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家数据】坏皮肤会传染?微生态护肤行业现状解读

 美丽修行大数据 2021-06-18
  • 保留益生菌活性、微生物残留检测、防腐体系是研发三大难题

  • 消费者被动关注微生态护肤

  • 品牌方讲的是概念故事,消费者期望的是具体功效

国外多项研究表明,人的皮肤微生物组可以通过直接、间接的方式传递给其他人,并彼此发生影响。

也就是说,接触“坏”皮肤的人,自身可能接收到“坏”微生态,皮肤状况变糟糕。[1]

“坏”皮肤能传染,这让微生态护肤听起来“神乎其神”。

那么,在化妆品行业,微生物护肤走到哪一步了?发展现状如何?

皮肤上的微生态

皮肤微生态是指由寄生或共生在皮肤上的多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古细菌等微小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

寄居在皮肤上的菌群有好有坏,当坏的菌群占上风时,皮肤微生态系统失衡,出现一系列肌肤问题。

早在1988年,学者Roth RR就提出了皮肤微生态的概念。

1998年,SK-Ⅱ的神仙水(SK-Ⅱ护肤精华露)进入中国市场,添加的核心成分Pitera(半乳糖酵母样菌发酵产物滤液),俗称酵母精华,但宝洁当时并未将“微生态”作为宣传点。

直到2019年,兰蔻全新肌底精华液(兰蔻第二代小黑瓶)发售,宣传“构建微生物屏障,添加五大益生元”,让越来越多的企业、消费者开始关注到微生态护肤。

兰蔻第二代小黑瓶

“构建微生物屏障,添加五大益生元”

图片截自兰蔻天猫旗舰店

那么,化妆品行业的微生态护肤现状如何,我们结合美丽修行大数据的报告《微生态护肤会成为下一个市场风向标吗?》,从原料研发——品牌备案——消费者洞察的角度进行解读。

01

原料研发三重门:活性、限量、防腐剂

应用在化妆品中的微生物分为益生元(prebiotics)、益生素(postbiotics)、益生菌(probiotics)三种。

但真正通过细菌移植,改善皮肤微生态的只有益生菌,遗憾的是,还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

益生元是益生菌的“食物”,能够促进益生菌生长,如大家熟知的α-葡聚糖、β-葡聚糖。益生素则是细菌的产物或者裂解物,如二裂酵母产物溶胞物等。

益生菌是活的细菌,将这些活的、好的细菌放到皮肤上,完善皮肤上的微生物群落。但是难点在于,如何在保证益生菌活性的同时,能够防止化妆品受到微生物污染。

因此,目前市场上大多数打着微生态护肤概念的化妆品,其实添加的都不是(活性)益生菌而是益生素。

在PCHi展会上,有原料厂商的负责人直言:“益生菌基本市面上没有,有的也是假的。根据(我国)法规,活菌是不允许添加在化妆品中的。”

根据大多数国际标准对益生菌的定义,微生物必须要满足三项要求:有活性、有足够数量、对人体有益。[注释1][2]

我国现行的《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对化妆品中的菌落总数有限制。

图片截自《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

既要有足够数量的益生菌,又要能通过微生物残留检测,对于化妆品生产商来说同样是个难题。

此外,防腐剂也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防腐剂针对特定种类的细菌进行杀菌,如果工厂或品牌想在产品中添加益生菌,则需要选择对有益菌没有抗菌作用的防腐剂。

并且,消费者在使用同品牌的水乳霜一系列护肤品后,同类防腐剂可能会叠加。

这要求工厂或品牌方在产品研发阶段就要选择合适的防腐剂,调整防腐剂的配方体系。

我们可以看到,在化妆品行业上游,保证微生物活性、控制菌落总数、选择合适的防腐剂是当下微生态护肤需要解决的三个实际难题。

02

产品备案:高价精华打头阵

由于目前行业对微生态护肤产品没有明确的定义,因此名称中含有微生态相关关键词、配方中含有典型微生态成分的商品,都在我们的统计范围内。

2018年-2020年,三年间含有微生态成分的商品都保持着快速增长。

尤其在2019年,更多品牌开始以微生态为概念进行宣传。

图片截自《微生态护肤会成为下一个市场风向标吗?》

在品类方面,微生态护肤产品主要集中在面部精华。我们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修护功效与精华品类联系紧密,而微生态护肤又与“修护”的宣称挂钩。

另一方面,精华在护肤品中处于高价格带,微生态护肤产品对制作工艺要求较高,商品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

