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你的孩子,不愿意向你求助?

 82年的老周 2021-06-18

【图】Stefan Koidl

今天,是你陪着老周的第602天


今天这篇,稍有点沉重。

邮箱里有两封让人心生惋惜,足以顿脚捶胸的邮件。看完后,我想了很久,觉得有必要拿出来和大家讨论一下。

第一封(原信冗长,精简后便于阅读和思考,敬请谅解):
“我老家邻居的独子22岁,前年帮人搞信用卡套现,欠了网贷17万,没敢跟父母说。他一心想着自己打工还债,可后来发现打工仅够维持开销,于是就想去国外打工还债。去年被催收狗逼债,万念俱灰后,自缢在异乡的出租屋里。从那以后,邻居叔婶就不敢待在家里,天天在外做小生意。今年过年,村里人都劝他们俩,趁年纪还不太大,身体也还硬朗,去领养一个孩子,老了好歹有人照顾。邻居叔婶二人,说自己生的都没养好,不敢再养了……”

这样的事,写出来不是为了扎你的心,更不是让你害怕,毕竟这是小概率事件,对大多数人而言,人的求生意志总是很强的。只不过,我们要明白,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遇上几件事,碰上几个坎,要有几次深夜痛哭。为这种事做好准备,小概率事件发生的概率就会更小,甚至不可能发生。毕竟,我们是观念的产物,有了正确的观念,才会有正确的行动。就像有了正确的防疫观念,我们不会拿围巾当口罩,不会拿消毒液当疫苗。

成长过程中,面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预先植入好的观念尤为重要。就像第二封邮件中,这位朋友提到的“学会求助”:
 
“去年6月份,我们公司一个23岁的姑娘,突然自杀了,我们公司所有人,包括她的亲朋好友都陷入震惊中,多好的姑娘啊,平时总是认认真真,阳光可爱。事后我们才知道,当时她身陷网贷(估计是高利贷),她是家里的独苗,平时父母对她基本百依百顺,但她却选择没对任何人说,直到自己无法面对……时至今日,无论是她父母,还是她闺蜜仍然对她不对任何人说的选择无法释怀。她走后,父母还是帮她还清了债务,但人已经没了,本来再过3个月,她就满24岁了……老周,我是流着泪,写完这封邮件的。我也有女儿,我真想告诉所有的孩子:你们的路还很长,在路上,不管遇到多坏的事(困难、挫折、失恋、失业……),一定要让'学会求助’成为你们人生的必修课。不要在乎面子,一定要学会向身边的人求助,尽快走出困境。但也要记得,等你'重获新生’,一定要回报帮助过你的人。”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向身边的人求助,哪怕自己最亲的父母?

我们把事情倒过来,仔细一想,就能明白:具有“可救助性”,是好家长的重要特征。

当然,这也是一切重要人物的重要特征。如果你成为有“可救助性”的家长,你的孩子向你求助的意愿就高,他的安全感、安全性就会提升。

我想,所有正常一点的父母都想成为这样的好家长,我给你们4个建议:

1.父母根据自身性格和孩子的性格,做好分工。
既防止溺爱,也避免冷漠。一个稍微偏红脸,一个稍微偏白脸。妈妈若严厉,爸爸就更多抚慰。当然,这是针对同一原则的不同表述,并不是相互拆台。不要以为这很容易做到,不要以为这是你们家现在正在执行的方法,我见过许多父母,孩子的问题没解决,夫妻二人就当场先吵成一团,传递出来的信号暴烈有声,而且矛盾相加,孩子看在眼里,徒增烦恼,觉得父母都如此不得法,也就不会再求助。有意识、很默契做好这样分工的父母,很少,并不多,如果你们家有这样分工合作的预案,就领先了其他大多数的家庭。

2.不要无休止地抱怨、批评世界,尤其孩子在场。
每天都有错误的人,错误的事,你只盯着这些人和事,99%的美好就被你忽略了。你可能会说,我说的又没错,我的道理也很对,我的逻辑很正确。如果你经常这般厉害,那问题就严重了,在孩子眼里,你连别人的一点点错都会揪出来上纲上线,他还怎么敢把自己犯的“巨大错误”说出来,向你求助?人难免抱怨和批评,但要符合比例原则,你的温柔、欣赏与包容要占99%以上,才能成为一个乐观的人,这样,你的孩子才能乐观,我们都知道,乐观的本质就是认为办法总比困难多。

3.认真的生活,世俗的成功值得大多数父母追求。
经常有人说,我不是富二代,我得让孩子成为富二代。没错,尽自己所能,得到更多的尊重、更高的阶层地位,更富足的物质生活,这样世俗的成功,总会被某些人,带着文化偏见,进行攻击和否定。当你无所作为时,他们会给你提供理论支持和情绪安抚,我想说的是,千万别上当,当你一无所有时,他们的嘲笑声比任何人都大。这样世俗的成功,是你能量的体现,这能量可以帮助他人,尤其是你的孩子,你的能量越大,他越愿意向你求助。如果你退缩或者边缘化,你孩子变坚强的难度也就更大。

4.给孩子找一个求助备胎。
这就像诸葛亮的锦囊,关键时候拆开,就能化险为夷。孩子如果需要迂回求助,他知道应该去找谁,谁能帮他解决问题而不“泄密”,或是家族中的长辈,或是爸爸的死党,亦或是妈妈的闺蜜,这种信任关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要有足够的明示和暗示,并进行实操演练,建立对应的条件反射和默契。迂回求助,能化解尴尬,可过滤焦虑,是很好的缓冲。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父母朋友圈的质量越高,孩子就越安全。都是些满嘴跑火车的酒肉朋友,这样的备胎不要也罢。

孩子可能有危险,所以父母更要强大;孩子可能需要帮助,所以父母需要有“可求助性”。这就是典型的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共同进化。

今天这篇,不是为了吓唬你,而是为了提升你。

愿,所有的家,都美满,且富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