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才志书记的那番话语

 家乡文化天地 2021-06-18

文/南亭(蕲春向桥乡)

不知是从什么时候起,乡间人对于上学读书这件事,总与投资做生意相类比。从前,如果哪家的孩子没有考上大学,或是中专,就有人在背后摇头道:“那孩子的书是白读了。”那时候考上了大学或是中专,就可以“吃国家粮”,从此端的是铁饭碗,月月有工资拿,被左邻右舍羡慕,算是完成了现代版的光宗耀祖的任务了。做生意要垫本钱,送孩子读书也是要付本钱,于是这两样本不搭界的事物,渐渐地被山乡人们视为是天然类似的一件事情。
 
我读书的那个年月里,常见同学的父母,或是自己的父母,总是三天两天地在耳边嗡嗡地叮嘱:“看,每个学期要为你交钱,平时还要买笔买本子,你读书可要用心呀,要考上大学,要不然,这些钱就是丢到水里去了!”
 
也许是贫穷作祟的原因吧,在乡村里,我们那一代人的读书,就是作为父母放长线投资的一种筹码,大家都没有明说。可是掏出学费与期望收获的殷殷切盼,那种焦灼的氛围,始终笼罩在每片山区,每个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始终。“不能让父母投下的钱亏空。”,是很多学生心底无言的长期压力,因为这份沉重,这份焦灼,总有一半的学生小学没毕业就失学回家了,感觉能把宝贵学费赚回来的把握性不大,于是及时中断学业的投资,被很多家庭认为是很明哲保身的决策。
 
读到初三的时候,中考的时候快到了,这近十年来家里的不断投资,到底是赚还是亏,马上就会有一个分晓,因中考如果考上了中专,那铁饭碗也就拿定了,要是考上蕲春县或是黄冈市重点高中,那离大学的门就近得很。因为这个原因,大家在学校拼命地学习,枫树村有个同学晚上不在寝室睡觉,他下晚自习后就跑到学校厨房里,就着那里的白炽灯光看书学习,这是个现代版的囊萤映雪的故事。可惜的是,因心理压力大,这位同学最后还是没有考上好学校,后来成为一位颇受欢迎的乡村道士。有的同学下晚自习后,还主动请求到老师的宿舍间补课,有的同学,中午午睡的时间跑到学校后面的山上读英语,背古文……在初三的最后一个学期,班上患近视眼的同学一个个地冒出来了。脸色煞白营养不良的同学也出现了,长期睡眠不足头昏脑胀的同学多的是,大家都是同一个目标,要考上好的学校,不让父母的投资亏空。学校的老师们多很开明,常常想着各种各样的办法,去开导临考前一片愁眉苦脸的学生们,运用各种话语给大家解压舒心。
 
在那个炎热的夏季,中考前夕的一个晚自习,学校领导把三一、三二两个班的学生汇集到一个教室内,这个晚上,当时的向桥乡党委书记甘才志,应邀为我们做一个演讲。那时学校的电灯没有保障,如果医院急用电,学校这边就要临时断电。甘才志书记给我们讲话的那个晚上,好像是断电了,教室里点的是蜡烛和煤油灯,好些人的脸庞映得有些黑红黑红的,四壁上人影重叠模糊。只是很清晰地记得,教语文的王明生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雄劲有力的三个大字“誓师会”,给我们鼓劲,也点明了本次活动的主旨。
 
乡里的干部给我们这些初三毕业生讲话,干部也管这事?这倒是很新鲜的一件事情,班上有一个宿松县的插班同学,名叫蔡才志,这乡党委书记和他同名,我们不禁相互间议论起来,打趣起来,打听打听这甘书记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会儿教室里进来了五、六个人,大家嗡嗡的议论声瞬间停息了,只见前面是邓应元副校长,后面是教导主任黄仕孟老师、乡教育组邓寿山组长、姜宏友老师、吴礼谦老师等人,还有一个我们不认识的人,黝黑的脸膛,很魁梧,邓应元副校长介绍道,这位就是乡党委书记甘才志。
 
