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桂西岑氏土司的承传中,来安路、来安府、泗城州和泗城府是佼佼者

 独特书屋 2021-06-17

     来安路、来安府、泗城州在桂西岑氏诸分土司中是最为偏僻和落后的地方。清康熙十二年抄本《西隆县志》刊登的一篇状文对来安路的潞城是这样描述的:“窃炽等始祖潘镐自大宋皇v年间随武德将军岑仲淑征破侬寇,稍有微劳,给地赏功,分戍潞城地方(今田林县潞城乡)。在昔,此地未有田,时间有山居种作烟户,三年两迁,去留不定”。编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的泗城土府志在叙文中对元时的泗城是这样描写的:“泗城之隶粤西,乃极边末荒徼,昔名古|峒,与滇黔苗倮聚落错壤,汉唐以来无可徵,质地,墓外狼r,窟穴渊薮,声教所未及于泗,屡开稽询亦付之羁縻约累耳”。在《形势》中说:“泗城……僻处遐荒,边徼万山盘错,地理其平坦者仅有一一,险峻萃者尚居八九,即平坦亦有旋转曲折,不能驰骋车骑,往来道路多绕山之腰胫开凿径磴,少通行程,依山傍箐,悬崖邃涧。箐中林树丛深,骇人盼瞻。行者鱼贯相随,不敢比肩并列。隔箐依然崇岗叠嶂,远数十丈,近即丈余,肩舆偶触,俱各下,立就山凹处,彼舆过后,此舆乃行,遇陡壁处,用绳扎就,前扯后推,乃能遄征。若两山相对,路从中通,数人预立山坡,滚木垒石,下击堵御,断不能以直前,其木不须别运,本山上用不能尽,不独一处,如是逐处皆然。凡策骑行往有不慎者,扑落岩脚殒命,为比比也。其山坡不拘平险,土人就山结茅居住,山岗且耕且守,虽天堑T丛,不能比势,洵天造地设之区域也”。这个天造地设恶劣之地,想当初怒木罕公来到这里开拓管理时会是多么艰苦,比起田州不知要付出多少倍的努力。经过十五多世奋斗,泗城各方面的成就毫不逊色,成为桂西岑氏各分土司的佼佼者。 

     1、积极参与平叛平乱,接受封疆扩土。明洪武七年,把来安府降为泗城州,管治的疆域大为缩小,泗城岑氏族人并不气馁,积极服从朝廷的征调。广西岑氏十一世子振与弟子成、子得于洪武十一年(1388)分兵助剿贵州阿机尹等三十六寨苗反,事平后,朝廷把阿机尹等十八寨功赏泗城管辖,阿机尹等十八寨即今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盘水市、安顺市南部大片地区,这样一来它管辖的疆域面积比原来的来安路、来安府还要大,共四十八甲,分内外哨,内哨是原来泗城州管辖的十五甲,外哨是功赏的三十三甲,所以《明史――列传》就说:“泗城地广兵多”,还说:“泗城延袤颇广,兵力亦劲,与庆远诸州互相雄长”。 

     2、泗城用自己的奋斗,把州恢复为府。 

     明初的来安路,于洪武二年与田州路、镇安路一样被明朝授予府的建制,称来安府。洪武六年,由于田州土知府岑伯颜捏词讪谤并出兵助官军征剿来安知府岑福广,使福广被害,遂改来安府为泗城州,至清朝顺治之前均为州的建制,直到顺治十年(1653)清军进取云南,知州继禄公认识到这是大势所趋,毅然依附清廷,并充任清军引导,渡罗炎河,过盘江铁索桥,三战三捷,克复滇黔,剿平逆贼李定国,征南赵将军题报继禄平贼之功,顺治十五年(1658)奉旨晋州为府,康熙元年授予泗城军民土府印,在经受284年压抑之后,重新恢复为府。此时,镇安府正在改流,尚存的田州土司早已以府降为州了。泗城正在迸发青春的活力。 

     3、正确处理袭职中的矛盾,发扬孝悌和忍让精神,避免灾祸发生。 

     土官的职衔是世袭的,子承父业也是正当的。可是在袭职中由于中华民族孝敬、孝悌美德的缺失,为谋权、谋利而酿成灾祸,杀父、杀兄等事便时有发生,甚至矛盾进一步发展而引起各土司间兵戎相见,造成更大的灾祸,田州岑氏土司就曾多次发生此类情况。而泗城州岑氏土司在袭职中虽有过矛盾,却因处理得当,没有酿成灾祸,这是很值得称赞的。 

