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耀||故事表达 话中有画

 文史艺苑 2021-06-17

故事表达 话中有画

文/冯 耀

和富国有缘。又读到他的新书 《一位基层人大主任讲话实录人事感言》(《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三晋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人事感言》)。想其身为一把手,公务缠身,尘俗纷扰,却仍不倦耕耘,精神犀利,文笔浪漫,成果丰硕,喜出望外,阅览华美,像盛开的花朵,芬芳缭绕……

讲话也是说话,但有会不会之别。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陆月寒;会说的把死的说活,不会说的把活的说死。讲话,从来备受关注,始终有人研究。什么是讲话,讲什么话,怎样讲话,都是时代的产物,政治生态的“形象大使”,社会风气的风向标。尤其官员的讲话更为夺目,影响巨大。老百姓往往根据官员的讲话了解和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透过讲话之风感受认识干部作风乃至党风政风。所以官员讲话就是“金口玉言”,至关重要。

《人事感言》风味与众不同地把“人情练达”、“世事洞明”的风景和思想都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地装在故事里面,再“抖包袱”似的一个一个晒出来,好不快哉!如此技术攒簇,良苦拿捏,自我作古,集合成书,本身就是有诗意的挑战。既挑战时弊,更挑战自我:在行将退休之际,选择自己给自己加压,不畏艰辛,继续登攀人生高峰,这种激情,这种精神,无疑美丽动人,自然加分。当然能加分的还在于《人事感言》的出版正好高度契合转型发展对干部作风的普遍要求和深度关切,也回应了社会热切的呼声和善意的焦虑,异军突起,横刀立马,于莽莽生态中杀出一条血路。

敢不敢把讲话和做饭菜类比?读《人事感言》,居然心血来潮,突发奇想,讲话和厨师做饭菜道理相通。原料就那些,调料也差不离,但做出来的饭菜味道却迥然不同。有的香气袭人,令人馋涎欲滴;有的悉寡没味,甚至泔水啦气,叫人倒胃,唯恐避而不及。人固然欣赏佳肴之丰盛,但独特的风味更使人陶醉。读《人事感言》,交流神韵,如饮甘霖,如进美食。富国讲话这道菜,这掬美酒,不仅香美爽口,更是味道纯正。

我喜欢《人事感言》满腹经纶的正能量,也偏爱《人事感言》讲故事的表达。他这一讲,令我的思绪不由忽地又健步跑回上世纪60年代。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也是笔者在军营摔打的年代。当时自己也愧为“秀才”,有幸在团报道组疙划写稿稿,写稿稿也就是在纸上讲话。怎么“讲”呢,一次在天津芦台部队农场采访,偶遇老政委讲话,启发至深。老政委是经过战争洗礼受人敬重的老革命,他讲话不用人写稿稿,而是自己到各个连队,到干部战士中间转悠听故事,正面的、负面的他都听,听了以后自己写个“关口将名”什么的小纸条条,然后他就拿上这些小纸条条作“报告”。说是报告,其实就是“串起来”讲部队自己身边的小故事,再由小故事生发出大道理,不经意间武装干部战士头脑,大家听的精神振奋,心明眼亮,对老政委佩服的五体投地,都说他“有文化”,“水平高”。老政委的讲话,给我最大的教育就是: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而不是“想当然”,闭门造车。而今读《人事感言》,俨如老政委又在跟前讲话,那么真切,那么感人,而又那么辽阔!所以,如果说富国的讲话是“创新”的话,我觉得还应该是在传承了光荣革命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是针对性很强的,有担当有作为有分量的创新。

