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PP上瘾和酒桌文化

 neijia 2021-06-18

买不完的盲盒、囤不完的鞋子、刷到停不下来的视频APP……这些容易让人迷恋、依赖的产品,近年来相继兴起,勾勒出“瘾性经济”的轮廓。而欲罢不能的你,是如何一步步掉进这种商业模式里的?

image.png?x-oss-process=style/w10

什么是“瘾性经济”?

所谓瘾性经济,就是以“瘾”获利的经济。在其催生的瘾性市场中,生产者生产成瘾品,并培养消费者成为上瘾者和传播者——消费者、上瘾者的角色保证了瘾性经济的持久性,而传播者的角色则助长了瘾性经济的蔓延。

瘾性经济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物质精神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形态。当下,由于“数字成瘾”而形成的各类相关产业,可能是最具普遍性的形态。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数字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逐步成熟和应用场景的扩展已经将我们送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时代”。

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我们可以尽情享受技术发展带给我们的诸多便利,但也面临着被数字奴役的巨大威胁。同其他传统瘾性经济相比,数字瘾性更具迷惑性和欺骗性,也正在以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迅速侵占并改造着我们的生活。

image.png?x-oss-process=style/w10

数字瘾性经济如何让人上瘾?

数字瘾性经济以一种人畜无害的姿态悄悄渗入了我们的生活,并凭借算法技术和免费模式实现了对消费者的数字操控。在这里,我们仅以短视频行业为例进行分析。

第一,算法俘获。在短视频开启的自动播放中,造成了用户日益强烈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源于一种被称为“算法俘获”的数字技术效应。事实上,只需通过简单的交互设计和用户喜欢的推荐算法,短视频软件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识别你、理解你、学习你,然后开始“喂养”你。一旦当它和你建立起符号的协商和理解,就会源源不断地推荐你喜欢的内容,让你相见恨晚,又欲罢不能。

这样,看似是你选择了内容,实际上是内容选择了你,其背后是瘾性经济企业利用人性的弱点对于用户思考能力的定向狙击。而长期、持续、单一的兴奋状况会逐渐使人失去自我价值判断,成为被数据支配的人。

然而,当前人们对短视频的成瘾性还缺乏必要的认识。在很多人看来,多“刷”几个小时短视频似乎无关痛痒。同时,短视频的全民上阵也使其获得了某种诡异的正义性。

在“存在即合理”的全民妥协下,短视频带来的数字成瘾已经成为了具有高度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几乎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能被一个小小的软件所俘获,“大不了我就删了它”。2018年某短视频行业领军企业公布的年度报告显示,该APP国内日活跃用户数达到2.5亿,月活跃用户5亿,展现了令人惊叹的用户黏性。有“成瘾性大” “受众广” “不易察觉”这三大症结的存在,很多人是很难果断地将其删除的。

第二,免费模式。所谓免费模式就是商家通过免费的方式汇集海量客户,再通过第三方补贴、策略歧视、广告投放等手段维持运转并实现利润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由于天然契合数字时代的“精神”,得以一路野蛮生长,迅速壮大,并且俘获了大量消费者。

那么,短视频真的免费吗?答案既是也不是。当前市面上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头部短视频APP都是不收钱的,甚至有部分APP会给用户一定比例的收入分成作为奖励,因此对用户来说毫无疑问是免费的。

但是在数字时代,数字消费的真正预算从口袋里的真金白银变成了“不用白不用”的时间和难以定价的注意力,人们则丧失了那份物质世界里握紧口袋的警觉,一味消费,不知餍足。

而这正是数字瘾性经济相比于其他所有瘾性经济最厉害的地方,同时也是其更容易被轻视的原因——不过“好消息”是,大部分成瘾商品都会给你无力摆脱的挫败感,而短视频的“温柔”则在于根本不会给你觉察的可能。

数字瘾性经济有何问题?

第一,危害精神健康。对数字产品的消费者来说,自动播放的短视频会对人中枢神经产生持续的高强度的刺激。在长时间的紧张状态下,人的压力会加大,疲劳感会迅速累积。

如果长期坚持过度使用的话,还会产生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现象。更为可怕的是,在这种强交互作用下,算法对人的“喂养”如前所述会使人失去自我价值的判断,成为“单向度的人”,甚至“无向度的人”。

第二,助长商业惰性。这种以免费模式开道,加之病毒式传播对消费者实行数字控制的做法既简单又有效,再用大数据技术接上外部营销,企业管理者只需要把心思放在竞争对手身上即可,因此几乎不会有什么创新动力。

然而,这种商业模式下养成的商业惰性将直接地伤害到行业的发展前景和企业自身的长期利益。一旦当消费者猛醒,或者监管机构强行介入,这些倚仗数字控制进行数字剥削的瘾性经济企业的未来将面临严重挑战。

第三,被技术成果奴役。当下极其火爆的短视频行业实际上就提醒着我们,如果数字技术能够颠覆旧产业、旧业态和旧模式,也就有可能颠覆我们自身。

因此,我们在畅想5G、大数据、人工智能可能给我们造就的美好生活的同时,应该时刻警惕数字对我们带来的异化和可能出现的数字经济歧途。所以“根本停不下来”是到了该停下来的时候了。

破解之道

第一,从“无商不瘾”向“数字健康”转化。当前我们的社会似乎呈现着一种无商不瘾的倾向。但是人们对智能设备、社交媒体成瘾性的担忧,正促使互联网企业回归理性重新思考自己的商业模式。

技术的利要用不仅瞄准经济价值,更要把握社会价值。“瘾性经济”背后一个更值得思考的问题或许是,在技术不断进步的当下,如何更好挖掘技术的价值,让“瘾性经济”适度理性。就此而言,需要企业在产品设计中进行道德考量、肩负社会责任。

