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下篇 | DevSecOPs在金融机构的落地实践(附实践指南)

 cn1188181 2021-06-18

DevSecOps落地实践


2012 年,Gartner首次提出 DevSecOps 理念。四年后,它发布了一份名为《DevSecOps: How toSeamlessly integrate Security into DevOps》的报告。
 
这份报告的核心理念是:安全是整个IT团队(包括开发、运维及安全团队)每个人的责任,需要贯穿从开发到运营整个业务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对应 DevOps 快速交付和灵活响应变化,DevSecOps 的价值是在不牺牲安全性的前提下,快速和规模地交付安全决策。
 
图片

基于Gartner关于DevSecOps的理念,机构从文化、流程及技术等方面探索、实践并落地了DevSecOps,通过固化流程、加强人员协作以及工具化、自动化技术手段将安全无缝内嵌到研发流程中。

 1   
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安全团队,建设自身的专业安全能力。设立约有20个专业安全人员的团队,覆盖应用安全、GRC(治理、风险和合规)、数据安全、业务安全、安全运营等方向。其中应用安全团队负责DevSecOps的研究与落地,设置专门的安全顾问,负责项目安全评估与咨询,以及项目安全建设的全流程跟踪。

图片

 2   文化
高层支持。借助监管要求、外部咨询、安全案例等形式,积极和高层沟通,强化应用系统生命周期安全管理的必要性,争取高层的认同与支持,获得更多的资源。

确立软件安全开发生命周期管理方法论。借鉴业界成熟的安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法论,结合企业现状,形成一套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安全管理的框架,规定在软件安全开发的不同阶段需要开展的安全活动,且该框架各个活动模块是灵活可裁剪的,根据IT成熟度决定采取的安全活动。
 
安全活动干系人。通过安全宣贯、BSI白皮书、安全顾问、项目安全评估等形式,对IT人员进行软件生命周期安全开发实践的推广,并明确项目安全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干系人的主要活动、职责和义务,让IT人员意识到安全是整个IT团队每个人的责任。

安全培训。开展一系列的信息安全技能培训,提升IT人员安全专业技能。基于不同角色,定制不同的培训课程。除了线下活动,还要在网络培训学院及信息安全门户,提供培训视频、技术指南、漏洞知识库、最佳实践等,让IT人员可自主学习,提升安全技能,主动在日常研发和运营过程融入安全要素,降低安全风险。
 
安全积极分子。将开发人员培养成安全积极分子,通过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带动其他开发人员的安全意识,在日常开发过程中融入安全要素,同时也能解决安全人员不足的问题。另外,在内部信息安全门户建立了漏洞修复知识库,鼓励开发人员将日常漏洞修复过程分享出来,共同维护该知识库,其他开发人员修复漏洞时,可参考知识库进行快速修复,降低修复成本。

以史为鉴。收集和总结以往发生的真实漏洞案例,形成“漏洞-以史为鉴”,对研发及运维人员进行安全宣贯,可以引发其共鸣,达到更好的安全意识宣贯的效果。另一方面,共性的漏洞问题也反馈给研发,从架构等层面进行优化,从根源上解决此类安全问题。

 3   流程
安全策略。安全团队和质量团队合作,对应用系统进行分类分级,定义不同的安全策略,将安全活动嵌入到项目流程中。系统分类分级维度有研发模式、网络模式、用户场景等。通过在项目过程定义中加入安全策略,可以督促开发人员在研发过程中主动进行安全活动,潜移默化提升其安全意识。

图片

安全活动。机构在DevOps研发运营一体化过程中通常会进行以下安全活动,选取部分主要活动进行说明。

1)安全需求标准库


安全需求标准库,以等保2.0为基础框架,汇总各种安全需求而形成的安全通用需求库,主要需求来源有:
  • 国家法律法规及标准,如《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等;
  • 行业监管法令、指引及技术标准,如《证券期货业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试行)JR-T 0060-2010》、《证券公司网上证券信息系统技术指引》等;
  • 公司自有信息安全策略、标准及指南,如《xxxx公司信息技术数据管理规范》;
  • 业界安全实践,如OWASP ASVS、OWSAP TOP 10等。