走进《人事感言》讲话实录世界,可以聆听到许多哲思妙语的艺术编织、茅塞顿开的理性故事,可以领略到众多精雕细刻的感悟体会,句句丰采,行行闪光。篇篇讲话,像一座座琳琅满目的奇宫,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如此鲜见之讲话,不仅使笔者大开眼界,而且越是这样越令人想起一个喷饭的故事。话说有一“官不大,僚不小”之人,大凡小事一讲话就得人给写稿稿。一次上头来人例行公务,本无兴师动众、故弄玄虚必要,但这位官儿兴头来了,非要大摆筵席,热烈欢迎一番,并发表重要讲话以示显摆。讲话,自然是别人给写好念稿稿。念就念吧,念成念好也算。可这位先生偏偏肚里没文,咀上无门,照本宣科不说,还摇头晃脑,洋洋得意,把不该念的也全给念了。在念了吹捧、吃喝之类后,稿稿上加了钩出来的旁批:“提倡饭后打包,方便的话,大家都打包,不打白不打,打了也白打”等字样。念就念吧,念对也就罢了。可这位先生不知是有意惯而为之,还是头大脑懵,一错再错,居然把“打包”统统念成“打炮”,一炮黄尘下来,弄得餐厅像山洪暴发,人们笑的肚疼的肚疼,流泪的流泪,东倒西歪,糊涂一塌。一位老者,不好意思,先还装人,后头感染所及,实在憋不住了,笑浪猛然迸发,竟把满咀假牙带打出来,射出老远,不当不正,打中一位美女脸蛋,疼羞把美女的笑声变成哭声,如是场面愈加混乱不堪……

故事起于闾阎,播于四野,莫衷一是,但其所讥某些讲话生态并不冤枉。或为政治笑话,或似网上段子,不管是什么,所憎都是“崖娃娃”僵尸式讲话。反观《人事感言》,品尝其味,越发感觉作者高明。应该说,作为身在官场多年的作者,怎能不知官场讲话之弊端,又怎能不羞于“散发着臭气”的讲话呢!因此,他要站出来发声,他要现身说法,他要创新讲话。于是,便不露声色,正颜厉色,王母娘娘下厨房,亲手制造,“让一个个小故事陪伴着一个个大道理”讲话。显而易见,他是要用这种故事式的讲话力倡有道德、有文化、有精神的讲话,力排不调查研究,不读书学习,自己不下辛苦,靠“小姨子养娃娃”式无德无文无神的讲话,从而改变讲话不正之风。从这个视角看,《人事感言》确是“吹来一缕新风”,甚或刮来一股劲风。

我观《人事感言》之“腹稿”可不是打了一天两天,而是积累了相当长的一个过程。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花了不少时间,下了很多功夫,算是我一生学习、工作、思考、成长的一个很好的概括和总结”。笔者粗略数算,《人事感言》讲话实录16篇,竟使用六七百条名言警句和一百多个“小故事”。不说报章、杂志和新版新书,仅古书篇目,包括《史记》《礼记·中庸》《左传 宣公二年》《弟子规》《老子》《尚书·周书》《周易·乾象》《尸子·卷上》《贞观政要·君道》《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荀子·劝学》《管子·形势解》《论语》《秦观·念奴娇》、金石成《绅瑜》、范仲淹《陈十事》、欧阳修《五代传伶官传记》《说苑·理政》《警世贤文》《广增贤文》《菜根谭》《传世言》《六世箴言》《格言联壁》及唐诗宋词等,就有二三百种之多。坦率讲,笔者也多少读过点书,但富国“打腹稿”所涉猎书之浩瀚,有些笔者确是闻所未闻,读和用就更不用说了。这无疑佐证了作者“打腹稿”之功底扎实和厚积薄发。

当然,光读了书也未必就能讲好话。不是有“茶壶里煮扁食,肚肚里有,咀咀上倒不出来”的情况嘛。富国之所以能说会道,口吐莲花,自然与其“读了很多书”分不开,也与他重视人生历练、道德修养,阅历丰富,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凭爱岗敬业发展,靠唯物辩证思想,从小就能“翻新”讲故事联系在一起。他是个分外崇拜“有思想”的人,慧言“观点就是思想”,力推“熟读精思”。其实,他自己就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他认为,思想是掠不走毁不了而又成本很低的伟大资源。人类社会需要足够的信息,更需要有含金量的思想。信息和数据不会自然生成思想。只有思索着的人才能成为文明的创造者。“思想家说,人只不过是一根思想的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却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所谓“天高不算高,人高第一高”,说的就是人的思想高度。

