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信访制度的源头

 三辅 2021-06-18

中国信访制度的源头

信访在我国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谏之鼓、五明之扇、五音听治。借以搜集社情民意,察政治之得失,人们也借此陈述意见。实际上是中国信访制度的源头,是平民直诉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据考证,信访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尧舜时期。相传尧舜时代执政者在大路旁立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谏之鼓,允许社会成员议论时政之缺失。

《淮南子·主术训》有:“舜置敢谏之鼓,尧立诽谤之木”的记载;

《淮南子·氾论训》记载:“禹之时,以五音听治。”

晋朝人崔豹的《古今注》也有:“尧设诽谤之木”的记载。

1、尧立诽谤之木:据《淮南子·主术训》记载“舜置敢谏之鼓,尧立诽谤之木”。

诽谤木的形状是“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衡悉施焉。”其作用是“表王者纳谏”和“识衢路”,就是将诽谤木立于路口,一方面供人们陈述意见,搜集社情民意,察政得失,另一方面起路标作用。

2、进善之旌: 

上古专为进善言的人发表意见而设置的一种标志旗帜。

《史记·孝文本纪》汉文诏曰:“古之制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也。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
 
裴駰 集解:“ 应劭曰:'旌,幡也。 尧设之五达之道,令民进善也。’ 如淳曰:'欲有进善者,立於旌下言之。’”

柳道伦 《进善旌赋》:“ 帝尧有君人之大德,恢理国之令图,将启纳善之怀於四方之士,乃立进善之旌於五达之衢。”

司空图 《丁巳元日》诗:“累降搜贤诏,兼持进善旌。”

3、舜置敢谏之鼓

  相传尧舜之时,就有“敢谏之鼓”了。凡欲直言谏诤或申诉冤枉者均可挝鼓上言。

   周时悬鼓于路门之外,称“路鼓”,由太仆主管,御仆守护,百姓有击鼓声冤者,御仆须迅速报告太仆,太仆再报告周王,不得延误。这“路鼓”就是后来的“登闻鼓”。

   晋武帝时起,开始在朝堂外悬置登闻鼓,允许百姓击鼓鸣冤,直接向中央申诉。

北魏也在京城宫门外悬设登闻鼓,允许击鼓鸣冤直诉于朝廷。“阙左悬登闻鼓,人有穷冤则挝鼓,公车上表其奏。”

  隋朝“敕四方辞讼……有所未惬,听挝登闻鼓,有司录状奏之。”

  唐代规定:“有人挝登闻鼓,……主司即须为受,不即受者,加罪一等。”

宋代则专设登闻鼓院(鼓院)和登闻鼓检院(检院),两院均受理吏民申诉之状。民事如天,在贤明君主执政时期登闻鼓确实有上达民情、监督官僚的作用。宋代有很多敲登闻鼓上访成功的例子。北宋宋太宗在位间就曾有这样的记载“京民牟晖击登闻鼓,诉家奴失母豚一,诏令赐千钱偿其值。”登闻鼓一般是解决如丢猪这类“小事”的。北宋靖康元年春,金兵南下,直抵开封。宋钦宗为讨好金人,罢免了力主抗金的尚书右丞、东京留守李纲之职,并割三镇给金人。消息传开,京城军民义愤填膺,以太学诸生陈东等为首的数万都民上书要求复用李纲,并敲击登闻鼓,鼓声与人声喧天震地,最后迫使宋钦宗复了李纲的官职。

明太祖朱元璋也设立了登闻鼓,并设有专人管理,一有冤民申诉,皇帝亲自受理,官员如有从中阻拦,一律重判。到明宣德年间,一位官员曾上奏取消登闻鼓,宣德皇帝以其为祖上所设未肯,但登闻鼓后来多流于形式。