安全需求标准库可以提供项目进行安全需求与架构设计时,安全考虑的依据和范围,降低安全需求活动执行的难度,提高效率。

2)轻量级威胁建模

威胁建模是分析应用程序安全性的一种结构化方法,通过识别威胁,定义防御或消极威胁控制措施的一个过程。威胁建模属于微软SDL中核心部分,微软一直是这一过程的强有力倡导者。但传统的威胁建模流程过于繁琐,且对人工投入要求较高,很难适应业务的敏捷、快速迭代开发模式。故在实际使用中,对威胁建模进行了优化,结合安全需求分析和架构设计过程,进行轻量级的威胁建模,主要包含攻击面分析和安全威胁库。


第一步,问卷调研。目的是要了解系统的关键信息,为后面的攻击面分析及威胁建模做准备。调研问卷主要包括系统架构、使用场景、重要数据、部署方式 4部分。

第二步,攻击面分析。进行基本的攻击面分析,采用简化的数据流图,关注系统与外部系统的边界等。

第三步,威胁识别。将识别出的攻击面,基于业务场景与威胁库(安全专家经验、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安全威胁库,也可以直接采用安全需求标准库)进行匹配,识别出系统面临的威胁点。

第四步,安全设计方案。根据威胁分析结果,匹配安全需求标准库,输出进行威胁缓释需要实施的安全需求基线,制定最终的安全设计方案。


图片

当前的轻量级威胁建模仍处于手工阶段,为了提高效率,安全团队在SDL安全开发全流程赋能平台中,可以进行自动化轻量级威胁建模功能开发。项目组自主填写安全调查问卷,然后平台根据安全威胁库,自动输出安全设计方案。其中,安全人员要不断丰富安全威胁库。未来,可考虑结合代码分析、多维度安全测试以及人工智能、NLP等技术,进行智能化威胁建模。

图片

3)源代码安全扫描(SAST)

源代码安全扫描,即静态应用程序安全测试(SAST,Static Application Security Testing),是指分析应用程序的源代码或二进制文件的语法、结构、过程、接口等来发现程序代码存在的安全漏洞,有些工具也会依赖于编译过程,通过一些抽象语法树、控制流分析及污点追踪等技术手段来提升检测覆盖度和准确。


SAST的优点是广泛支持多种语言和架构,对漏洞类型的覆盖率比较高;缺点是误报率高、扫描速度慢、依赖安全专家对结果进行过滤和确认。

基于软件开发成熟度现状,直接用开源SonarQube+FindSecurityBugs插件(最新版共138条安全规则,https://find-sec-bugs./)。研发已经部署有代码质量管理平台SonarQube,基于该平台安全团队采用find security bugs插件进行安全漏洞扫描,将安全规则集和代码质量规则集集成,形成“ht-sonar”profile,项目组只需要一次集成sonar扫描,即可以兼具代码质量及安全扫描功能。

图片

SonarQube中Vulnerabilities即是安全规则扫描出来的安全漏洞,对于项目组来说,对应的项目只需要集成了sonar扫描,既可在日常构建过程中自动进行安全扫描,根据SonarQube中的安全测试结果,自行进行漏洞的修复工作。项目上线前,只需要提交最终的SonarQube源代码安全测试结果给安全人员审核即可。
 
由于Find Security Bugs插件规则还不是太全,且只支持Java,所以需要进行调优。
 
本年度引入白盒厂家,基于sonar进行源代码安全扫描插件的定制化开发,主要调优方向有:
  • 对已有扫描器的检测效果和误报漏报进行分析调优;
  • 覆盖和增强Find Security Bugs插件所涉及的安全检测能力并中文化安全风险提示;
  • 支持Python、JavaScript、PHP语言的安全规范检测;
  • 支持更多编程语言安全扫描,支持C、C++语言的安全问题检测;
  • 安全编码规范执行自动化检测;
  • 增加商业扫描器所能检测的安全缺陷类型(如Checkmarx能检测的主流安全漏洞类型)。

定制化sonar安全插件在使用上不影响原有的研发构建过程(仍然为mvn sonar:sonar)。

图片

源代码安全检测可以在多个环节进行集成,集成点主要有:
  • 开发人员本地源代码安全检测,可以采用IDE插件方式。
  • 代码提交时进行源代码安全检测,如gitlab通过webhook触发源代码扫描,设置代码安全漏洞门禁,对于有中高危漏洞的拒绝commit。安全编码规范是否遵从可以在这里管控。
  • CI构建过程中进行源代码安全扫描。

