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启书有益)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装懵

 启书有益 2021-06-19

这世上,聪明人太多,以至于傻子好像不太够用。

据说,长寿最重要的秘诀之一,是保持良好心态。要保持良好心态,必须做到“不计较”。要做到不计较,就要学会“装懵”。

我国历史上,靠装懵躲避灾难、延续性命,进而成就大事业者,其实不在少数。

当年,曹爽本来和司马懿同是托孤大臣,混着混着,曹爽一手遮天。手下劝他干脆坏事做到底。鉴于司马懿属于三朝元老,曹爽不愿意整出大动静,想尽量不动刀。

几次派人试探司马懿,发现这老头又老又病,而且还老年痴呆、流口水。曹爽信了。结果,在曹爽外出打猎时,司马懿发动政变,掌控京城,然后血洗曹魏宗室,改朝换代。

当年,孙膑和庞涓是同学。庞涓先下山,得到魏惠王重用。后来,孙膑下山,两人成为同事。庞涓担心这位同学影响自己地位,就污蔑孙膑和齐国勾结。魏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孙膑被削掉膝盖骨、关进监狱。

庞涓想斩草除根,孙膑开始装疯。庞涓让人把孙膑拖到猪圈。看见孙膑吃猪食、吃粪便,庞涓信了。后来齐国救出孙膑,在其辅佐下大破魏军,马陵之战中杀了庞涓。

当年,李忱是唐宪宗第十三子。三十六年沉默寡言、不露笑脸,外人都觉得这人傻。唐武宗李炎病危,宦官觉得李忱好掌控,将其立为皇太叔。但李忱即位后,秒变强人,不但没有成为傀儡,反而勤于政事,改革朝政弊端,成为一代明君。是为唐宣宗,后世将其与唐太宗、汉文帝相提并论。

当年,越王勾践吃大便表忠心;优秀顶级名将慕容翰在大便坑中睡觉;唐高祖李渊满口胡言不洗澡睡大街;明成祖朱棣吃大粪,假装追女人失败疯了;北齐创业者高欢的二儿子高洋只会给老婆做小玩意。

但是,这些人最终都干掉了对手,且成就了大业。

这一类人里面,唯有刘禅,堪称典范。

当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当真是“乐不思蜀”?那么,凭什么可以在极其动乱的时代,平安度过一生?

公元207年,刘禅出生在战火纷飞的三国蜀地。但是,作为蜀国创业者刘备的儿子,刘禅的童年其实并不快乐。刘备忙着东征北伐、安抚人心,极少关心刘禅和他两位母亲的生活。

刘禅从出生起就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跟着母亲东躲西藏,一不小心,又被敌军俘虏。因为刘备对家人的不够重视,造成刘禅的几个嫡出哥哥全部在战乱中丧生,没有几个回合,刘禅就成了刘备嫡长子。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14岁的刘禅被立为太子。面对蜀国未来的君王,刘备终于意识到了好像关心不够,竟然错过了九年义务教育。

于是,马上恶补。给他报了补习班、安排私教,教授治国本领。《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这些经典著作,都由诸葛亮亲自抄写,一字一句教刘禅学习。

不但学文化,还学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嘛。在宋太宗赵炅时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上能够找到佐证资料:“射山,在成都县北十五里,刘主禅学射于此。”

名师出高徒。有了全国最优秀的名师引路,就算是刘禅资质再平庸,也不至于成为昏聩无能之辈。

公元223年,刘备在永安宫去世。十七岁的刘禅登基,成了蜀国新一任皇帝。

十七年孤独无依,一朝登临帝位。有权就是好啊,掌握了天下物资甚至是人和生命的分配权、主宰权。如果是普通人,要么就扫除旧臣,重新洗牌,开创属于自己的王朝;要么就纸醉金迷,报复社会,补偿童年所有的亏欠。

而刘禅并非如此,尽管父亲已经去世,但朝堂的上班人员,依旧不动不变。他始终牢记老爹临终前的嘱托“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他深知,诸葛亮能力强、影响大、人脉广。尤其是他作为父亲当年的老战友,人品是值得信任的。于是,刘禅拜诸葛亮为仲父(相当于民间的“二爸”“干爹”),大事小事都让诸葛亮经手。

他也深知,在目前这种状态下,只有诸葛亮,才能让人民安居乐业。用最优秀的人做最优秀的事,用包容万物之心对待臣子,以悲天悯人之心爱护众生,这是格局,也是气度。

刘禅对诸葛亮,是由衷的尊敬。至于历史上不少人拿刘禅不给诸葛亮立庙来说事,其实是不懂历史。

秦汉礼制,只有天子有资格立庙,没有臣子单独立庙之礼。不管是开国的萧何、张良;开疆的卫青、霍去病;中兴的邓禹、吴汉,均无此例。刘禅为孝顺诸葛亮,设计了一个变通办法,立庙于距离诸葛亮墓地不远的沔阳,尽顺民心,存德念功,又崇正礼。其实这一做法还是违背礼制,刘禅能够为诸葛亮开先例,其实很是难得。

诸葛亮病逝时,其子诸葛瞻只有8岁。其后被刘禅视若子侄,嫁以爱女,并无过人功绩才干还是一路提拔重用,34岁就成了卫将军录尚书事,执掌朝政大权。这足以说明刘禅对诸葛亮的感情。

如果说,在诸葛亮当丞相时,刘禅表现无能,可能还有一定的现实依据。但在诸葛亮死后,刘禅依旧独撑蜀国三十年,这绝不能简单地以“运气型人才”进行解释。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在五丈原。刘禅27岁。外有敌国虎视眈眈,曹魏灭蜀之心路人皆知,孙吴联盟貌合神离;内有朝臣明争暗斗,魏延杨仪相互看不对眼,托孤五臣七零八落。

在这样的状态下,刘禅硬撑了三十年。

当年,刘备率领五虎将南征北战,开疆拓土,打下了大大江山。但刘禅即位后,反倒是偏居一隅,坐吃山空,被人认为不思进取,贪生怕死。

真是如此?