讲话,写作,办事,注重打“腹稿”,这便是有思想会思想的见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未雨绸缪等等经典,宏观看,都是教人“打腹稿”,打好腹稿,占得先机,掌握主动。所以,毛泽东说,没有预见,即现在讲的前瞻性,就不叫领导。可见“打腹稿”不止讲话需要,实乃人生大智慧。

不知甚时候在什么地方见过一句话,叫“真佛只讲家常话”,记住了,但不甚了然。今读《人事感言》,读着读着,想起这句话,不由笑出声来。为什么,原来是富国的讲话助我理解了“真佛只讲家常话”。其实,“真佛只讲家常话”并非说真佛神通广大,穷尽真理,而是真佛知道家常话通俗易懂,为大众百姓所喜欢接受罢了。富国深谙此理,讲话像平如素说话。请看:“你如果拿个书记架子,我是个书记,他是个农民,腆起肚子背过腰,怠和你说呢!那你肯定不行,老百姓更需要尊重。”“我们几个老同志抓读书不是走形式、走过场和作秀,而是真心实意为同志们着想……为同志们开辟一个精神的后花园。”

这就是“嘱咐”和“谈心”式的家常话。也可以说,通篇讲话,都是普普通通、明明白白的家常话。读这些暖和的文字,联系生活、工作实际,品其滋味,焉能不受感动!笔者不妨试作小析。我们在生活的故事里往往会看到这种情况:剑拔弩张,不共戴天之敌,如果一方放下身段,心平气和,以礼相待,对方即刻便会土崩瓦解,心甘情愿,俯首诚服。尤其强势对弱势能够“礼贤下士”,效果更为出奇。三国吴将严颜被俘后,大义不屈,拒不降蜀,张飞感而跪礼老将军,严颜立马软下来归顺。这大概就是富国所说“老百姓更需要尊重”,“尊重是最厉害的武器”吧。窃以为这个话点到“死穴”上了。人与人交往,国与国来往,关键是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不管什么人,国家元首也好,草民乞丐也罢;也不管国之大小,国力强弱,一旦得不到尊重,被人小看,就会“怒从胆边生”,关系破裂。所以古人总结说“礼者,人道之极也”,而“礼”的本质恐怕非“尊重”莫属了。当然,这里把“尊重”理解成草根情怀,爱民之心也是恰当的。

《人事感言》还提出一个在笔者看来简直是妙不可言的观点,即是“开辟精神的后花园”。人往往喜欢在精神的前花园热闹戏耍,甚至折腾得暗无天日,你死我活,而忽视精神后花园的开发建设,到头来“聪明反被聪明误”,落得身心疲惫,少精没神,日子难过。这个前后花园既涉及辩证思维,又是人生绕不开的生活。有一句话叫“前半生用命挣钱,后半生用钱买命”,大概说的就是没有处理好前后精神花园的问题。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重要。爱因斯坦对此早有解读,他说“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我之所以敢说富国提出“开辟精神的后花园”的观点妙不可言,或许正是由于这个观点富有“创造性想象力”,因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为什么富国会提出这样一个富有想象力的问题呢,我觉得有两个元素很关键。一个是正义感,勇于面对问题。许多情况下,不是问题不存在,也不是没看到问题,而是“精光头”,明哲保身,视而不见,回避躲闪问题,缺失做人起码的正义感,以浑浑噩噩,得过且过,不辨是非,不分香臭,装糊涂,难得糊涂为处世行事方式而乐,所以懒得不怠,也不可能提出问题,甚至还讥笑挖苦讽刺提出问题者为能事。而富国则不同,他从小在家风的熏陶下塑造了善良的心地,铸就了正义的利剑,所以与其说他是提出问题,还不如说他是有感而发,是斯人性格和风骨使然。