     一次是在明永乐末年,知州岑u去世,无嗣,只生女妙定,按规例,长兄无嗣并去世后,应由其弟岑琮袭职,但u妻卢氏有意掌权,不肯让弟承袭。此时作为u弟的岑琮并不与嫂相争。为了不使矛盾激化,并使卢氏更好地掌权,他干脆告别幼儿和妻子远走他乡,到归德州谋生,过平民的生活,久之又在那里另行成家立业。到了天顺七年(1463),全家又应征参加狼兵到北流县波二里大村驻守,一面与瑶乱作战,一面开荒耕种,自食其力。当瑶乱基本平定后,来自归德州的狼兵,也可以选择回归原籍,但岑琮却选择留下来就地创业,经过他和他的子孙承传十三世后,岑氏便跃升为当地一大望族,使怒木罕的子孙不仅在来安路及邻近的贵州发展,也在较远的桂东南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发展到今天,怒木罕这一支,是子孙最为繁盛的一支,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大好事。其留在泗城的长子由于年幼,而他又离开了泗城不知所踪,明朝皇帝便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钦准u妻卢氏夫人袭职,过了八年到宣德七年(1432),岑豹已长大,朝廷便诏命岑豹袭职,原借职的卢氏命令致仕(退休),但卢氏夫人没有真正致仕,仍继续掌权,谱载卢氏于天顺六年(1462)以征贵州苗功,被封贞寿夫人便可说明。而岑豹也不是什么事都不管,他对利州被田州族人侵占甚为不满,可能在其伯母卢氏授权下,据《明史――列传》记载:“正统元年,豹遣人入贡。二年豹攻利州,增兵拒守。云(都督山云)以闻,乞发兵剿之。帝敕云曰:'蛮夷梗化,罪固难容,然兴师动众,事亦不易,其更遣人谕之’。五年,颜奏豹侵占及掠掳罪……帝复遣行人朱升、黄恕赍敕谕之,亦敕广西、贵州总兵官亲诣其地,令速还所侵掠,如不服,相机擒捕。六年总兵官柳溥奏:'行人恕、升同广西三司委官谕豹还原占利州地,豹时面从,及回,占如故。今颜欲以利州利甲等庄易泗城古那等甲,开设利州衙门,宜从其请,发附近官军送颜赴彼抚治蛮民。倘豹仍拒逆,则率兵剿捕’。从之。八年豹遣人奉贡,赐彩币。十年,豹复奏颜占据其地,帝令速予议处, 不可因循,贻边方害”。岑豹为争取把其泗城始祖怒木罕公的利州基业回到祖公子孙的手中,在未完全袭职的情况下,敢于担当,冒着随时被朝廷征剿的危险,以他个人的名义进兵利州,把岑颜赶出去,并与朝廷、广西总兵、都督进行周旋和巧妙应对,最终把利州回到泗城的怀抱,这也是对内忍让,对外坚持原则、不予妥协的结果。卢氏大约于天顺七年(1463)去世,卢氏去世后也并未由其侄豹掌权,而是由其女妙定管州事,岑豹还是不与其堂姐相争,而从事他所能做的工作。直到天顺八年(1464)妙定奉调出征贵州苗乱阵亡后,岑豹才完全承袭州职,使泗城在州职承袭中在较长的时间内平稳、安全过渡。 

     另一次是明万历二十一年(1613)泗城州土官岑绍勋欲将其州职由其庶子雷汉承袭,从而掀起了承袭的风波。据《明史――列传》载:“初,云汉乃绍勋嫡嗣,绍勋宠庶孽雷汉,头目黄玛等从中煽祸,以至焚劫称兵,云汉绐母出印扶弟,以奔按抚以闻。廷议请释绍勋罪,以存大伦,杖雷汉、黄玛等以息嚣孽,云汉从宽削衔戴罪管事,诏可。天启二年(1622),巡抚何士晋请复云汉知州职,量加都司职衔,令率土兵援黔,从之”。这一袭职事件,完全出于绍勋的偏心,不让其嫡子云汉袭职,不按规例反而让庶子雷汉袭职。再加上头目黄玛从中煽动,以致以兵相向。云汉面对这种情况,不是以牙还牙,而是骗得州印后,迅速离开泗城,向巡抚报告,争取朝廷出面调解其家族矛盾,结果朝廷作出了比较妥善的处理,避免惨祸发生。这完全是由于云汉有忍让和顾全大局之心,最终也使承袭平稳和安全过渡。 

