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条山惨败:陕军是抵抗不力,还是背锅侠?|孙蔚如|中条山

 建怀v394hwyhnb 2021-06-19

现在谈起抗日战争时期,咱们的地方军阀武装,能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有战斗力彪悍的桂军,有悲壮的川军,还有不战而退的东北军。身处三秦之地的陕军,却总是被我们遗忘。

谈到这支军队,大多数观众只会记得早期的杨虎城,还有更早期的冯玉祥。抗日战争时期,这支军队好像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真的是这样吗?

唯一被提及的中条山战役,陕军到底是抵抗不力还是背锅侠?

今天的这条内容,我要告诉你们,没有陕军的拼死奋战,我们在抗战中的损失将会更加惨重。在此,我先向陕西的兄弟姐妹们致敬!

八年抗战,大半国土沦陷,但是日军始终未敢踏入陕西半步,有人说是黄河阻挡了敌寇,其实是三秦儿女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防线,守住了家乡。

1938年3月,日军兵临黄河风陵渡,其后占领了这个地方,当年的7月份,一支由三万多名陕西“愣娃”组成的队伍临危受命,连夜渡过黄河,开进了黄河北岸的中条山。

中条山位于山西南部、黄河北岸,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如果日军拿下了中条山,就等于打开了陕西的大门,进而挺进汉中,云贵川三省就会十分危险了。

之前有一期内容,我给大家讲到了川军出川抗战,出兵最多,贡献的物资最多,伤亡最大,因为不是沦陷区,却比沦陷区付出更大的代价,因而得到了世人的尊敬。

客观的说,如果抗战早期不是愣娃拼死抵抗,袍哥的家可能也会沦陷。所以在抗战中,因为川军装备差、训练差、个子又矮,出川抗战后,几乎走到哪都会被看不起。唯独陕军,愣娃对袍哥是相当的好,而且私下很多次援助其物资。所以,当时我们建立川陕根据地,那不是很随意的,川陕两地的人民在很多地方上特别的像。

我过去在北京开过三家公司,川陕两地的同事都有一些共同的优点,比如吃苦耐劳,在工作上不偷懒,特别肯下笨功夫。虽然有的时候不太通人情世故,简单点说,就是不太会来事,但是一旦工作上有紧急的任务,你给他们,绝对的靠谱,话不多,不抱怨。有一个地方的同事,就会耍嘴皮子,就会说漂亮话,还好占小便宜。哪的就不说了,开地图炮不太好。

刚刚我们说了,三万名陕军东征渡黄河,守卫中条山。这支部队的领导者叫孙蔚如,西安市灞桥镇豁口村人。身高一米九以上,是一名典型的关中大汉,在杨虎城手下从下级军官做起,后成了集团军司令。

孙蔚如率部渡过黄河后,一举收复永济等十几座县城,并夺回了风陵渡,但西路日军兵锋直指风陵渡,以威胁陕西,三万陕西兵固守中条山,5次粉碎日军的疯狂“扫荡”,巩固了这道防线。

数月以来,日寇占领陕西的计划,始终没能得逞。1939年6月6日,一场恶战又再次打响了,史称“六六战役”。

1939年6月,日军第20师团和第35师团一部,共三万余人,在30多架战机掩护下,向中条山西端的黄河渡口茅津渡发起进攻,目的是歼灭在此布防的第38军、第96军。

日军在1939年6月8日攻陷平陆,10日占领茅津渡,隔绝了38军和96军的联系。经过13天激战,最终,布防的两万多名陕军以牺牲8000人的代价守住了阵地。

尔后,日军3万人分9路,将第四集团军两万余人分割包围于平陆、芮城中条山山岳和黄河沿岸一带。

经过13天的激战,陕军虽然守住了阵地,却也是死伤惨重,其中被逼上绝路的陕军官兵选择渡河求生,或直接跳河、跳崖殉国,上演了抗战史上,极其悲壮的一幕。

当时没跟上部队的还有96军军部机关的几十个女兵,她们走投无路,为了免受日寇凌辱,手拉手从沙口滩走进了黄河,被湍急的河水吞没。

在《西北军的历史》中有记载:“在六月六号,敌人开始以九路向西北军的防地中条山进攻……千余官兵死伤了,数百人跳黄河淹死…”

