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嘴村隐静庵

 家乡文化天地 2021-06-18

再不点蓝字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童嘴村隐静庵

邓新军

向桥乡境内多山,高度超过一千米以上的也有,以致于一乡之内,口音竟有两样的。山多的结果,就是导致人员居住十分地不平均,趋利避害是人之本性,所以,水清沙细的白水河两岸,就栖居了全乡多数的人民。由这河边向四周望去,感到这处有些像盆地,四方皆是群山环抱,东南边高耸突兀,西北边绵邈低垂。良田多数聚中于这条河流的两侧,谷物商品的交换集散中心,也是居于这河流轨线的两个点上,一处叫向桥街,一处叫白水街。

一个人若是由白水街至向桥街走去,会发现左边的一条山脉反着水流的方向,愈来愈升高,在最高处忽然转向而呈断裂状,依这山的大约外貌,那山脚下的人们称之为牛角尖山。我居住的村庄就位于牛角尖山的正对面,二者中间只隔一条河床,和数十亩水田。小时候这牛角尖山占据了咱村人太多的眼帘,出门看天时必然是要看它的,而我那时候最感奇怪的是,那高高山坡的中部,黛青树林之中居然也有村庄,有白色的山墙朝外显现,只露出一片横截面,也够让人猜想的,不知那处树林有多深,里面还藏了多少房屋和人家,于是疑问也多了起来。

村人们说,对面山中房屋不是人家,是古代建的寺庙,叫“隐士庵”,村人中知道古迹的多数不识得其字,听其口音是这样的,但如果要落实到白纸上写出来,是不是这三个字,那时是无法确定下来的。那真是一处有诗意的地方,处在半山之中,视野之内,是绝无再比它高的建筑物,如果站在那里向这边张望,那风景一定是超逸空阔的,无处不是尽收眼底。很想到那里去看一看,可是随着一年年的读书、做事,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

今年正月份,终于抽出了半天的空,专程去河对岸牛角尖山中的“隐士庵”去看一看。因是初春,山中树叶皆落尽,在远处望,山色有些萧疏。过了拦河堰,走过童嘴村几处新墙红瓦的小村子,问询山脚下一处溪涧边洗菜的人,他站起来指着说:“现在上隐士庵好走多了,新修了水泥路,你顺着我屋头边的那条水泥路一直走,就到了。”

上山路边多种的是板栗和山茶,原生的杂树也有,只是不见大株的树木,这中间的原因也是知道的,是因附近各村中外出工作的人员占多数,在家中取柴吃饭的人员大为减少,这对山间草木的获取,就变得可有可无,毫不在意了,草木的无序繁茂免不了引来火灾,而祸及山中的大树了。也看见有村人在山中放牧黄牛,山林宽广且无一块农作物,路是笔直的硬质水泥路,视野极佳,此处此时放牛者的无忧无虑,应该和各处旅游者的放松心情,是无二致的。

到了目的地,先看了古迹石碑,才知道以前一直印在心中的“隐士庵”不对,这处雕刻在石碑上的名称是叫“隐静庵”,在元朝开始创建的时候,是叫“隐静塔院”。修建这处山间建筑的是宋末元初的一位僧人,法名洪静禅师。洪静禅师俗名叫王坦,原是居住在鼓角山南面靠黄梅县的那一边,后来因某种原因搬迁到鼓角山的北面,向桥乡王裕冲的一处乡村居下,(大约是现今桥上塆村、狮子堰村的某处地方)。王坦在向桥乡毛嘴村宝林寺出家,依宝林禅师为剃度师,后勤修佛法,四方游化广播佛法,他的法缘殊胜,居然被当时最高的统治者元朝的武宗皇帝敕赐。据说,受到敕赐之后,洪静禅师离开了宝林寺,来到风景开阔秀丽的牛角尖山腹地,发愿在此处修建塔院,安僧遗骨,聚众传播佛法。

据石碑上记载,当时蕲春县附近闻名的五座寺庙中僧人圆寂后的身骨,都在此塔院中安置。这五座从林寺庙依次是:今天黄梅县的五祖寺,元朝时叫东山寺,原址是在蕲州城外,明朝时因战乱毁弃,后搬迁到黄梅县五祖镇重建。仁寿山,在现今蕲春与武穴市交界处的横岗山。宝林寺,在向桥乡毛嘴村辖区内。弘慧寺,在现今蕲春县张榜镇大同司村。大竺寺,大约在今向桥乡姜冲村与枫树村之间的某个地方。据说,修行有成的高僧圆寂化身之后,骨灰中会有各种颜色的舍利子出现,这是佛教中修行的证物,对于广播佛法摄受信众是很具积极意义的。蕲春县历史悠久,在西汉之初就见于官方史册,比周围各县成立的时间要早一些,总计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如果参考在蕲春达城毛家嘴发掘的西周文化遗址,那蕲春县的文明史,由此可以上溯到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蕲春县在古时所辖的区域,有可能是比现在的面积要大,有可能是包括黄梅县和武穴市的一部份的,古时蕲春县佛教文化的兴盛,在这隐静庵中的舍利子塔中就可以管窥一斑的。

碑中记载,洪静禅师圆寂后,身骨也安放在舍利塔中,法师的弟子们继续在这里守塔修佛,在清朝中叶时又重建了新的石刻碑文。现在的塔院建筑是在近几年新修的,看上去油漆和装潢都是比较新的,那天去的时候,没有碰到僧人,大门是关着的,也就没有进去看了。看新建筑的后部,有一些旧的房舍,地方也较阔,元代洪静禅师眼光真是不错,若干年后,这处有可能会建成一处光耀古代的佛教从林的,到那时,再上家乡的牛角尖山,再来朝拜隐静庵,风光一定会更美的。

《家乡文化天地》微信平台征稿启事

       本微信平台欢迎全球各地的湖北人、蕲春人、以及各地热爱乡土文化的人士投稿,散文、小说、格律诗词、古风诗、民歌民谣、自由体诗、精彩摄影、绘画、书法、经典自拍短视频、精彩自唱歌曲、戏剧、相声、曲艺等等文化作品,都受欢迎。各类作品文责自负,不得抄袭他人,作品力求原创,若在其他报刊或微信平台上已发表过,务必请注明,以免误判。

     为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各投稿者务必请附上个人简介一则,近身照片一张,以及与作品有关的照片若干张。

      各类文章的打赏金,一周内累记超过20元的,除去微信平台的维护扣费外,原创文章作者和平台的运营者按7:3分成,须一周后到账。

     在这离多聚少的打工年代里,愿五湖四海的老乡们能在网络中团聚、相知,言说自己的难忘故事,发表自己的生活感悟,分享久违了的乡情文化,联络同乡故旧之间的感情,传播时代正能量。愿这个平台能为各位老乡的生活带来一些温暖,一抹亮色……

       为了更好地服务分布全球各地的乡亲和各界读者,来稿中的部分合适作品,将会在今日头条、新浪博客、新浪微博和百度百家号等同名网络平台中刊发,敬请留意。

       本平台对所有作品仅作展示,请各位作者请自行做好来稿的相关校验,以及文字的把关工作,各类文章文责归作者自负。

投稿QQ邮箱:631832697@qq.com

最接地气的公众号

敬请您的关注

长按上面的二维码可以关注本公众号

关注是最贴心的支持,

转发是最温馨的鼓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