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究者之声,辉县南太行历史文化的内涵

 昵称48503472 2021-06-19

河南省辉县市地处太行山的最南端,因之常被人以南太行代称。太行山在此由第二地貌台阶向第三地貌台阶过渡,形成较大的落差,在落差中造就了独特的地貌形状,也由此形成了万仙山风景区、八里沟风景区、天界山风景区、九莲山风景区、关山风景区、宝泉风景区、轿顶山风景区等多个风景名胜区。这些风景区的自然山水风光虽各有特色,但总体基本雷同。这几年各个风景区都在宣传其自身独特的山水资源,其实南太行除了自然风光外,最吸引人的还应该是其深厚的历史文化。

郭亮洞侧影    邓晓婷 摄

谈起南太行的历史文化,比较常见的都是根据一些地方文化进行一些嫁接和杜撰,不能让人深究和信服,有些文化的来源和考证尚不明朗。那么南太行都有哪些历史文化呢?我想应该是站在历史的角度去挖掘整理,站在文化的高度去评品鉴赏,或可更有文章去做。

南太行的“共”文化

辉县最早的称呼为“共”,一个“共”字才是辉县悠久历史的根。辉县从有历史起,就一直与“共”字有关,先后称作“共地”“共邑”“共国”“共县”“共城”,之所以称作“共”,其渊源可追溯至神话传说的水神“共工”。在距今5000年左右时期,共工氏族部落的活动范围在豫北和晋南一带,南太行地区就是其活动的核心地带。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和许顺湛先生都认为,这里曾是共工的旧地。

共工氏部族从西北逐渐向东迁徙,最终定居在南太行的山里。据考证,南太行悬崖上分布有众多的龛,就是共工氏族部落的栖息之所。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由山上转移至平地,由狩猎生活过渡至刀耕火种。

与“共工”历史有关的“龛”    任军安 摄

1992年至1995年,对辉县孟庄遗址的考古发掘证明了孟庄遗址中的三叠城就是共工氏部族所筑。这里也是共工由山上迁至平地的第一站,从此开启了治理洪水河患的征途,因此在南太行也留下很多故事和遗迹。人们一提起治水都会想起大禹,因为大禹治水的故事早已妇孺皆知,却都不知共工治水早于大禹治水。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治水的人就是共工,大禹是在总结共工治水的经验教训后,一举治水成功的。历史上共工氏以治水而闻名,为早期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曾有人将共工与伏羲、神农并列为“三皇”之一,称作中华人文始祖之一,被称作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治水英雄。

据传,“共工怒触不周之山”的神话传说故事,就发生在辉县南太行。关山现今还有天柱,就是其中的一个天柱,附近也有不周山的称谓。

共工氏部族活动区域内的山川河流也因其族名而名曰共。历史上辉县城北部的山均称共山,如有共山、共工之台、不周山、共山头等;发源于辉县的多条河流和泉源均称共水,历史上百泉的别称就为共水。

共工之台在辉县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台”是一座山,也就是现今的南太行;另一种说法认为共工之台是一座城池,也就是孟庄三叠城遗址;第三种说法认为共工之台就是共山头。

历史上的辉县还有与“共和行政”重大事件有着密切的关系,留下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城城址”。2017年10月29日,辉县市被先秦史学会命名为“共工故里”,成为辉县一张金字名片。同时,辉县还是龚姓、洪姓、苏姓等姓氏发源地,寻根文化潜力巨大。因此,共文化是南太行文化的总源头。

南太行的“黑山”文化

黑山(又称黑麓山、黑鹿山)在古代是一座名山,历史久远,且闻名遐迩。关于黑山的位置,从“三国时期司州地图”可知,黑山在共县(今辉县市)重门(今辉县市高庄乡大史村)北部。它位于太行山脉的南端,泛指辉县北部、林州以南的南北山脉,包括现在的万仙山、轿顶山,以及侯兆川周围的山。万仙山是20世纪90年代刚开发旅游时才命名的,天界山是近年由回龙改名的。然而至今,黑山在辉县南太行早已被人淡忘,好像与自己无关,离自己很远,这实际上是对当地历史文化的不了解造成的。

在东汉末年,黑山曾是黑山起义军的大本营,黑山军在这里留下众多遗迹。如今的刘秀寨、汉寨、铁打寨、罗姐寨等,都是那时的起义军营寨。这些营寨有的被现今的人们演绎成其他毫无由头的杜撰故事,不免令人遗憾。如罗姐寨原本应为“罗家寨”,实际上该地应是起义军首领之一罗市的营寨,而今被当地方言转化为罗姐寨,并演绎成了李世民与罗家大小姐凄美爱情有关的故事。汉寨应是起义军首领之一平汉的营寨,现代被演绎为周君困郭亮的传说故事。