再一个就是有“真心实意为同志们着想”的胸怀和境界。古人说“肯替别人着想,是第一等学问”,而且是天下第一等学间。我觉得这是高远的真理,深度的智慧。这不仅是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绝然区别,也道出了人生的本质。叫我说,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活人”。人不仅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人更能运筹经营事业。事在人为。离开人,就剩自己,不能做事,还叫人吗!横观纵览古今中外多少圣贤英杰,名人大家,概莫能外,都是“肯替别人着想”的人,而且是肯替绝大多数人,乃至全人类着想的人。司马迁受宫刑,忍受奇耻大辱,委曲自己,存活下来,穷经皓首,呕心沥血,修书立言,为后人留下千古绝唱《史记》,想的就是教后人有所借鉴。马克思穷困潦倒,毕其一生,力作《资本论》,阐绎共产主义,只想“解放全人类”。伟人毛泽东,如果只想自己升官发财,封妻荫子,机会有的是,但他想的是“改造世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选择了“只把春来报”的“飞雪”革命路,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夺得红色江山,使中国人民站起来。

“道德的本质,就是心中有他人”。笔者不敢把富国和大人物相提并论,但理是相通的,况道德的高地也并非大人物所专有,草根,小人物的纯洁情怀,美丽心灵亦有占领巅峰的资格。从这个意思看,富国“开辟一个精神的后花园”,就是要给大家寻找“栖息疲惫的心灵,滋润龟裂的心田,医治心头的创伤,屏蔽凡尘俗世的喧嚣” 的好去处,这真是为人想到家了。

好得很啊!“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我一看这个“精神的后花园”,精神就来劲,胸襟就开阔。笔者斗胆断言,“精神的后花园”主要是说读书学习。毋庸讳言,浮躁的喧嚣和疯狂的賺钱,霸道地把读书学习挤掉了,挤得读书学习凄惶凄凉,可怜巴巴。有意塘塞读书学习,无心赚得精神虚妄。半瓶晃荡,装模作样,一知半解,理直气壮;无所事事,趾高气扬;装神弄鬼,气壮山河:骂骂咧咧,形似土皇;宠物奴隶,贵妃模样;赌博吸毒,死命顽抗……诸如此类,缤纷世象,看着恐慌,思则底慌。“精神上的瘦骨嶙峋,比外貌上的面黄肌瘦更让人心痛”;所以,“提升公众精神高度,加厚时代道德河床,从来都是发展中的中国不能忽视的话题”。在如是一个背景下,富国英勇地站出来,义无反顾地吼起来:“开辟精神的后花园”,这种气魄、气势,何其雄壮,几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磅礴!

富国大声疾呼“开辟精神的后花园”,与他倡导力行的读书学习和出书教化完全一脉相承。他嗜书如命,对读书有“不一样”的理解。“假如世界上没有书的话,就没有神、没有正义、没有自然科学、没有完美的哲学、没有文学……而且,世界上的一切,都仿佛在黑暗之中”“书是书,输是输;有书不会输,输的不会是书;输了要认输,不要怪书;看书不会输,不看书就会输;怕输的人看见人家看书他也看书,看书的人喜欢别人看书,他一点也不怕输;怕输就不能无书;无书不怕输也会输;无书又怕输肯定输了又输”。

我猜测,富国台上也罢,台下也罢,总是关照别人,希望大家光明能赢。他把对书的理解融到生命远方,化作开辟精神后花园的原动力,与众人分享,呼号坚持读书,“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提高读书质量,持久精神,留住激情,让人生精彩出彩。人的影响是局部和微弱的,书的影响是广泛和深远的。“恢万里而无阖,通亿载而为津”。在精神的后花园里栽培书香的“花枝俏”,叫书香成为快乐的源泉和终生伴侣,那才真叫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呀!

自读《人事感言》以来,还常常一个人瞎琢磨,为什么人们那么喜欢听讲故事,又为什么讲故事那么令人神往?琢磨来琢磨去,似有答案:是不是因为故事有文化,能教化,也是不是和讲故事接地气、平易近人的表达有关呢?可能吧。

讲故事或有很多技术性的要求,然听得懂恐怕是首要的。老的少的,识字的,不识字的,都听得懂,这个故事就有魅力,讲故事的也就吃香。反之,尽管你讲得沫子不汰,天花乱坠,可人听不懂,也是白搭。“话须通俗方传远”。战争岁月,党的干部,军队战士,文化普遍偏低,毛主席就“上什么山,唱什么歌”,把重大国是寓于故事之中讲给全国人民。那浅显明白的话语,那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那崇高的价值取向和伟大的奋斗目标,那扭转乾坤,翻覆天地的革命精神,悉数装进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小不点故事里面,简单明复杂,通俗说深奥,举重若轻传递了非常重大的政治主题。