在这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安全规则可以更全面,即使有些误报也可以接受,而在CI构建过程中,为了构建的速度以及成功率,如果有安全质量门限,安全扫描规则要尽可能精简并准确。

4)黑盒安全测试(DAST)

黑盒安全测试,即动态应用程序安全测试(DAST,Dynamic Application Security Testing),是指在测试或运行阶段分析应用程序的动态运行状态。它模拟黑客行为对应用程序进行动态攻击,分析应用程序的反应,从而确定该Web应用是否易受攻击。


DAST,优点是测试结果准确率较高;缺点是扫描速度偏慢,漏洞覆盖率低,无法有效支持API及微服务。

机构目前采用的黑盒安全测试工具有AppScan、AWVS、OWASP ZAP和Arachni,可以通过自动化安全测试平台进行封装和分布式扫描调度,提供API方式给DevOps平台集成。

从使用效果来看,黑盒扫描出来的漏洞有限,只能作为一种补充,后继考虑引入基于流量的黑盒安全测试技术。IAST集成测试效果更好。

5)交互式应用安全测试(IAST)

IAST交互式安全测试技术是一种实时动态交互的漏洞检测技术,通过在服务端部署Agent程序,收集、监控Web应用程序运行时函数执行、数据传输,并与扫描器端进行实时交互,高效、准确的识别安全缺陷及漏洞,同时还可精准确定漏洞所在的代码文件、行数、函数及参数。IAST,融合了SAST和DAST技术的优点,无需源码,支持对字节码的检测,提高了应用安全测试的准确性。


IAST极大的提升了安全测试的效率和准确率,适用于敏捷开发和DevOps,可以在软件的开发和测试阶段无缝集成到DevOps,让研发人员在执行功能测试的同时,无感知的完成安全测试,实时输出安全测试结果。而IAST的缺点就是需要特定语言的支持,目前主流支持语言是JAVA、C#等,因此在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需要SAST、DAST及IAST共同使用,结合各自的优势,及时、准确的发现更多的安全风险。

IAST工具使用时可由测试人员自行安装agent,在功能测试同时就可以完成安全测试,自行进行漏洞修复。与DevOps平台集成后,在版本发布到SIT或者提测环节,自动化将agent部署到测试环境中,在研发测试人员无感知下完成安全测试。

图片

6)开源组件安全扫描(SCA)

Gartner调查显示,应用程序中最终需要开发人员编写的代码数量平均少于10%,然而,开源软件中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企业在享受开源软件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安全风险。调研发现,有不少企业在研发阶段还未开展开源组件安全治理。


图片

开源组件的安全漏洞愈发引起大家重视,机构也很早就进行开源组件的安全治理,主要实践如下:
  • 引入开源组件的安全扫描工具。引入商业的BlackDuck,支持安全风险及许可证合规检测。开源的有OWASP Dependency Check。

  • 自动化集成。将开源组件扫描工具和研发DevOps平台工具链CI过程集成,实现DevOps流程中的开源组件安全自动化。

  • 识别组件,建立开源组件资产库。项目在CI日常构建过程中,开源组件扫描工具会进行软件组成分析,包括框架、模块和第三方库等,形成应用程序的开源组件清单。同时,所有扫描的项目开源组件清单、项目信息等,都会统一集中到开源组件资产库,并进行开源组件的资产管理。当有开源组件安全漏洞信息披露时,安全团队可以立即做出判断,了解哪些应用系统受漏洞的影响,通知项目组快速修复漏洞。

  • 建立内部安全开源组件仓库。应用构建时,第三方组件都从该仓库获取,这样可以保证应用不包含已知漏洞的组件,降低了安全风险。

  • 制定开源组件使用策略。只允许开发人员从内部的安全开源组件仓库获取第三方组件,并设置专人管理。如果内部仓库没有所需的第三方组件,开发人员则向管理员申请,由管理员和安全人员合作,从外网下载相应的第三方组件,并经过开源组件安全扫描工具检测为安全版本后,提交到内部仓库。