   清朝规定“必关军国大务,大贪大恶,奇冤异惨”(普通百姓只有仰望这些规则了),否则不得击鼓,违者重罪。登闻鼓在清代是名存实亡的。

  总体来说登闻鼓的设立加强了上级司法机关对下级司法机关的检查监督,使民间与最高权利有一定连接,为社会正义的伸张带来过希望。

4五明之扇。晋崔豹《古今注.舆服》:"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五明扇古称为“箑”(  shà),形状如“阖”(《说文》解释:'阖门扇也’),由他人持之,立张拥身,以示广开求贤之门。到了殷周则出现用野鸡尾羽制成的“雉尾扇”,这些长柄扇用于贵族仪仗,为出行遮尘纳凉,到了周代,从障扇仪仗便知尊卑:“天子八扇,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秦汉公卿大夫皆得用之,魏晋非乘舆不得用,后世用得不多。

5、五音听治   禹之时,以五音听治,悬钟、鼓、磬、铎,置鞀,以待四方之士。

大禹把钟、鼓、磬(qìng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悬挂 )、铎(duó大铃 )、鞀(鞀táo如鼓而小,持柄搖之,旁耳還自擊)分别挂于厅前,发出告示:

教我以道者击鼓,

谕我以义者击钟,

告我事者振铎,

述说困难者击磬,

有告状者摇鞀;

从而使天下贤士闻风而至。大禹有一天正在洗澡,报有贤人求见,他顾不上洗完澡,将头发挽在手上,光着脚就跑出来接待来访者。

6、以肺石达穷民    

据《周礼》记载:以肺石达穷民。凡远近惸 qióng )独老幼之欲有复于上,而其长弗者,立于肺石三日,仕听其词,以告于王而罪其长”。史书的这段记载是说,在西周时期,贵族和庶民,不分势力大小、年龄老幼,凡有冤屈申诉时,如果下级官史不受理,可以到周设置在朝外的红色人形石头边(肺石取于人声发于肺之意,以示可以声其冤),站立三天,仕来听取陈述,然后将情况报告周王,由周王对其长官加以处罚。

《梦溪笔谈》沈括:其制如佛寺所击响石而甚大,可长八九尺,形如垂肺。漳州中山公园就立有肺石。实际是一种在衙门口放置一块红色的石头。意思是肺腑之言,是“使之赤心不妄言”。老百姓有冤可以上去站上几天,说明你真的有冤情,不会瞒报,虚报,假报一些案情。

7、皇宫门前设置铜匦、匦函、匦匣,是古代朝廷收纳臣民进言,申诉书表的匣子。匦,函都做匣子解。

梁天监元年(502年),在公车府置匦函,令民投写有谏言的木片(谤本)于内,以便民情上达。

宋兴国九年(984年)7月,改为检,但民间仍称之为匦函。

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置匦匣,接受臣民的申诉。据《唐六典》及《旧唐书、职官志》记载: 这个铜匦合为一室,中间隔成四小间,每间上面各有孔,以便将表疏投入,只能入不能出。东边的青匦名叫延恩,进献赋颂文字和要求做官的人可将奏表投入;南边的丹匦名叫招谏,谈论朝政得失的人可将奏表投入;西边的白匦名叫伸冤,有冤屈的人可将奏表投入;北边的黑匦名叫通玄,讲天象灾异和军机秘计的人可将奏表投入。命令正谏、补缺、拾遗各一人掌管,要先找到认识自己的官员作保,然后才允许将表疏投入。由知匦使启封铜匦,将意见呈送皇帝。武则天在宫门外设置铜匦,希望起到“伸天下之冤滞,达万民之情状”的作用。

唐朝时期,徐敬业造反,侍御史鱼承晔的儿子鱼保家为徐敬业制造刀、车和弩,徐敬业败亡,他仅得以免死。太后武则天想遍知人间的事情,垂拱二年(686年),鱼保家便上书,请求铸铜匦以接受天下人的秘密上奏。 太后武则天认为很好,下令在洛阳的各个角落贴出布告,向全国州县发出通知,向普通民众介绍铜箱的用法用途,号召天下百姓都来向皇帝进言献策。通知一出,天下告状者成群结队涌入洛阳。随着告状之门大开,一大批官吏被处斩或罢免,另一大批小人因有功被提拔升迁。不久,与鱼保家有仇怨的人投表疏,告发他曾为徐敬业制造兵器,杀伤很多官军,武则天看到这封告密信后,立即下令逮捕了鱼保家,命令酷吏索元礼审问,鱼保家忍受不住酷刑折磨,很快就认罪服法,被判处当街腰斩。--《资治通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