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饱了,该做些什么?

 82年的老周 2021-06-18

CG

今天,是你陪着老周的第820天


这篇推文,是在上海的某酒店写的,是在累了一天、心却欢腾的状况下写的。


欢腾在于,心里装着家人。

萧伯纳说,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烧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我们的下一代。

所以《圣经》说,施比受有福

而,接受好学,施与却难学。因为接受是本能,施与是智慧。

我们一生下来,就会抓住东西,抓住妈妈,抓住奶瓶,后来抓住声色犬马,抓住功名利禄,我们总是觉得还不够,还不够,于是至死也不放手。

接受得再多,不学会施与,人生总是很累;接受得再多,无意义感也将淹没我们。只想着接受,我们很快就会封闭,灰暗,不思进取,然后混吃等死。孔夫子说,饱食终日,无所作为,一定会乱子。当下这个富足的时代,更容易理解这句话。饱食不是孔夫子时代的稀缺品,而是必需品,一个人吃不饱,扶贫也能让他吃饱。

那,吃饱之后做些什么?这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回答的问题。

我们得有所作为,这样才不会乱。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今天没什么事做,那往往就变成乱睡、乱吃、乱喝、乱玩,一天结束时,特别累,特别无聊,特别懊丧,这就是一天之乱。如果这样乱上一个月、半年、甚至一年,那就越来越难收拾自己了。乃至无法收拾,除了会吃饱,会接受,其他什么也不会了。我们得有所作为,而学会了施与的人,更容易有作为。

施与是什么?是不满足于只满足自己,只在满足自己之上有更大的目标,接受只是基础,只是起步,吃饱之后要做更重要的事。所以萧伯纳那句话说得真好,一定要把自己的人生烧得十分光明灿烂,交给下一代。

这,是一个伟大且无止尽的目标。立足于个人,又超越个人。

当然,这么大的目标显得很空洞,似乎无从下手。但只要理解,在个人满足之上,有更高的目标,许多小事都会亮起来。

比如,固定的早睡早起,到点就睡,到点就起,有利于健康,一天的效率也会随之提高,为什么多数人做不到?因为这纪律有约束感,总像是有人监督着自己,作息是自己的事,何苦来着?而,当你理解了更高的目标往往体现为纪律约束时,你却会喜欢这种约束感,喜欢那一点不舒服,因为那样的不舒服对你来说,已经变成了真舒服,没有约束得舒服反而成为让你害怕得假舒服了。

今天,是2021年的第12周,我们的每一周都很重要。你本周制订的计划就是约束,就是纪律,就意味着你将有所作为,就意味着你会将人生烧得十分光明灿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