  • 持续监测开源组件威胁。由于开源组件威胁在持续变化,因此需要在应用系统的生命周期内对其组件进行持续监控。如果组件出现安全漏洞,需要通知相应的项目组及时修复,同时移除内部仓库中不安全版本组件,更新为安全版本。


但是要注意,开源组件在治理初期比较困难。由于组件之间的依赖性较强,以及兼容性问题,开源组件的漏洞修复比较困难,尤其对于存量老系统。因此,开源组件的治理策略是从上往下,首先常规扫描收集开源组件资产数据,根据现状制定改进策略,如内部安全开源组件仓库、架构组件标准化等。

7)容器安全扫描

随着容器技术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应用选择容器部署,因此容器的安全性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基于此,DevOps项目组和安全团队结合双方专业优势,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容器安全最佳实践,建立了容器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方法论,利用完整的安全工具链对容器进行检测、监控及修复,保障容器镜像及运行环境的安全。


图片

Docker安全配置基线。根据CIS的Docker安全标准整理了Docker容器安全实践指南,该指南包括了主机安全配置、Docker守护进程配置、Docker守护程序配置文件、容器镜像和构建、容器运行安全、Docker安全操作等方面多个控制点,给研发及运维人员提供Docker安全加固指南,降低Docker安全风险。
 
Kubernetes安全。部门在开发测试环境和生产环境中,采用了Kubernetes作为容器云的编排服务和集群运行环境,Kubernetes安全直接关系到容器的运行安全。Kubernetes 提供了很多能够提高应用安全的方法,根据实践总结了Kubernetes部署安全指南,用于指导Kubernetes的安全部署。
 
内部安全镜像仓库。通过内部安全镜像仓库,避免了研发人员从互联网拉取带有安全漏洞的镜像到运行环境,从源头消除已知含有漏洞组件的使用,提高容器安全性。

1)内部所有容器构建,只能基于内部安全镜像仓库:禁止开发人员从公共网络直接下载镜像。开发团队和安全团队合作,建立和维护内部的镜像仓库。架构师、容器项目组和安全团队持续维护镜像库为最新版本,同时建立了开发人员请求新镜像的流程;

2)开发测试环境和生产环境所有依赖的统一管理:两者的公开基础映像,统一由平台团队管理。开发团队在构建映像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开源组件依赖包,统一由质量团队管理;需要进行升级和特定支持应用安全所需要的操作系统和相关应用包,统一由安全团队管理。各团队在开发测试及生产环境专门搭建本地私用库,由固定服务器外连指定的少数可信源(官方或官方认证站点);

3)从互联网Docker镜像仓库拉取镜像时,必须经过Docker安全扫描,确认无安全漏洞,才可以拉取到内部安全镜像仓库;

4)第三方开源组件入库时,触发开源组件安全扫描工具,进行已知开源组件漏洞检测,如有漏洞则进行隔离和提示管理员,确定下一步操作,经过确认无安全漏洞的开源组件才可以入库。
 
容器安全扫描工具自动化集成。机构自有的DevOps平台承载公司所有容器的CI/CD,DevOps平台通过与容器安全扫描工具集成,在容器构建过程中融入安全要素,解决了镜像的安全问题,同时CI构建报告中直接集成容器安全扫描结果,提高了安全漏洞修复效率及易用性。
 
目前机构生产环境的Docker主机均从机构内部私有Registry中提取生产镜像。当构建工具上传镜像到私有Registry后,容器安全扫描器会从该Registry中获取镜像的副本,实施安全测试。整个过程可分解为以下关键步骤:
  1. 当开发团队自动提交构建或构建触发器时,构建工具将从源代码控制工具中提取源代码;
  2. 构建工具可以在构建过程中运行一些测试,当测试成功时,镜像将推送到企业私有Registry;
  3. 容器安全扫描器从私有Registry获取相关容器镜像,分析元数据清单,进行安全扫描;
  4. DevOps平台通过容器安全扫描器API接口获取扫描报告。

容器安全风险度量及可视化。为了对项目组的容器安全风险进行度量及直观展示,从容器镜像的项目分布、安全漏洞、操作系统等纬度进行了可视化展示,便于项目组进行容器安全风险的持续监控及容器安全漏洞的修复。