因此,品牌方会更偏向在精华这类高价格、与修护强相关的品类中应用微生态。

图片截自《微生态护肤会成为下一个市场风向标吗?》

在PCHi展会上,巴斯夫的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菌衡全配方时表示:“微生态护肤的概念在两年前就已经开始推了,但这是第一次推出菌衡配方,相对于其他保湿、修护的成分来说,成本偏高。一般是用在高端产品线中。”

我们的数据同样印证了这一趋势,整体上来看,在“保湿”、“修护”的商品中,微生态护肤品价格明显更高。

微生态护肤品价格在中端(100-600元)、奢侈(1000元以上)两个价格段的占比相对较高。

图片截自《微生态护肤会成为下一个市场风向标吗?》

为了进一步了解市场现状,我们以“微生态护肤”为主题,对消费者认知度进行了问卷调研,3天内共回收有效问卷620份。

03

消费者洞察:期望与现实仍有差距

通过追踪消费者(用户)浏览量、搜索量,发现从2019年至今,消费者的对微生态护肤产品的关注度整体上呈现了爬坡式增长。

近两年来,消费者对微生态护肤产品的浏览量提升了140%左右,消费者主动搜索的行为增加了70%左右。

不过,与“烟酰胺”、“天然/有机”等热门成分和概念相比,消费者对“益生菌”、“微生态”的主动关注还是较少。

这从侧面说明,目前在微生态护肤认知上,仍然是消费者被动接受品牌方的宣传。

图片截自《微生态护肤会成为下一个市场风向标吗?》

通过我们对消费者的问卷调查发现,消费者对于微生态护肤的现有认知,主要是一些较宽泛的概念名词。

但与此同时,消费者对微生态护肤的期望却很细化,包括改善肤质、修护屏障、抗老化、改善痘印、色斑等一系列功效。

品牌在微生态护肤品的相关宣称上从修护到保湿再到美白/提亮,微生态似乎无所不能。

图片截自《微生态护肤会成为下一个市场风向标吗?》

回顾烟酰胺成分的走红,不难发现,从2013年开始,Olay在产品中大力推广烟酰胺。

但烟酰胺真正,火爆出圈,是2018年后,品牌方将烟酰胺与美白功效挂钩,突显出明确优势,并得到消费者认可。

美丽修行大数据制图

我们认为,目前打着微生态护肤概念的品牌缺乏明确的、有针对性的功效宣传。

品牌方讲的是概念故事,消费者期望的是具体功效,在微生态护肤上,目前消费者、品牌间还没有通过产品建立起紧密的互动。

微生态护肤在应用技术上也还有诸多难题需要突破。

从实验室的培养皿到消费者手中的产品,微生态护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好消息是,已经有了开始探索的企业和第一批吃螃蟹的消费者。

未来,我们会就微生态护肤品的研发痛点、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鸿沟,作更深入的报道。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美丽修行大数据立场。)

[注释1]:2001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益生菌的定义: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当摄入充足的数量时,它会赋予宿主某种健康益处。 

此后国际益生菌协会(IPA)等国际组织大多赞同此定义。

[注释2]:以微生态相关关键字命名的商品,包括微生态、益生菌、益生素、益生元、合生元、后生元、发酵、酵母、酵素、乳酸菌。

配方包含典型微生态成分的商品,比如二裂酵母发酵产物溶胞物、半乳糖酵母样菌发酵产物滤液、酵母提取物、β-葡聚糖、酵母菌发酵产物滤液、乳酸杆菌/豆浆发酵产物滤液、α-葡聚糖寡糖、乳酸杆菌发酵产物、酵母发酵产物提取物、酵母菌溶胞物提取物等。

参考资料:

更详细的信息请参考:粑粑的正义 | 吃屎治病,最为致命……

https://mp.weixin.qq.com/s/2egQOdV-YuI36ZZW53KPQQ

[1]注意:好皮肤或许能成为你发财致富的资本哦!

https://mp.weixin.qq.com/s/YXEWVlApZYG02A5k0NXqeA

[2]IPA guidelines to qualify a microorganism to be termed as 'probiotic’

行业活动|大数据时代的美妆消费者洞察

【一周数览】广州浪奇破产前最后一搏;功效宣称评价新规公布;禾大收购香精公司Parfex;贝玲妃大面积撤柜

原料大厂都在推什么?2021原料趋势访谈录

如果喜欢,点个在看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