     4、在驻地和府署建设中,泗城府是最好的。 

     岑氏土司的田州府、镇安府、思恩府、泗城府的驻地和府署各都有建设,其中较好的有思恩府,但最好的应是清初的泗城府。明代永乐年间还为思恩州时,知州岑瑛在旧城建有城墙,“以山为城,石垒其缺,周四里,为四门”。思恩州升为府后,于正统年间将府治迁于乔利后,又在乔利那旧屯用卵石砌叠周长一公里,底宽五米,高四米的城墙,东西有大拱门,但仅建城墙而已,墙内有什么建筑不清楚。相比于清康熙年间,泗城州升府后,知府岑继禄即筹划府署建设。府署四周建的虽是围墙,不是包括居民区在内的城区的城墙,但其三面(东面接高山,仅北、西、南三面)长度即达三百六十丈(折合1.2公里),可见其衙署占地面积是很大的。衙署共五进,一进是大门,上构层楼;二进为仪门;三进为大堂,大堂前设有厂厅,仪门与厂厅间辟涌道丹墀,布列阶级;四进为二堂,大堂与二堂间有过道窗牖相连,左右各有两庑三间,贮藏文卷案牍及书史,办事俱停二堂,左右俱有侧舍,存放弓箭剑戟等;五进为土府公廨。除府衙外,还有清军厅,距府衙二里,共设大仪门、大堂、二堂、厅廨四进,俱有侧舍廊庑。此外还有经历署和文庙。龙渊水和澄碧河均环绕府衙前,建有五座桥即宫桥、接龙桥、锁龙桥、瓦村桥和汾州桥,城区内交通往来便利。经过一番建设,泗城土府所在地面貌为之一新,呈兴旺发达之势,对当时的景象,于康熙四十四年写作的《泗城土府志》序文是这样描述的:“中宪公……擢扳晋州为府,加级显荣,添设庄邑,首领儒教官授,各员奉文行令,择基兴建先圣文庙,增设宫营,共剿捍御边陲。文武规制焕灿,厨新厉读,持己节俭,驭众宽弘,威惠覃敷,民安物阜,加以道路巡防严饬,无不近悦远来,商旅辏辐,市肆欣洽。林蛮溪山之点缀,寺观庙宇之庄严,按景揆形,皆为慎固封守,非仅以厥观瞻。府治坐乙向辛,枕凌云而瞰碧涧,外构公堂,内营居室,意在高山流水,洁己以效勤劳,此前人之诒翼之创垂也。其黉宫分府、经、厅、学,署则就方位,先使君予庀植鸠工,兴创完隆,听其贲止,仰副兴朝,眷顾遐荒旷典,是方域虽属偏陬,较之中原大邑颉颃而无低昂也”。就是说此时的泗城,虽属偏僻的角落,但与中原大城市相比并不分高低,毫不逊色。 

     5、怒木罕及其子孙是岑氏传统文化较好的传承者。 

     岑氏传统文化是什么?笔者在另一篇文章《浅谈岑氏文化》中曾说到其精髓就是“清廉忠孝,戍边守土”。怒木罕忠于祖国,为巩固边疆,服从其父和朝廷的安排,去开辟和管治最为落后的来安路(包括泗城州),工作和生活虽十分艰苦而毫无怨言。传到其子福广,对田州伯父帖木儿妾黄氏及其子不忠不孝,害死岑氏大土司沿边溪峒军民安抚使承袭者野先公十分义愤,经过五年的观察,弄清是非曲直,便责无旁贷,毅然起兵入田州诛杀黄氏及其不忠不孝之子,这完全出于孝道,是正义之举。传到岑u无嗣去世后,其弟岑琮、其侄岑豹均不与其嫂和伯母争袭,岑豹也不与其堂姐妙定争袭,表现出宽容忍让和顾全大局的精神,是崇尚孝悌和孝敬的表现。岑豹还冒着被朝廷征剿的风险,不顾自身的安危,千方百计把被田州族人占去的祖公基业――利州夺回来,也是一种尽孝的行为。传到豹子岑应,他不与岑钦沆瀣一气,断然拒绝岑钦要应出兵抗拒官军的要求,与其子为钦所杀害,为忠于朝廷而献身,而后其弟岑接为报仇也把岑钦父子杀了,往后又出兵配合官军围剿思恩岑浚,先后为平定岑钦和岑浚之乱作出了贡献。一些史志和谱把岑豹、岑应、岑接描写成很残暴的人,完全受一些捏造的事实所欺骗,或为了达到中伤的目的,从而在记载上出现了很大的偏颇,其实他们都是很坚持正义、最讲忠孝的人。传至岑云汉,他就其庶弟掀起的袭职风波,采取了正确的态度,依靠上面官府妥善解决,并暂时离家回避,避免给家族造成伤害。他离家、离开泗城约十多年,在这十多年当中,不是游手好闲,而是通过参访增长见识,并在桂林、湖南等地书院求学,为以后更好地承袭父职作准备。大家会注意到云汉是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二十五岁时家中别离,到万历四十一年(1613)回到泗城边界,他为什么只回到泗城边界而没有直接回到泗城家中?这是出于什么考虑?笔者分析,可能他考虑不想再刺痛父亲的心,他是因袭职问题而离家的,如直接回去又会碰到袭职问题,他是想让父亲在世一天就任职一天,让父亲充分尽职,而边界离家很近,有急事便可随时回去照应,直到父亲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病重和去世时才回到泗城家中看望和安葬好父亲。于明天启元年(1621)他对父亲于他离家前的万历二十八年(1600)所写的一首诗十分怀念,诗曰: 