另外,这里也是赵国大名鼎鼎的卿士蔺相如出仕赵国前生活过的地方,他死后就葬在南太行的侯兆川中,因为此地是朝歌的龙脉之一所在地,至今万仙山内还保留有蔺家寨遗址、蔺相如墓。

当然,现在的万仙山绝壁长廊是辉县20世纪60、70年代艰苦奋斗的宝贵遗产之一,成为万仙山景区的核心景点。

南太行景区内的瀑布名胜

南太行的“白鹿山”文化

白鹿山是古代名山,文献典籍多有记载,文人骚客常隐居于此,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上就有清晰记载,卢思道的《西征记》上记录有白鹿山的由来。根据明清地图集可知,白鹿山位于辉县西部的南太行,现代有人认为就是南北关山。

白陉是太行八陉中的第三陉,是古代晋东南至河南穿越南太行相互往来的咽喉通道,也是两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白陉的得名,就是因为此陉从白鹿山旁通过而取名。白陉古道至今保留有部分遗迹。

白鹿山上有白鹿寺、玄极寺(千佛洞)、法住寺、显阳寺、李虎栈道,这些寺院品位极高,年代也很久远,在国内占有一席之地。白鹿寺与石门庙内,均供有明朝内府《大藏经》一部。玄极寺不仅是白鹿山寺院群落之源头,也为整个南太行山寺院之祖庭。此寺建成以后,各类僧、道、儒(隐)高士们,摩肩接踵,慕名而来,形成了以白鹿山为中心的诸多寺院群落。历史上曾有释儒道三教许多高人,在此“避世避地避色避言”,如著名的佛家人物,有后赵石勒政权的精神领袖——佛图澄,少林寺第二任方丈稠禅师的多名弟子,临济二十六世天奇瑞禅师等,道家人物有千古谋圣张良、北齐天文学大师张子信、隋朝帝师卢太翼,著名隐士有唐代的马嘉运、杜鸿渐和崔元翰等。

另外,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曾结伴游历、居住这里,南燕尚书令将军慕容镇等人曾驻镇这里;后燕皇帝慕容垂、慕容熙和尚书令慕容农以及翟魏皇帝翟钊,唐代司马承祯、钱起、卢照邻、崔良佐、卢藏用,金代史学家元好问,元代道教教主丘处机、大学士王恽、许衡,明代王敕、纪云鹤、薛所蕴等人都曾在白鹿山留下足迹。

这里也是宋代“八字军”的大本营,是王彦、岳飞等抗击金兵的战场,至今留有遗迹和故事。

南太行的宗教文化

南太行山上遍布寺院建筑群落,据有关资料显示,保存至今具有比较重要文物价值的佛教建筑、遗址仍有50余处,其中不乏名寺名殿,如:白云寺、老爷顶、西莲寺建筑群、三湖寺院建筑群、白鹿山寺院建筑群、落伽寺、驼佛寺等等,宗教文化在豫北可谓首屈一指。

白云寺为太行诸梵宇之最佳者,清朝乾隆皇帝曾经游历于此,这里也是临济二十六世天奇瑞禅师的灵塔供奉之所,故事传说丰富多彩,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紫团巍(老爷顶)为天下第一铁顶,因与湖北武当山南顶相对峙,故有“南金顶,北铁顶,南顶在武当,北顶在太行”之说,被称为“北顶”,是太行山上的道家圣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侯兆川紫荆山(俗名北金顶)也是当地的道教圣地。

九莲山俗称“小西天”,是民间宗教特色的圣地,有民族色彩的宗教信仰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湖寺院建筑群是南太行山区三处重要的古刹遗存,至今寺院保存较为完好,文化历史悠久,其中中湖又有临济正宗祖宗祠堂,南湖寺目前是唯一不设功德箱、远离世俗的清雅之地。

南太行山区现存的寺观庙宇,唐、宋、元、明、清历代建筑俱存。这些宗教建筑的艺术风格、彩绘、镌刻、雕塑等,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有些是艺术珍宝,有着很高的文物价值。有的还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宗教文化与许多历史人物有着密切的联系,流传下来丰富的历史史实、历史故事、历史古迹、历史传说,为研究历史、文化、哲学、艺术、医学等提供了佐证和借鉴。这些丰富的宗教文物遗存,为我们研究、传承宗教文化的精华,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有些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同时又是人文名胜景点,能够满足不同游客观光的需求,重大宗教节庆,更是吸引信众和游人的胜地。

总之,南太行的山水自然风光与太行山上下相邻景区的景观同属一个类型,在激烈的竞争中很难实现大的超越,唯一能有突破的就看谁能在历史文化方面更胜一筹。现在的景区开发在太行山上已是遍地开花,若能将真实历史文化很好的结合,可能会使路子走的更远、更持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