图片

8)威胁监控

企业在安全运营过程中,需要面对的安全数据越来越多,如流量数据、安全防护设备与网络基础设施数据、终端数据、资产与漏洞信息、情报数据等,各种告警数据分散且没有打通,有限的安全人员和海量日志告警是突出矛盾,而安全效能越高就需要更多的数据。如何从海量告警数据中高效发现极少量的真实事件线索,也是对安全团队的极大考验。而在实际的安全运营中,常常缺少高效的安全业务运营工作平台,无法实现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业务安全等多领域的闭环运营。
 
安全态势感知是近几年的一个热点,但是在调研安全感知态势产品过程中,会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厂商的普遍性标准化产品与多样的行业运营需求难对齐;

厂商设备“面向告警”而非“面向风险和运营效能”,自动化运营程度和效能有限;

单一安全厂商的技术实力有限,多源技术引入是趋势,但是厂商间技术集成性和互通性差,充分技术整合异构外部能力就成了迫切需求。

要满足企业要求可以基于开源技术实现,同时进行商业产品的能力集成,主要的功能有海量安全日志集中化管理、NTA网络流量分析、网络安全威胁态势可视化、UEBA内部用户行为分析、TI情报中心、EDR端点检测与响应、SOAR安全编排与自动化响应等。

图片

通过收集、处理、分析企业安全数据,借助外部威胁情报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提高效率,赋能公司安全响应中心运营人员检测、响应和预测内外部威胁和事件。随着人员能力和产品成熟度螺旋式上升,持续降低公司的攻陷检测时间(MTTD)和攻陷响应时间(MTTR),实现对企业面临的内外部威胁快速检测、实时分析和自动化处置能力,使得企业具备安全可知、可见、可控的全网安全态势感知能力。
 
通过该平台的海量数据实现快速有效发现威胁的能力,使得安全运营人员持续专注优先威胁,利用自动化手段,弥补安全人员限制,最终提升了运营驱动的威胁和事件快速响应支撑能力。

图片

9)安全响应

漏洞响应的主要流程如下(以weblogic漏洞响应为例):


图片

a)漏洞情报。从厂商公告、安全情报厂商、安全社区和朋友圈等渠道获取漏洞情报。

b)漏洞评估。根据漏洞影响的资产类型、公司资产数据库,确定受影响的服务器以及应该参与响应的系统管理员。有风险的漏洞按照严重(严重可被exp的RCE漏洞)、高危(其他可被exp的远程利用漏洞)、中危(可被exp的本地其他漏洞)和低危(其他漏洞)四级分类。

c)预警定级。依据安全响应中心漏洞响应应急预案中的设定,确定本次漏洞响应级别为3级“黄色”。(预警通告等级分为三级,由高到低依次用红色、橙色和黄色表示,分别对应发生或可能发生一级、二级和三级事件)

d)发布预警。通过邮件方式对全IT发布“橙色”预警。邮件正文直接给出已知受影响的系统名称、IP地址、人和团队等信息,同时要求其他人员开展自查,防止遗漏。

e)组织修复。系统管理员根据官方给出的修复方式组织修复;安全运营人员联系网络层IPS厂商获取IPS特征签名,并下发全网。

f)验证修复。利用漏洞扫描器、POC脚本等方式对漏洞进行修复验证。使用漏洞扫描器就该漏洞进行全网扫描。

g)解除预警。通过邮件方式解除预警。

为了提升漏洞应急响应能力,重点关注漏洞情报的获取、精细化的资产管理(特别是高危组件的使用情况)、应急响应流程的制定、漏洞快速检测能力等。在安全运营过程中,为了实现安全漏洞的快速响应,对漏洞响应过程进行了工程化,实现了安全漏洞响应RPA。

 4   技术
DevSecOps核心理念之一,是要工具化和自动化,所以工具必不可少。机构已经初步建立了端到端完整的安全工具链,并自动化集成到DevOps流程中。
 
图片

目前DevOps中安全工具自动化部分,主要有DEV环境的源代码安全扫描、开源组件安全扫描、移动APP加固,SIT阶段的Docker安全扫描、黑盒安全扫描及交互式安全扫描。团队目前也在开发自动化安全测试平台,将各种商业/开源安全工具,如源代码安全扫描、黑盒安全扫描、渗透测试工具等集成进来,对外提供集成安全测试能力支持,并通过API接口方式集成到DevOps平台。机构已经具有较完备的安全武器库,给IT提供火力支撑。