         归去来兮今已归,紫袍不换绿蓑衣。 

         百年但有青山在,两鬓何妨白雪飞。 

         晓梦不惊晨吏报,家寒正喜鳜鱼肥。 

         多情最是潭心月,夜夜邀人上钓矶。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绍勋的心态。他自感已经老了,两鬓已出现白发,但只要能活一百岁,有了白发也不要紧。要活一百岁,他就想过比较闲逸的生活,夜夜上钓矶钓鱼,一方面可以吃到肥美的鳜鱼,节省入不敷出的家庭开支,另方面又可以欣赏倒映于潭心令人陶醉的月亮,要不是有人催促,还不想回去呢!回去了能睡个好觉,要不是侍从叫唤,还不会惊醒呢!过这样的日子,好象有助于养生,因此他宁愿披上绿色的蓑衣,不想再穿上紫色的官服,开始有了辞去州职让儿子承袭的想法。过了三年,他真的让儿子袭职,但没有处理好,酿成了风波,这是他没有想到的。 

     针对父亲的这首诗,二十年后云汉和着父亲的诗也写了一首诗,诗曰: 

         十载离家今复归,溪云山月冷荆扉。 

         苔连曲径无人到,草偃长堤有鸟飞。 

         院里松荫空寂寂,江头柳色尚依依。 

         秋风独自持竿至,重扫先人旧钓矶。 

     这首诗表明家里的境况和十多年前已大不一样了,院子的曲径长满了藓苔,好象很久没有人行走,河边的长堤被高高的草倒下掩没,只看到鸟儿从里面飞出,过去松荫下孩子玩耍,家人乘凉,十分喧闹,现时空空寂寂,没有生气,只有江尽头的柳树尚和以前一样长势良好,现时溪河流着的水,天空飘着的云,四周的山色,晚上的月光对着院门也显得格外冰冷。这些情景反映云汉离家后到回家前的十多年当中,他父亲的日子也是不好过的。由于袭职问题没有处理好,使得大儿子离家出走了,次子由于从征海南牺牲了,现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人,他那里还有心情去欣赏潭心月?那里还有精力去夜夜上钓矶?原想交给儿子管理的州务,还得重拾起来,为应对繁忙的公务和避免孤单,他可能搬回到衙署居住了,因而在汾州的别墅也就空起来了,久之,整个庭院也懒得整理和打扫了。对父亲的伤痛,云汉作为儿子是能体会到的,所以他决心在困难的时刻振作起来,重扫先人旧钓矶,不只是钓鱼,更主要是承袭父亲的事业,把泗城建设得更好。云汉利用他十多年在外地学习和考察得来的知识和经验,首先注重文化建设,他为了让岑氏子孙不忘其根,把岑氏渊源刻在离城不远的五指山崖上,这在岑氏历史上是首创的。为了赞美泗城的美丽风光和建设成就,又在五指山石崖上刻上叫“泓字印”的铭文,其实是一副对联,上联曰:四山高耸,一水中流,是为泗中形胜;下联曰:百粤推尊,两江上郡,长承天上恩波。上联是描写泗城美好的山川形势,是难得的圣地。下联是描写泗城建设成就,古时长江以南称百粤,百粤当然有许多州郡,而泗城州是最为受人推崇的,就象泰山为五[独尊一样。两江是指左江和右江,两江当然也有许多州郡,这些州郡自唐宋至明均分为上、中、下三等,两江的州郡几乎都列为下等,而泗城能建设成为上郡,当然就是了不起的成就了。天指天子,上指皇帝,就是说泗城建设成就是长时间以来受到历朝皇帝的关怀与恩赐,不能忘了。 

