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今年1月1日起施行后,国家和地方对化妆品的监管明显加快了步伐。近期,国家和地方药品监督管理局陆续发布了对化妆品的抽检通告,不合格产品集中曝光,其中不乏知名品牌和工厂,发出强监管信号。 1月27日,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化妆品抽样检验信息的通告,涉及全省241批次化妆品,经检验合格样品231批次,打非添安全专项抽检不合格样品10批次。 通告显示,标示广州锦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膜熙积雪草舒缓净肌蚕丝面膜等3批次面膜产品,被委托方为广州御妆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小球藻金缕梅清痘原浆露等3批次产品,被委托方为广州碧婷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贝诗黛儿草本祛痘精华霜1批次产品,广州蔻美化妆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娅芝草本祛痘膏1批次产品,被委托方为广州市妆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原泥动力®清养火山能量深层清洁原泥膜等2批次产品不合格。 
▲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10批次不合格样品 1月28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5批次化妆品检出禁用物质的通告,以及20批次不合格化妆品的通告。 通告显示,经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等单位检验,标示为云南木源堂化妆品有限公司等生产的本草秀复祛痘原液二号等5批次产品检出禁用物质。 
▲国家药监局发布的检出禁用物质的5批次化妆品 标示为肇庆市凯捷科技有限公司等生产的凯捷染发膏(橙色)等10批次染发类产品,广州瑞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丽兰美姬水能量补水面膜等3批次面膜类产品,广州市花都区芙莉思化妆品等生产的樊文花保湿防晒乳SPF30PA+++等2批次防晒类产品,广州市天之鸿化妆品有限公司等生产的5批次烫发/脱毛类产品不合格。 
▲国家药监局发布的20批次不合格化妆品 除此之外,当天还发布了关于对广州即尚化妆品有限公司和广州市康妆化妆品有限公司的停产整改公告,加上1月18日国家药监局责令停产的广州市伊亮日用品有限公司和1月25日责任停产的佛山市南海区日彩化妆品有限公司,今年1月药监局责令停产的化妆品公司就达4家,这个数字是2020全年化妆品停产整改企业的总数。 1月29日,四川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3批次假冒化妆品的通告和16批次不合格化妆品的通告。 
▲四川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3批次假冒化妆品 四川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院检验发现,标示为广州市浩鑫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浩鑫染发霜+等3批次化妆品不合格,经标示生产企业属地市场监管部门调查核实为假冒化妆品。标示为广州市海露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海露染发膏(咖啡色)等16批产品不合格。 
▲四川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16批次不合格化妆品 同天,江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2021年第1期化妆品监督抽检信息公告,公告显示标示为江西初美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鲜叶白桦树汁水润保湿面膜产品以及标示为广州市赐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尊荣染膏-棕色(微潮网红染)J7.75等共3批次产品不合格。  ▲江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3批次不合格化妆品 2月2日,山东省泰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2020年市抽1批次不合格化妆品的通告》显示,在2020年化妆品市级监督抽检中,经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检验,标示为广州红鑫龙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红鑫龙烫发水等1批产品不合格。 
▲山东省泰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1批次不合格化妆品 2月4日,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北京市2021年第一期化妆品质量安全公告,公告显示标示广州市强邦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碟美寇素颜贵妇膏等6批次产品不符合规定。 
▲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6批次不合格化妆品 针对这些不合格的化妆品,国家以及地方药监局已要求相关市(州)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处置。 从这些通告里可以看到,发用类产品依然是不合格化妆品的“重灾区”。 在上述通告涉及的64批次不合格或假冒化妆品里,染发膏相关产品有33批次,烫发类产品有5批次,养发液1批次。问题都集中在产品批件与标签标识不一致、检测出标签未标明的成分或者添加了违禁成分。 例如标示为广州高优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蓝朵纷彩染发膏(酒红色)中检出批件配方及标签未标识的染发剂:22#N,N-双(2-羟乙基)对苯二胺硫酸盐、4#间氨基苯酚、8#间苯二酚、11#4-氨基-2-羟基甲苯。其中间苯二酚在2017年就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入3类致癌物清单中。在标示为广州莎莎化妆品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德生源育发健发养发液中检测出《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中的禁用物质米诺地尔。 
除了发用类产品,面膜是另外一个“重点”。在这些通报里,面膜类产品有9批次,检出不得检出的成分以及菌落总数超标则是主要问题。 比如标示为广州锦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膜熙积雪草舒缓净肌蚕丝面膜、花诗娜燕窝滋养美肌面膜、玛莎妮娜多肽水润驻颜修护蚕丝面膜检测出了不得检出的地索奈德,这是一种外用皮质类激素,是在《化妆品卫生规范》里面明确规定禁止添加在化妆品中的激素物质。 
标示为广州铭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时尚小屋小灯泡童颜补水嫩肤面膜、时尚小屋燕窝精华保湿蚕丝面膜分别检测出7.7×105CFU/ml、2.7×105CFU/ml的菌落总数,但《化妆品卫生规范》显示,面膜产品的菌落总数不得大于1000CFU/ml(g),这两批次产品检测结果远远超出标准。 在上述不合格化妆品通告中,不管是发用产品还是护肤品,都涉及到标签标识的问题,这也是不合格化妆品中较为常见问题之一。 据相关法规规定,化妆品包装需要标明所有成分,且产品批件与标签标识应保持一致。作为消费者最直接获取产品各类信息的媒介,产品标签不仅涉及产品的合法合规还涉及到消费者的安全,标签标识应如实反映产品所含有的各种成分。 然而有很多商家依然存在侥幸心态,或是不注明所有成分,或是添加违禁成分,甚至在婴童用产品中添加激素、铅等,频频爆出“大头娃娃”事件,严重危害消费者健康。 除此之外,面膜产品菌落总数超出标准限量值几百上千倍也是常见问题之一。皮肤科权威专家提醒:菌落总数超标对消费者的伤害非常隐蔽,一旦面膜中隐藏了致病菌或者细菌,将给消费者带来巨大的伤害。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国内化妆品频频爆出不合格问题,但这不意味着国际品牌就是靠谱且安全的。在上述的近期通告里,就有世界三大美发化妆品品牌之一施华蔻,且不合格的染发类产品有8批次。此外,随着近年消费者对国际品牌需求的增长,假冒问题出现的频率也在逐年上升。 针对这些问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多次要求各级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加大对《条例》的宣传贯彻力度,并督促化妆品生产经营者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履行条例》规定的各项义务,依法严厉打击非法添加禁用物质等违法违规行为,净化市场环境,保障公众用妆安全。 同时,消费者也需擦亮眼睛,通过合法渠道购买化妆品,查看化妆品是否拥有合规合法的备案和标注标识,并对疑似非法产品及时投诉举报。 实际上,去年至今,国家及相关部门不断加强对化妆品行业的监管,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条例》的深入实施,更是开启了化妆品法制化的“新时代”。可以预见的是,在接下来,还会有更多地方的监管部门将陆续开展化妆品专项检查,加强整治行业乱象的力度,以更好地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化妆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化妆品行业或将迎来“最强监管之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