第二,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管。长期以来,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数字成瘾只是未成年人的专属。事实上,数字成瘾并不歧视年龄,成年人的精神健康同样存在着被伤害的可能。

产品经理们口中的增加用户黏性,其本质上还是在争夺用户使用的时长。如果资本逐利性使得瘾性经济企业没有意愿和能力松开攫取之手,那么社会监管的缺位造成的危害将是系统性和持久性的。

第三,树立“自律即自由”的新时代内涵。数字时代对数字产品的消费自由,也一定是自主的、自觉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通过新闻类APP获取资讯、通过社交APP进行沟通、通过短视频APP休闲娱乐各个渠道无一不会被算法俘获、被大数据分析得体无完肤。这样的被动的填鸭式的消费下,人们丧失了自律也就丧失了自由。

但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已经有不少人开展了数字自律的实践,通过各种手段主动减少使用手机等智能设备和短视频等数字娱乐的时间。在社会中,类似“正念”等活动的兴起也从侧面说明了人们摆脱数字控制的愿望和对数字时代的反思。

转载自:人民论坛网

今日好句:

1、技术的利要用不仅瞄准经济价值,更要把握社会价值。在技术不断进步的当下,如何更好挖掘技术的价值,让“瘾性经济”适度理性,需要企业在产品设计中进行道德考量、肩负社会责任。

近日,某银行新职员因为拒喝领导敬酒而被掌掴的事件持续发酵,引发网友对“酒桌文化”的热议。其中“畸形酒桌潜规则”“职场圈子文化”“上下级攀附”“不尊重基层员工”等现象引发广泛讨论。

酒,从古至今,就在人们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也酝酿出了很多的酒文化。

但是,我们真正应该推崇的酒文化是什么?当更多年轻人讨论“酒桌文化”的陋习时,他们在关注什么?从小杨开始,这届年轻人能终结“酒桌文化”吗?

1

真正的酒文化是什么样的?

“酒”这种液体,可以说贯穿了中国历史古今,久远到中国汉字成熟之前就已经存在。

1.jpg

▲甲骨文“酒”字

几千年来,它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饮食、医疗、人文艺术等等,自然而然形成一种酒文化,深入中国人的血脉深处,影响深远。

但在古代,真正的酒文化是一种雅趣,与现在“酒桌文化”中的野蛮劲儿相比,完全是两回事。

古人喝酒,推崇的不是喝醉、烂醉,往往是“微醺”的意境。

常说“诗仙”李白斗酒诗百篇,但对他来说酒只是用来助兴的。喝到微醺,借意抒发,这才留下了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样无数关于“酒”的不朽诗句。

2019.jpg

▲“诗仙”李白劝自己喝酒:“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图片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而且在中国古代的酒局中,大多讲究以文会友、以酒助兴,酒是美好而浪漫的载体。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写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酒同样也只是个工具,不是用来喝醉的,而是用来欣赏山水之美的。

可以看出,人们真正推崇的酒文化,核心还是在于“文化”二字,追求的是文化底蕴和精神层面的升华。

2

变了味儿的“酒桌文化”

我国悠久的历史中,有些酒俗留传至今。行酒令、猜枚射覆、吟诗作对......才称得上真正的酒桌文化。

但在生活中,拼酒、灌酒、逼酒、酗酒司空见惯,“敬酒不吃吃罚酒”更是酒场流行潜规则。这些变了味的“酒桌文化”,既是浪费陋习,更是社交负担。

现如今,可以看到一些地方依然盛行这种强行劝酒、灌酒、开黄腔、秀低俗的酒桌陋习。其中以劝酒为最,甚至为此还创造出了花样百出的“劝酒词”,诸如:

“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

“男人不喝酒,白在世上走”

“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

“五两六两不是酒,七两八两漱漱口,九两十两好朋友”

“烧烤配烈酒,小劲儿马上来”

......

最害人的劝酒话还有“适度喝酒有益健康”“饮酒能软化血管”等等,然而这些论断被证明都是误解。

2020.jpg

曾经的酒文化,有“曲水流觞”的高雅,而现在所谓的“酒桌文化”,则多是逼人喝酒的傲慢。

在这样的酒局上,对于被迫喝酒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场长达几小时折磨身心的“酷刑”。

3

这届年轻人能终结“酒桌文化”吗?

银行新职员因为拒喝领导敬酒而被掌掴的事件,涉事领导被警告处分和罚款,中国银行业协会也发文表态,对此类行为要“出重拳”“下狠手”“零容忍”。

这个结果,让很多年轻人兴奋。如今的年轻人,苦劝酒文化久矣,他们希望能改变老一辈的游戏规则。

社会调查中心曾对109441名青年人进行的一项显示,35.7%的受访者每月要参加三个及三个以上的酒局,84.0%的人直言反感当下酒桌文化。

中国是人情社会,讲究“无酒不成席”。“酒”常常成为活跃气氛、拉近距离、促进感情的催化剂。

酒桌本身也可以是欢愉的,但当里面携带了权力和地位不平等的基因后,这个“酒”喝与不喝,成了一种服从性测试、一种诚意测试。

111.gif

▲电影《别叫我酒神》视频截图。

人们也许厌恶的不是酒,人们厌恶的正是这种“酒桌文化”中,不对等的话语权下的服从、压制与剥削。

随着90后、95后逐渐成为职场上的中坚力量,让人厌恶的“酒桌文化”或许能得到改善。毕竟生长于经济富足时代的年轻一代,尤其是90后,他们已经不再愿意让自己成为酒桌上被迫社交的工具人。

动态3.jpg

▲网友关于“酒桌文化”的话题回复

陋习面前,也许并不是每个年轻人都有选择的资格。如果你是“小杨”,你会勇敢说“不”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