     这副对联是云汉题并书,气势磅礴,意涵深邃,欣赏价值极高,它鼓励泗城人民为建设美好的泗城而奋斗。此外,在汾州澄碧河上下石壁还刻有云汉所作的《渔家诗》、《江上吟》、《游东湖记》和家训、杂文等,使汾州上下澄碧河变成了一条文化长廊,为弘扬岑氏精神,岑氏文化作出了贡献。 

     传至明末清初的岑继禄,除了配合清军平定云南,实现大清一统和增建泗城各项设施外,特别兴建了文庙,骋请举人开办儒教官授,是继思恩府岑瑛之后,最为重视教育的人。宋代、元代的泗城真可谓声教所未及,从此便步上了文明之旅,使中华文化、岑氏文化在泗城地区开花结果。 

     又传到清代雍正年间,岑映宸袭职,一方面由于不谙于政,另方面受流言诽谤,再加上土司制度已到了完成历史使命的阶段,朝廷便利用这一时机将泗城府改土归流,其弟映翰亦受流言影响,被罗织罪名,还被拘押到云南,后经其申诉并伏阙上书,历陈祖父之有功,继讼亲兄之非罪,获得皇上恩赐和昭雪,恢复了名誉。使泗城岑氏不因改土归流而背上黑锅。泗城岑氏土司从始到终是光明磊落,是忠君爱国的,来得正当,去也光荣,映翰公为泗城岑氏土司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在泗城岑氏土司被改流的情况下,映翰公等仍接其父完成了《泗城土府志》的编辑工作,属谱志合一的著作,并召落户贵州的弟弟映壁、映霖等回泗祭祖,并抄录志谱数部,各兄弟各执一部,俾后世子孙得知木本水源,笔者今天能看清代的《泗城土府志》便是贵州省惠水县岑氏族人保存下来的。 

     作为泗城分支的上林长官司岑氏,其土官改流比泗城府可能还要早,但上林岑氏同样承袭着泗城岑氏的光荣传统,传到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岑毓英,依靠自己的奋斗,登上云贵总督的高位,在云贵戍边守土三十多年,抗击了英、法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充分地表现在他的一副挽联中。 

     上联:是谁浩劫?摧残马革分归、虫沙竟化,更摧残瘴雨蛮烟。试回看,越裳殄瘁,汉帜苍茫,这无限国殇,各自天涯遥布奠。 

     下联:何处巫阳?招得关门月黑、塞上云昏,尽掩滞忠魂义魄。倘他日,三界轮回,九幽度脱,愿都为将土,重回边塞忾同仇。 

     上联的意思是说:是谁制造了浩劫?是(法国殖民主义者)加上瘴雨蛮烟,使我们英勇的将士牺牲在越南的土地上,其遗体由于受不当的命令未能运回,得不到很好的安葬,最终化为蛆虫和沙土。对这无限的国殇,我们只能回过头去悲痛地看到:越南人民带着绝望的表情,着起缟素的丧服;中国边境人民带着迷惘的表情,但仍高举战旗,遍插大地。两国人民在各自的土地上布设灵堂,向献身在远方的英雄忠魂沉痛地进行祭奠。 

     下联的意思是说:是那里的巫师用法术遮挡太阳?是(国内的议和派和投降派),弄得边关天昏地暗,月黑星稀,阻挡和迟滞英雄魂魄归来。但总有一天,经过三界轮回,在九泉下得到超度脱身,他们一定会重新成为将士,重回边关以英雄的气忾保家卫国、报仇雪恨。 

     这副挽联是岑氏“戍边守土“文化的发扬光大。 

     毓英公尽管职务繁忙,也不忘尽孝,他抽空安排了维修全国岑氏始祖岑彭公墓和广西岑氏始祖仲淑公墓,纂写和铭刻碑文。又花了不少精力组织纂修《西林岑氏族谱》,这是一部比较慎密和完整的族谱,是承前启后的,为完善广西岑氏谱系作出了贡献,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谱中收录了写在桂林家庙中的《家塾四箴》,其内容是: 