此役中,在黄河沙口滩一带被日军枪杀的中国士兵和百姓达四五千人,河里满是浮尸,成为抗战时期黄河的第一次“黄河大漂尸”。

陕西军在进入中条山之后,中条山虽然形势严峻,可数次战役,日寇都没有占到便宜,1940年4月,侵华日军向第四集团军发动了新一轮大扫荡。此役,后称为“望原会战”。

结果,日军大溃败,半数以上的日军都被击毙。自此之后,以陕军为主的第四集团军被称为“中条山铁柱子”!

第四集团军驻防在此,日军始终没能踏足陕西半步。1940年下半年,日本政府调整了中国作战指导方针,要求在1941年秋季以前,“进行最后的积极作战,力图解决中国事变。”

为了彻底解决中条山守军,日军集结飞机、大炮,兵力从3万人,增加到了10万人。

而在此时,1940年10月,被誉为“中条山铁柱子”的第四集团军,却接到了调离的命令。

中条山最精锐的部队,最能打的陕西兵被调出了中条山防线,可以说整个中条山防线的脊梁骨被打断了。

1941年5月7日,中条山战役爆发。日军投入10万人,中国军队投入20万人。结果,却是我们阵亡44000名将士,日军只死了634人,被蒋介石称为“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因为日军在此大胜,所以封锁中条山的三个师团得以抽出身来,来对付我们的根据地,进而使咱们的敌后武装力量,进入了抗战以来最艰难的时期。

所以啊,中条山战役的失利,跟愣娃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今天我用了这么长的时间给大家讲,我觉得挺清楚的了,谁要是再把这口锅甩给愣娃,我这个北京爷们儿是绝对看不过去的,有一个就得教育一个。

至于当时的陕西兵,也就是孙蔚如的第四集团军为什么要调离中条山,去转战中原战场。

我先给大家五条线索,你们就会明白了。

第一,孙蔚如是杨虎城最得力的干将,孙蔚如没有强大的家世背景,是靠军功一步步从下级军官打上来的。

第二,西安事变时,孙蔚如任戒严司令。

第三,西安事变后,杨虎城第十七路军改组,孙蔚如任总司令,副总司令就是力主抗日的川军著名将领李家钰。

第四,孙蔚如的第四集团军与八路军关系甚好,曾多次相互配合打伏击。

第五,望原会战发生在1940年4月,孙蔚如大胜日军,1940年8月,八路军百团大战。

结合这五条线索,大家不难看出,孙蔚如被调离中条山,究其原因,是因为以陕军为主的第四集团军战斗力颇为强悍。通过调离的方式,以达到当时的国民政府,去清洗第四集团军内部异己势力的目的。同时,让他们离延安远一些。

整个抗战期间,陕西省总人口940万,八年抗战,陕西征兵额为115.6217万人,连同志愿兵等兵员在内,全省共训练壮丁约160万以上,平均不到9人就有1人应征。

不仅仅是孙蔚如的第四集团军,包括像赵寿山的38军、孔从洲的新编第35师,都是“陕军”,都是好样的。

所以,今天仅以这条内容,致敬抗战中的陕军英烈。我也希望能通过这个方式,让大家不要再遗忘,抗战中这支容易被大家忽视的陕军。更不要把中条山失利的这口锅,再甩给陕军了。

你们这样,对陕西的兄弟姐妹们,真的不公平。陕军为了整个西部地区,守卫中条山,守卫这个西部大门,他们真的没有退过半步!

他们宁愿跳进黄河,也不愿做敌人的俘虏。

这等壮烈,我想大家的有色眼镜,应该能洗清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