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启书原创) 那些在灾难面前流露的情感——沉痛悼念汶川地震十周年

 启书有益 2021-06-19

情感的盛宴

——《唐山大地震》观影有感

其实,很久没有去过电影院了。

昨天终于陪妻子去电影院感受了一场视觉盛宴——不,应该是情感盛宴,从电影院里走出来,我觉得《唐山大地震》让我再一次领略了人世间值得震撼的伤痛和爱。

初看《唐山大地震》这个片名和宣传片,让我以为它是讲述大地震本身的一个记录片,而事实并非如此,他的英文名After-shock其实比汉语名字更加贴切。

它讲的更多的是震后,因那场灾难而改变的一个家庭,讲那场灾难留在家庭成员心里的痕迹。他们,尤其是女主人公元妮和她的女儿登,她们心里的伤是真的伤,就像影片中的一句台词:那些倒塌的房子重建了,可老太太心里的房子一直没建起来。

23秒,32年。是写在《唐山大地震》宣传画上的句子,言简意赅的成为贯穿整部影片的两个点。23秒毁灭了那个城市,让24万人失去了生命,可有谁可以阻挡灾难的发生?没有,绝对没有。那么,有没有谁能够消除灾难留在人心上的痕迹?如果有,只能是时间——就像《唐山大地震》中的女儿登用了整整32年。元妮与大强是一对恩爱夫妻,他们有一对龙凤胎的儿女,如果没有那场灾难,他们一家四口一定会是这世上很幸福的一家人。然而,在地震发生的那个夜里,丈夫大强和妻子元妮在寻找被困的儿女时,一个房屋即将坍塌之即,大强推了妻子一把,把自己活埋在废墟之下。当元妮找到双胞胎儿女时,却发现他们被压在同一块玉石板下,救一个必须死一个,元妮哀求着救援人员“都救吧!求求你,都救吧!”可是命运就是那么残酷,它让一个女人在失去丈夫的时候必须选择失去一个孩子……悲痛中,元妮选择了救儿子!她的那句虚弱的“救弟弟”却真切的钻进了她幼小女儿的耳朵里,印在了女儿的心里。当元妮抱着昏迷的儿子赶往机场救护,女儿却意外的醒来,并被救灾的军人收养,而她却全然不知。

电影从1976开始讲至2008,曾经的废墟经过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变成了一座凤凰城,可是灾难留在公元妮心里的痕迹却没有淡。她独自一人抚养失去一支胳膊的儿子,她在儿子外出打工后一人守着灾后重建的小屋,她二十年如一日的对已故的丈夫和女儿念叨新家的地址,她拒绝那个想要陪她到老的男人,都是在回报亡夫当年救她的恩情,都是在忏悔当时不能救女儿的愧疚。

灾难会让人刻骨铭记的,但对一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人,就有可能变成一辈子的噩梦。方登就是这样。当已经长大成人的方登在睡梦中哭喊着醒来,当她毅然决然选择未婚生育,当她执拗并坚决的不回唐山寻找亲人,都意味着她不是在遗忘那场灾难,而是在一次次地深化灾难留在她心里的痕迹——她恨母亲在选择弟弟活还是她活的瞬间,选择了弟弟,而不是她。这是比灾难更让她不愿意想起的事情!

汶川地震让姐弟相遇,当方登在弟弟的带领下走进母亲独居的小院,当她从清清水盆里拿出洗得干干净净红彤彤的西红柿放进嘴里,她的眼泪涓涓而下,她明白了母亲对她的爱绝比比弟弟少,母亲也从没将她遗忘,母亲甚至记得32年前地震发生前应允她的“明天给你买西红柿,想吃多少,买多少”的许诺。

母女32年后的相逢,是悲喜交加。苍老的母亲一个跪歉,使观众泪如雨下。三十二年来,母亲为了一个选择,付出了她年轻时拥有的一切幸福;三十二年来,女儿为了一句话,远离母亲和家饮恨年华。女儿终于明白自己是多么的自私,折磨了自己的母亲整整32年,听着观众轻轻的唏嘘之声,我终于能理解女主角母亲经常说的那句话的深刻含意:“没了,只有经历后才知道什么是没了。”生和死只不过是一步之遥,只有经历了死里逃生的洗礼,才会明白生命是多么宝贵。而我们是无法明了的,至少是现在。

我想,这也许是小刚拍的最好的一部电影,因为,就像写文章一样,只有用真感情去倾注而形成的作品,才算是难得的精华。一部影片,能达到演员和观众的心共鸣的程度,才算是成功的佳作。

2010年7月31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