     一箴立志 

仲淹秀才,天下忧乐,伊川十四,谓圣可学。志以帅气,勉希前修。曰孔曰孟,是尚是求。骛广志荒,怀安志溺。呜呼小子!卑下曰惕。 

换成白话文,可作这样解释:宋代的范仲淹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有一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一生也是这么做的。伊川十四岁,就立志向圣人学习,立志要有一股勇往直前的精神,把孔孟之道作为最高的崇尚和追求,并从小就开始学习和修炼,时时勉励自己。那些什么都想学、都想做,而什么都学不好,做不好的人,就会容易把志气消沉下去。而安于现状,不求上进的人,则是没有志气的表现。儿孙呀!不要自卑,不要看不起自己,自卑这个东西要时时注意防止和警惕。 

二箴勤业 

     六艺之术,四部之储。匪进则退,匪亲则疏。一物不知,儒者之耻。一息不懈,圣者之矢。盛年易逝,此曰可惜。呜呼小子!所其无逸。 

     换成白话文,可作这样解释:对于礼、乐、射、御、书、数这六方面的技艺和列于经部、史部、子部、集部这四部所储存的书籍,都要很好地学习和掌握。工作和学习就是这样,不进则退,不经常接触和坚持,就会疏远甚至荒废。经过学习和工作而对事物却一点都不了解,没有一技之长,那是作为一个学者最大的耻辱。作为圣人,他一定是做到老,学到老,只要一息尚存,都会把学习和工作贯彻到底。一个人在精力旺盛之时,光阴会过得很快,此时不好好读书和工作,把光阴浪费掉就太可惜了。儿孙呀!要达到人生的目的,是不能有安逸的。 

     三箴明伦 

三代之学,以明人伦。亲别序信,义存君臣。其量难完,其亏莫赎。惴惴小心,临渊集木。生之成之,教则谁资。呜呼小子!毋或背师。 

换成白话文,可作这样解释:夏、商、周三代之学说,阐明和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和君臣有义。这种关系和应当遵守的准则,要做足做好是不容易的。做得不足不好也不要搪塞和抵销,总之要努力去践行和遵守,就象站在矗立于深渊的高崖上砍柴要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那样检点自己的行为。凡想做一件事,就必须把它做完、做好、做成,有始有终。谁受到好的教育,谁就具有明伦做人的资本。儿孙呀!千祈不要违背先师的教导。 

     四箴经世 

     少处畎亩,长游王路。尧舜君民,挟持何惧。富教有序,平治有经,O虞小补,管晏羞称。大用大效,小用小效。呜呼小子!虚车勿诮。 

     换成白话文,可作这样解释:幼小时,常在田间小路或沟渠边玩耍,长大后,就不能这样了,要敢于踏上奔向王者的道路,只要本着尧舜时代君民相互扶持的融洽关系,就不要惧怕别人说三道四。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接受教育,平常做事也要有章可循有条不紊地进行。只追求一时的欢乐或解除一时的忧虑,那是一些小的补益,为管仲和晏婴羞于称道的。一个人的才能用在国家的大事上,就会起到大的作用,带来大的效果;用在小事情上,只能起小的作用,带来小的效果。儿孙呀!即使没有做到学富五车,也不要自暴自弃、怨天尤人。 

     四箴虽称之为《家塾四箴》,但不仅仅可用在学习方面,它实在是教人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阐述比较深刻和完整,它完全可以成为我们岑氏的家训和族训,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岑氏文化。 

在元代至治年间,时任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枢密院使兼国史的袁桷,在谈到广西岑氏支系时,特别指明“泗城之派”,明代的思想家、军事家、嘉靖年间任南京兵部尚书的王守仁,又特别作了《泗城土府世系考》,这两个大人物都特别看重泗城,在今天看来真有点先见之明了。怒木罕虽不是长子,不是袭父之职,但他和他的子孙在承袭土官之职和传承岑氏精神、岑氏文化上确实有着突出的贡献,所以一直为人们所缅怀。今年四月十八日,在凌云对怒木罕公墓举行了大型的祭拜活动。笔者与众多裔孙及宗亲一起参加了这一活动,感慨之余便写了一首诗,现录于文后,作为本文的结语: 

   

           寻根祭祖今已归,罕公墓前相拥挤。 

           凌云山跟觅府貌,澄碧河边睹庙辉。 

           五指山崖观刻石,汾州河湾坐钓矶。 

           深刻最是和诗韵,一水中流群山低。 

   

   

                             2015年5月30日于南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文章来源:中华岑氏网

已有5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