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禹治水和夏朝建立

 梦想童年594 2021-06-19

  鲧治水失败

  鲧治水失败是大禹治水的前奏。鲧是黄帝的后裔,据《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其祖先由西北戎人地区迁到伊水和洛水流域(今河南西部)定居。尧时鲧为夏部落酋长,尧封他于崇(今河南嵩山附近),为崇伯,赐姓姒。“当帝尧之时,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嶽皆曰鲧可。”于是尧听四嶽之言,用鲧治水。鲧认为共工治水失败是因为堵得太低,未能阻住流水,因而他继续采用筑堤围堵的方法使洪水归流,但是鲧的方法不但没有把洪水堵住,反而使洪水更加泛滥。这时,尧让位给舜,舜是华夏部落的领袖,舜见鲧治水9年未成功,反而使人民不能安居而继续遭受损失,于是把鲧流放到羽山(今江苏赣榆县),最后又将他诛杀。后来舜举鲧之子禹,使其继续其父未竟之业。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和夏朝建立

  大禹治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治水成功的典范。禹是鲧的儿子,尧时被封为夏伯,18岁时娶涂山氏女娇为妻,自此,与涂山氏部落结为婚姻联盟。20岁时,禹负责治水,他深知要完成这一事业,非一人之力所能办到,因而他向舜提出请求,邀请契(商族始族)、后稷(周族始族)协助他治理洪水,后又邀请伯益(秦国先族)共同治水。禹请舜命诸侯动员大批百姓劳动,并划分各自施工的地域。禹治水与其父鲧治水方法不同,因势利导排除四处横流的洪水,治水和治理农田相结合,在可以耕种的地方,开出田间沟洫,用小水沟既能排除积水导入江河,同时能通水灌溉。“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相传禹一心为公,治水13年,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由于禹治水成功,发展了生产,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博得众多部落酋长的拥戴,所以禹能比较顺利地取得最高统治地位,被拥戴为“夏后氏”,成为诸夏之族最高的君长,最终确立王权。

  禹伐三苗

  禹伐三苗是夏王朝诞生前禹加强统治的征伐行动。三苗是活动在今长江中游以南的势力最强大的一个部落联盟,在尧、舜、禹做部落联盟领袖期间,曾与三苗部落进行了长达100多年的争夺战。三苗先族是帝鸿氏,他的一个不成才的儿子叫浑敦(四凶族之一),是苗族最有势力的一个酋长,在尧时被流放到嵩山,后南迁,主要活动范围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在江淮、荆州一带。禹在确立王权过程中征伐三苗,禹以奉行天命自居,率领众多邦国君长和5000人的主力南下,沿途又联合当地一些氏族、部落的兵力,直抵三苗根据地——江汉流域。战斗一开始三苗酋长被射死,经过激战,三苗被打败,部众纷纷四散逃跑,有的向丹、汉以南或其他崇山峻岭逃去,有的就地与诸夏之族融合,有的被掳掠为奴隶。现在南方一带的苗族,其祖先就是三苗。征伐三苗胜利后,四方归顺,禹开始称王。

  涂山之会

  “涂山之会”是禹为了巩固王权在淮水中游的涂山举行的诸侯会盟。禹在确立王权后,就在崇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阳建立了阳城(今河南登封县郜城镇)作为都城,后又迁往阳翟(今河南禹县)。禹为了巩固王权,安抚华夏各部落,以天子名义巡视东南,禹沿颍水南下,当禹到淮水中游的涂山(今安徽蚌埠西郊怀远县境内),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或部落的首领。公元前2070年,各方众多首领来相会,向禹朝贡,行臣服之礼,这些首领们成为王朝统治下的世袭贵族,分别成为各个邦国的君长,这即为“涂山之会”。“涂山之会”是禹向四方宣告夏王朝建立的一个信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诞生了。为了纪念这次盛会,禹将各方首领献来的青铜铸了9个青铜鼎,鼎是夏王朝镇国之宝,象征着统一天下九州万国。所以,“涂山之会”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