图片

 5   度量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你如果无法度量它,就无法管理它”。要想提高DevSecOps效能,自然要首先解决效能的度量问题。

DevSecOps过程度量指标。应用安全团队制定了DevOps过程中安全活动对应的门限及度量指标,通过门限控制软件进入制品库的度量标准,通过度量指标来衡量项目的安全成熟度。

图片

指标驱动运营。为了提高端到端安全交付效能,制定了项目安全建设运营指标,如项目安全评估的覆盖率、端到端安全交付效能、安全工具链DevOps集成率、安全测试能力覆盖率、安全漏洞修复率、安全漏洞漏出率、标准化安全组件、软件安全能力成熟度等。设计指标以能够指导行动为基本原则。在运营过程中,不断用指标数据来验证成效,使得安全更加聚焦于重点方向。
 
常态化风险报告机制。常态化项目风险报告运营,建立安全风险响应度量机制,对响应效能等进行度量,驱动团队改进优化。基于度量识别的安全问题自动反馈到问题团队,并周期性总结安全风险报告,对改进效果进行度量并持续反馈,实现安全问题的闭环管理。
 
软件安全成熟度。每年应用安全团队都会进行软件安全成熟度自评估。软件安全成熟度评估模型基于BSIMM(软件安全构建成熟度模型),BSIMM分为4个领域12类实践,总共包括120多项活动。安全团队对每一项进行解读,依据行业属性进行自身评估指标的制定,每年会根据BSIMM变化,同步回顾并修订评估指标。
 
图片

评估时,基于自定义的指标,应用安全团队多人对每个活动的成熟度进行打分,最终以蜘蛛图的方式呈现出当前的软件安全成熟度。
 
基于成熟度评估结果,会进行差距分析,和业界领先进行比较,发现不足之处,结合实施的成本和收益,确定下一年度可行的改进方向,制定成熟度行动计划,不断提升软件安全成熟度。

图片

 6   人安全工具及平台
为了提升安全运营效能,安全团队可以自主研发人工智能安全平台、内部用户行为分析平台、应用安全工程中台等。

1)应用安全工程中台

应用安全工程中台,包括安全SDK组件武器库、SDL安全开发全流程赋能平台、自动化安全测试平台、漏洞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及应用资产安全风险感知平台等,助力DevSecOps安全运营效能提升。

2)人工智能安全态势感知平台

可以主要基于开源技术实现,同时具备集成其他商业产品的能力,通过安全能力的集成,进行协同防御。采集的数据源包括流量数据(http、dns等)、安全防护设备与网络基础设施数据(NGFW、WAF、IPS、IDS等)、终端数据(操作系统日志、防病毒日志、EDR等)、资产与漏洞信息、情报数据(第三方开源、商业威胁情报)、数据库日志、业务与用户认证数据等。

 
图片

基于安全运营按照成熟度分为五个阶段。

3) 应用资产安全风险感知平台


图片
基于资产测绘、IT资源管理平台、防火墙策略、流量监控、API集市、应用系统目录、安全评估记录等数据,建立应用资产图谱。从项目安全设计、源代码扫描、黑盒扫描、开源组件风险、渗透测试、API监控、安全监控、威胁情报等纬度,对DEV研发及OPS运维qua全生命周期风险数据进行自动化采集、智能分析、可视化、告警及联动响应等。
 
基于资产、风险、威胁等多维度风险模型,构建应用安全风险画像,实时感知应用安全风险态势,及时发现应用的风险点,如上传接口未加固、web管理后台暴露、敏感接口认证弱等,快速响应从而缓释风险。


总结


如今,敏捷和DevOps已经相当成熟,如何在快速交付价值的同时控制安全风险,仍是很多企业面临的挑战。本文的DevSecOps实践可以作为参考指南,降低企业学习及实践成本。

在DevSecOps实践中,安全人员应该积极主动的融入进去,秉承DevOps的精神,拥抱“团队协作、敏捷和职责共当”的哲学,将安全更好的内嵌到软件研发过程中,通过安全赋能IT,在提高安全工作效率的同时,降低IT系统信息安全风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