刘备连年征战,已将蜀国财力消耗殆尽,老百姓疲惫不堪,没有多余精力再去征战。而刘禅则注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停止北伐,休养生息,恢复经济。

这三十年里,外面的世界战争不断,而蜀汉人民始终安居乐业。

公元263年,曹魏大军分五路伐蜀,许多忠臣宁死不降。坚持到了最后一刻,他们用血肉之躯保护的最高领导人刘禅,却投降了。

作为一个国家的主要负责人,居然投降。这成为了刘禅一生无法抹去的污点。

但可能很少有人记得,刘禅在降魏时所拟的最后一道文件。那是一道降书,很短,去除标点符号,仅有208字,可谓言简意赅。

尤其是里面的这句“辄敕群帅投戈释甲,官府努藏一无所毁百姓布野,馀粮栖亩,以俟后来之惠,全元元之命。伏惟大魏布德施化。

意思是说,我投降没问题,军队、武器、钱财都给你,但是我的老百姓受了太多苦,居无定所,食不饱腹,要杀我、剐我,悉听尊便,但求你不要乱来,莫伤害我蜀汉百姓性命。

我们都看见了刘禅的懦弱,却没有看见他有一国的老百姓需要保全。我们都看见了刘禅的胆小,却没有看见他把黎民苍生始终记在心间。

最大的勇敢,不是不顾一切的往前冲,而是明明知道有危险,还是不顾一切的往前冲。真正的英雄,不是不顾一切地赶走敌人,而是不顾一切地保护亲人。

从这个角度讲,刘禅咋可能是懦夫。

最让刘禅遭后人误解的,是“乐不思蜀”。

曹魏灭蜀后,刘禅被带到洛阳,封为安乐县公。

据说,某天司马昭开趴,安排乐队鸣奏蜀地乐曲,以歌舞助兴。听到故国音乐,蜀国旧臣无不悲痛,个个掩面流泪,唯有刘禅怡然自得。

司马昭问他:“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摇头:“此间乐,不思蜀也。”

跟着他的大臣们都觉得没颜面扫地,不管咋说,也曾是一国之君,竟然搞得如此没有骨气。

于是旧臣郤正假装上厕所,给刘禅传授了一套即兴表演技巧,以应对司马昭的问题。

首先注视着宫殿侧上方45°三秒,再闭上眼睛五秒,最后缓缓张开双眼,表情语气痛楚却不失坚定地对司马昭说:“先父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

郤正认为,这样的答案见人、见事、见思想,必须是满分,搞不好司马昭一下子冒出了同情心,就放他们君臣一起回到蜀国了。

果然,宴会下半场,司马昭又问刘禅同样问题。刘禅记性不错,热炒热卖,现场展示。

司马昭听了说:“十分耳熟,感觉是郤正说的?”刘禅马上回答:“对对对,就是他说的。”司马昭被逗得哈哈大笑,感觉刘禅这家伙懵得有盐有味的,根本不值得怀疑。

这是正史《三国志》上的记载。一句“乐不思蜀”彻底抹杀了刘禅的所有功绩。

但是,诸葛亮曾经评价他“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张温也说“今陛下以聪明之姿,等契往古,总百揆于良佐,参列精这炳耀,遐迩望风,莫不欣赖。”

《三国志》作者陈寿,在刘禅的传记里写下“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肯定刘禅在执政大多数时,都是信任贤相的明智君主。

这么受到赞誉的人,咋可能闹出笑话来?

他无非是深知,历史发展不容更改,朝代更替大势所趋,蜀国已亡,天下大势,九九归一。既然无法改变现状,不如改变自己。正是由于这一理念,刘禅得以安乐地度过余生。

公元271年,刘禅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仔细算来,刘禅的这一生,经历了四分之一的颠沛流离,二分之一的万人之上,四分之一的寄人篱下。

但是,蜀国的百姓,却对他思念千年。刘禅让他们免受刀兵,让他们不遭战乱,让他们衣食无忧,让他们延续了四十年的太平生活。

此后,西蜀粮草丰沛,甚至成为众多政权兵戈交锋必争之地。

如果真是一位愚笨的君主,南北朝时期,百姓怎么可能自发为他建庙,让其承受祭奠,享受香火?

北宋庆历年间,一个叫蒋堂的益州知州大兴土木,所需建材不足,下令拆毁刘禅祠,造成蜀人群体上访,终至撤职。

宋末元初,诗人汪元量游成都,去往刘禅庙参观,留下《后主庙》一诗:“汉贼不两立,英雄恨不平。孔明劳已死,仲达走还生。双剑鹰鹯急,三秦虎豹横。东南无霸气,恢复恐难行。”

如果真是庸才,那么,晋朝不会廷谥刘禅为思公。永兴元年(304年),刘渊起事,也不会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

善于用人,让刘禅大巧若拙;胸怀天下,让刘禅大勇若怯;安分知足,让刘禅大智若愚。

装懵,以至于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大智若愚,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