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尚 ‖ 寻根巫山

 巫山人文地理 2021-06-19

张潜 /文

连绵起伏的巫山,是中国地理二三级台阶的分界线。

这条北纬三十度附近的走向山脉,虽然并不高大崔巍,却因呈南北走向,又同滚滚长江相互缱绻和碰撞,抵挡了长江中下游的寒风苦雨,屏蔽了遥远中原的金戈铁马,催生了壮丽奇绝的风景,孕育了古老厚重的文化。“它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是诗,是画。流淌在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的血脉里,浸染了世世代代中国人。”


巫山的根是独树一帜的文化,最值得推崇的,有揭秘人类起源的龙骨坡文化、新石器长江流域的代表大溪文化、告别蒙昧探寻奥秘的活化石巫文化,以及崇拜生殖崇尚女性的神女文化。

这里是人猿揖别的起点,
这里是逐水而居的乐园,
这里有探索世界的神秘,
这里有抚慰心灵的诗篇。

 
巫山地区自古就有人类居住繁衍,生存脉络清晰,文化链条完整。龙骨坡遗址地处巫山县庙宇镇新城村2社。1985年,在该处发现“巫山人”化石以后,将化石及石器出土地点称为“龙骨坡遗址”,以石器为代表的各种人类加工制品定为“龙骨坡文化”。根据最新资料,龙骨坡遗址地质年代距今约220万年,是迄今中国乃至东亚最早的人类化石点。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骨坡文化,为人类“多点起源”提供了新的有力证据。随着考古发掘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将揭开人类发源的神秘面纱。

 “巫山人”左侧下牙床

长江文明孕育初期就展现出绚丽的底色。大溪文化是以巫山县大溪乡大溪遗址命名的距今约6800~53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2003年被评为“中国20世纪百大考古发现之一”。大溪文化广泛分布于两湖地区,大溪遗址是大溪文化分布最西的区域,其丧葬习俗奇特多姿,原始工业高度发达,艺术品丰富多彩,农业和畜牧业已经萌芽。大溪遗址是当时峡江地区人民生产生活的杰出代表,与周边地区的文化相互融合和借鉴。

大溪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了长江流域追逐文明曙光的进程。

 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现场

巫文化是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原始文化,是人类早期认识自然、生命和社会的纯真反应。在人们熟知的占卜、治病、祈祷、驱邪之外,涉及天文、地理、生物、医药、冶炼、礼仪、音乐、歌舞等多个领域。巴楚交界的巫山,自古以来就是巫文化盛行之地。巫山得名,就与上古大巫巫咸有关。先秦巴蜀地区巫师所写的《山海经》,是最古老的文化百科全书,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神农尝百草等神话故事,都来自于此。“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百谷所聚。”这个令人神往的乌托邦世界,就是当下大宁河与长江的交汇处。

对巫文化的认识,需保持严谨、科学、客观的态度。原始、朦胧、粗犷、神秘的巫文化,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存哲学和审美情趣。

 
神女文化植根于古老的生殖崇拜和母亲崇拜,同“盐水女神”“西王母”等形象相交融,是“万物有灵”思想的结晶。巫山神女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之一。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的《山鬼》,是巫山神女的滥觞。随着宋玉《高唐赋》和《神女赋》问世,巫山神女的美神和爱神地位正式垫定。佛教和道教将之同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联系起来。民间信仰中,神女掌管婚姻,还是有求必应的护佑女神。

神女文化孳生了神女文学现象。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留下的名诗佳作灿若星海。一代伟人毛泽东有“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的瑰丽诗句。巫山神女的化身——神女峰,是天下最多情的石头。

神女峰秋色
 
巫山,山水灵异,相得益彰。
巫山,历史厚重,文脉流长。


2021年5月31日


主编/ 刘庆芳

微信号/ 461269457
投稿邮箱/ cqwslqf@126.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