甘才志书记走上讲台,坐在椅子上,一脸严肃,他没有首先做自我介绍,也没有什么开场白,就开始讲起来了:“同学们,你们马上就要中考了,考得好的,你们还可以继续读书。有一些同学,可能会考得不好,因目前社会资源的有限,你们不能再继续读书了,你们要回到父母的身边,要跟着父母种好自己家的责任田……”这声音很洪亮,中气十足,是蕲春下半县的口音。
 
甘才志书记讲话很直接,一点都没有绕弯子,这很出乎我们这满堂学生的意料。他说,因社会资源的有限,考上大学,考上中专,在山区学校里,总只是一小部份学生才有这个幸运。而多数没有考上大学、中专的学生,不要悲观,山区学生考大学,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不上的总是占多数。读书,不能只是想着考上大学端铁饭碗,读书是为了自己成才,考上大学和中专,只是成才的一个途径,而绝不是唯一的途径。回去种田了,也同样可以继续读书,同样可以继续成才,不能自暴自弃。
 
看上去面相挺像个朴实农民的甘才志书记,他在讲台上一脸凝重地说出的这番话,让我们感到很新鲜,有别开生面之感,“考不上的是大多数”,这句话说到我们心坎上了,纵观历年来的情况,那个时候山区学校能考上大学,能考上中专的学生,真是屈指可数,若有哪家的孩子考上了,那就是一件大新闻传遍四乡,其家还要为此办酒席庆祝。可是我们都没有人说出这句大实话,我们都是赌徒心理,每个人内心都强烈地期望自己能成为那个幸运的少数派,明知这是十分渺茫的,但谁也没有良好的承受没考上的心理,那意味着父母十多年的期望落空,多年的学费投资失败,自己回到家里,要承担什么样的家业失败责任,不得而知……因此在学习上,很多学生是常年累月地背负着一种莫名的心理恐惧。
 
“考不上大学,考不上中专,回家种田了,回到社会上了,也能够成才,今后也能过上好的生活。”这句话是甘才志书记那晚演讲的中心主题,围绕这一观点,他举了古今中外好多的事例,我记得有苏联作家高尔基和写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他富有磁性的声音,把盖瓦的教室空间震得嗡嗡作响,每一位老师和学生都听得清清楚楚。这个鼓舞人心的观点出自一位乡党委书记之口,那可信度和激励人心的力量,是无可置疑的,是巨大的,这个观点粉碎了堆压在我们心头的石头,让我们感到一种难得的释然,“平静地走进中考考场吧,如果考不上,以后回家种田,还是有成才的机会。”
 
“我小的时候,家庭情况是很不好的,……我在生产队里放过鸭,晚上在鸭棚里,对着一大群的鸭,我一直坚持看书自学。……后来生产队的人眼红,不让我放鸭了,安排我到长江边摆渡,在那里,我还是一边摆渡,一边坚持每晚看书,自学……”在那晚演讲的最后,甘才志书记才对他的人生经历作了介绍,这也是一个自学成才的感人故事。他是从十岁出头就开始种田劳动,一边劳动,一边自学,学有所成后,才一步一步走上了领导工作岗位。
 
虽然仅仅是一个晚上两三个小时的演讲,但甘才志书记的话语对我们那一届毕业生的影响,是很长远的。那晚上的光线不好,讲台下煤油灯光摇晃闪烁,大多数学生的脸面,他都没法看清楚,也不可能记住谁,可是他的话语,他的关于山区学生读书价值的观点表达,对很多位学生的心灵产生过积极的梳导和激励作用。
 
我们那一届学生,后来真正从考场上获得铁饭碗的不过数人,可是有很多的同学,通过自己在社会上的积极学习,通过在工作上的努力拼搏,后来成为公司董事长、商场老板、外企精英、社会达人等各方面成功人士的,远远多过考取大学和考取中专的人数。人为什么要进学校读书,山区学生读书没有获得铁饭碗,是不是亏本了?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现在家乡的人们,已经彻底推翻了前辈人陈腐、死板的答案,越来越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和人性化的光辉。

最接地气的民间文化公众号

欢迎您的关注

欢迎您的转发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