪。在说过逗过之后,闫光明开始学唱京剧《打虎上山》,举手投足,身段神情,无不精准。穿插其间的是东北俚语,是笑点,是前后内容的衔接,是观众乐开花的面容。 闫光明与姜洋洋在表演二人转的经典曲目《墙里墙外》。他们唱道:“繁星眨眼月牙弯,微风轻吹柳树尖……多年的干巴树,又冒了小牙尖……(女)一看见光棍大发,心里面就打闪,(男)一看见寡妇二嫂,心里就撒欢……怕只怕若出是非,两下都不够脸……” 二人转吸收各种艺术精华,以身段和动作辅助演唱。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像戏又像歌,唱词诙谐幽默,富有生活气息。 台上与台下互动频繁。闫光明把手绢抛给观众,当人群站起身接手绢的时候,手绢又着魔似的飞回演员手中。二人转演员台上做戏,台下做人。台上搞笑,他们是认真的。台下走进生活,采撷素材,也是认真的。他们苦练基本功,流了多少汗,落过多少泪,大伙儿都明白。 第四位登台的演员叫王小虎。我在上网搜索他的时候,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赵本山的徒弟里,名字带有“小”字的不占少数。 数量少、力量薄、程度浅、范围窄、时间短、年纪幼、排行末、人格卑、性质不重要,叫做小。他们为什么要取名“小”呢?是不是因为来自底层,具有草根性?是不是要表明沉入生活,将紧紧依附百姓?萤火之微,增色河山。 王小虎后面的演员是我知道的文松。临近尾声,开场的那群曼妙的女演员换装后再次载舞而出。这场演出首尾呼应,圆满结束。观众们有的站起身,有的还坐在那里,他们都盯着舞台,盯着紫红色的大幕慢慢合拢,依依不舍。 我观看刘老根大舞台的表演已有一段时日,但舞台上的人物至今栩栩如生,如在眼前。在150分钟的时长里,除首尾两个集体舞蹈外,中间的时段硬生生的只由五名演员及其合作伙伴撑起,内容丰满。没有主持人,节目却过渡自然,掌声贯穿始终。 为什么东北人“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为什么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把这里当作旅游目的地?为什么我要写这篇观后感?因为演员们唱的好听,舞的优美,逗的风趣,扮的逼真,绝活精湛,浪的雅俗共赏。因为音乐加入电声,背景屏色彩绚丽,及时带入美的情境。 艺术相通,刘老根大舞台给予我何种文学创作启示?我的感触是:包括文学在内的任何一种艺术类型都必须走进生活,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建立市场意识,反映生活。反对闭门造车,去腾空那点有限的个人记忆;提倡要有生机勃勃的细节描写和场景呈现;反对玩弄技巧,不让精神作假。 写作离不开苦练基本功,要有基本的诚实。 《刘老根大舞台》观后感 作者:崔小红,安徽省作协会员,已出版地域散文与情致诗的合集《诗意八公山》《听古城》《淮水流过二道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