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孩子一起面对,死亡。

 82年的老周 2021-06-18

【图】John Ferguson

今天,是你陪着老周的第836天


老周:

最近刚关注你,我和妻子把这几年你写的文章,几乎都看了一遍,你绝对是一个智者!

我今年36岁,妻子34岁,我们有个10岁的儿子,上周回家扫墓,路上我就跟儿子讲了清明的习俗,扫墓的由来,顺便也提到了死亡的话题。儿子对死亡的问题很感兴趣,于是回来后的这几天,他一直在问关于死亡的问题。

通过几次聊天,我明显感觉出他对死亡的恐惧,甚至会担心我们什么时候会死,死的时候痛不痛,死后回去哪里,会不会有下一辈……虽然这些问题在成年人看来很幼稚,但我却无法回答他。

我也尝试着回答,死亡是每个人的必经阶段,正因为有死亡,我们才要更珍惜现在的生活,正常的死亡是到了一定年龄以后,安详平静地离去,就像睡着了一样。说实话,说这些话我也是生搬硬套的,毕竟我父母都健在,没有经历过生死的大离别,没办法告诉孩子更多。

昨天,孩子突然跟我说:“爸爸,如果将来我过奈何桥的时候,一定不会喝孟婆汤,我要好好记得你们,我长大后要发明一种不死的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个都不能死掉,要永远地活着。”听完孩子的话,我心里既欣慰又难受。

孩子从小感情就比较细腻,这些事情显然已经对他产生了不小的困扰,我发现最近他只要一安静下来,就会想,就会问。我和妻子也商量着,要系统地跟孩子聊聊,避免他继续胡思乱想,继续快乐的无忧无虑。但我们苦于阅历不限,也不知道怎么系统地跟他聊,消除他的顾虑,我们其实就是想告诉他,好好面对这个不太友好但又满是阳光的世界。

老周,你阅历深厚,能否赐予我们力量?

老周凡人一个,也将面临同样的问题,将来的某一天,吒吒也会问及死亡的问题。

但,如果想系统地和孩子聊死亡,消除孩子的顾虑,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死亡,和人生所有方面相联系,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更新、庞杂无边的、丰富的主题。它,不是百度一下搜出来的标准答案,读一遍了事,我们得用一生去理解死亡。

就拿清明节来说,家人围着一堆土怀念亲人,有些地方还要搞不少仪式,从科学的角度,一点也不科学。但,它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慎终追远,所以民德归厚。

知道自己的来源,传承祖先的美德,我们可以活得更有归属感、责任感、更高贵,所以,清明成为怀念、反思、团聚的重要文化事件。没有清明节,中国人的人生、家庭和文化就不完整了。
 
又比如,用无穷的理念来分析,人却是永生的,存在无数多的宇宙,里面生活着无数个我们,在有的宇宙,你现在才出生;在有的宇宙,你做着不同的事,有着不用的人生选择;在有的宇宙,你已经活在未来。

即使,只有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单一宇宙,构成我们的原子如果无穷次重新组合,迟早会重组出同样的一个我们,我们的人生重放一次。这样的概率,当然极小,不过,在无穷的世界里,再小概率的事都会发生无数次。所以,你看,知识的增加,对死亡的理解也会不同。

当然,无穷的理念也并不一定就能够缓解我们对死亡的恐惧。恐惧死亡,是人的正常反应,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如果孩子谈到死亡,一点也不害怕,那才最害怕。我小时候第一次知道死亡,害怕极了,于是强撑着不让自己睡觉,以为一睡着就会死掉,后来太困了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对死亡的理解就更深了,更接受了。死亡恐惧终生存在,因为死亡的存在,我们才会更珍惜时间、健康、生命,才会爱,才有了宽容,才有了布施。

所以,不必因为孩子有正常的死亡恐惧,而恐惧。

通过你的描述,孩子的反应很正常,还有了研究药物的目标,倒是作为父亲的你,过于焦虑了。

教育焦虑是多数家长的通病,在任何时候,都想塞给孩子一堆知识、道理和标准答案,不必如此拔苗助长,生活中许多时候,孩子们更需要抱一抱,逗一逗,聊聊天,孩子需要欢笑远甚于知识。当然,并不是说知识不重要,而是知识的传授得见招拆招,随机应变,孩子感兴趣,问了,那把自己的知识用他们听得懂的话告诉他们,不懂也不必装懂,承认自己不懂,和他们一起学习。如此即可,不必用力过度,放轻松。

否则,把孩子搞得太紧张,压力太大,反而更难体验到人生之美,包括知识之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