中华文明盛开着灿烂的故事之花。三皇五帝,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大禹治水,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杨家将,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等,像繁星闪烁,如江河奔泻,源远流长,家喻户晓。哪怕是农村的小脚老太太,大字不识一个,但讲故事也滔滔不绝,成串成串,顶呱呱。富国的母亲即是一个故事大王,她给儿子常年累月讲故事,没有重塔塔。生病头疼的小富国一听母亲讲故事“就不哭了,就规规矩矩了”。“贤母使子贤也”。受母亲教化的影响,传承母亲故事的基因,富国“八岁的时候我就能把我母亲肚子里的故事全部翻新,到十岁的时候也能讲故事了”,而且讲得还每有得意之作。初中毕业回村劳动割莜麦“腰疼得受不了”,因为“想听我给讲故事,就帮我捎上一垅”,赚得“苦轻了不少”;上学时“我们一个宿舍两面炕,头顶头,给20多个人讲事,很有意思。我们班主任晚上查'斋室’,他那个时候听见我讲故事也没有制止,在外面听。头一天没听上结果,第二天还要过去听这个结果”。如是乃至形成小小话语权,一讲故事,众星捧月:“我给讲故事,你给腾炕头”;也些许体悟到了“好马出在腿,好汉出在嘴”的厉害和荣耀。多少年后,富国还深情回忆当时讲故事的情景,挨不正露出丝丝骄傲豪迈。

母亲对一个人的影响自始至终。这不仅是母亲的血缘,更在于母亲的风范、在于母亲给儿子讲什么故事。母亲的故事“都是民间一代一代口口相传下来的,非常正能量,非常善良的东西,宣传的都是忠勇、善良、孝敬这些好的品质”。几番诵读这些文字,自然而然把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联系起来。我们伟大的中国母亲,总是颠扑不破地把五千年的文明故事传教给她的每个儿女,这或许也正是华夏文明在世界上唯一没有断裂的真正原因。我们真的要感恩母亲的亲情啊!感恩母亲伟大的故事啊!

《人事感言》行文“参差披拂,错落有致,如浓云泼墨,乱石铺街”;排布“整齐划一,井然有序,如急雨飞簇大川横流”;文辞洒脱,视野开阔,句句掏心挖髓,篇篇语重心长;像“水清鱼读月”那样透明,如“山静鸟谈天”一般优雅。

哲人说“只要你有一件合理的事做,你的生活就会显得特别美好”。我读《人事感言》,直觉得作者所为甚为“合理”。风起云涌的历史变化,转型发展的全面深化,迫切要求全新的表达,热切呼唤有血有肉、有滋有味的故事讲话。《人事感言》出当其适,恰逢盛时。这是其一。其二,《人事感言》满载正能量,充满温馨感,既是时代气息的 “诗篇”,也有普通人生活的“眼泪和欢笑”;既旁征博引,又现身说法;入情入理,合情合理,彰显巨大教化。北宋政治家司马光说,“教化,国家之急务也,而俗吏慢之;风俗,国之大事也,而昏君忽之。夫唯明智君子,深识长虑,然后知其为益之而收功远也”。作者呕心沥血,千辛万苦讲话,目的无非希望对人有所帮助。如是,焉有不合之理,怎能不显得生活“特别美好”。

或有不同见识,当下出书太多,弦外之音,不读也罢。不可否认,书有良莠不分,自古而然。作者也深知“现在可以说是信息泛滥的社会”。然越是这样,越有选择之必要,而不是逮住甚就读甚。“不好的书告诉你错误的概念,使无知者变得更加无知。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坏。”

人无不事,事无不人;话出事随,事又生话;生生不息,乃至无穷。《人事感言》甚合时代胃口,与其说我选择了《人事感言》,倒不如说《人事感言》“打动”了我。

点赞《人事感言》。读书如读人。话风即人风。期待《人事感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成长万紫千红……

2016年4月


  特别声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心灵之窗

*高富国||忆父亲
*高富国||慈母入梦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