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聂学运作品丨赶庙会

 界首柴大官人 2021-06-19

赶 庙 会

文、聂学运

从我记事起,大黄就逢庙会。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六是正会,不过从二十开始已经陆续有人赶会了。大黄庙,传说中是伏羲的衣冠冢,是为了纪念先祖伏羲而建的。二十六这天是伏羲的下葬日。相传伏羲原在河南省淮阳县,后来他出游来到界首北边的大黄集,见这里人心动荡,冥顽不化,便欲留下来传经布道,教化民众,后来伏羲病故于大黄,淮阳的族人闻讯后赶来接回伏羲遗体回淮阳安葬。起程这天,雇佣的民夫怎么都抬不动伏羲的棺材,后来神人托梦于伏羲后人说:“伏羲愿留一衣冠冢于此地”。后人便遵照伏羲遗愿,将其衣冠葬于此处,遗体运回淮阳太昊陵下葬,故才有今天的大黄庙。当然这只是传说,真相到底如何,却无从考察。

小时候赶大黄庙会主要是好玩,那时候家庭条件都不好,赶会都不怎么拿钱,有时和大人一起去,有时和小伙伴们一块,像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当年赶会能带一角钱就算不错,有的玩伴只带几分钱,有的还是平时在电影场拾的。条件不怎么好的家庭,很少会给小孩拿赶会钱,即便给也仅是三二分钱,不过当年即便是毛儿八七的小钱,到了我们手里也确实能买到一些东西,那时候庙会上的东西很便宜,一杯汽水一分钱,很解渴,印象中有红、黄两种颜色,可能是赤黄或赤红两种可食用的颜料,不过当年这种汽水我们都爱喝,管它卫生不卫生,只要能解渴就行。其次我们这些小孩要买的就是鱼钩,当年卖鱼钩的摊点就在大黄东西街中间的一个桥上,桥下是清澈透绿的河水,卖鱼钩的是一个叫陈三元的中年人,他的鱼钩都是他自己手工做的,有麦芒钩、鲫鱼钩、火头(黑鱼)钩几种,很管用,就像包公的三口铜铡那样,龙头铡管皇上、凤头铡管娘娘、虎头铡管文武百官。
陈三元的鱼钩就是这样,麦芒钩专钓小鱼,鲫鱼钩专钓鲫鱼,火头钩专门对付大鱼。我们买了鱼钩后可以当场试验,就在桥下边这个河里钓鱼,河里的鱼都是野生的,钓鱼的人很多,也无人管。当年这个卖鱼钩的陈三元很有经营头脑,他不仅卖鱼钩给我们,而且当我们用他的鱼钩钓到鱼后,还可以用鱼跟他换鱼钩,他的鱼钩不贵,麦芒钩一分钱一把,鲫鱼钩2分,火头钩5分一把。我们这些小孩由于带的钱不多,基本上都买麦芒钩,也有花两分钱买把鲫鱼钩的,5分钱一把的火头钩我们基本上都不买,也不光是因为没钱,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力气小,即便买了这种钓大鱼的钩也很少拉得上来,大鱼力气大,尤其在水里,即便钓住了也不是我们这些小孩子能制服得了的,弄不好还会把鱼钩拉沉到水里去。
当年赶大黄庙会,我们都会去陈三元的鱼钩摊上买把鱼钩,然后到桥下边的河里钓鱼,钓到鱼后再把鱼拿给他换鱼钩,小鱼要好几条才能换一把鱼钩,鲫鱼一条就能换一把麦芒钩,我们不会讲价,他说咋换就咋换,反正不花什么本钱。有时我们手拉手去街里边乱转,这个摊子上问问,那个摊子上看看,摊主看我们都是小孩子也不怎么搭理我们,有时转累了就花1分钱到卖水的摊上喝瓶汽水,有时几个人喝一瓶,大家你喝两口、他喝两口,赶会时就那样嬉戏,相互追逐着玩。我们这些小孩有时还会学着大人的样子,装模作样地去戏场听一会戏,那时候庙会上唱小戏的很多,唱一段收一次钱,玩把戏的、耍魔术的、玩猴的都一样,一套把戏下来,便会有一个人端着盘子转着圈向围观的群众讨赏钱,观众有掏1分的,有掏2分的,有的大人还有给51毛的,给多给少,这些卖艺的都不会说什么,当然碰到掏大钱的顾客,端盘子讨赏钱的伙计会鞠躬说声谢谢,我们这些小孩就只有看的份,兜里却没钱,对此摊主也心知肚明,不会为难我们,更不会赶我们走,当年赶庙会,我们这些小孩子往往都是蹭着看把戏、听小戏、看耍猴、看玩魔术,这些都不需要我们出钱,不像现在看场电影、都得几十甚至上百元。
小时候赶庙会,我们这些小孩一般在街里玩,庙里是不去的,不是不想去,有时出于好奇心,我们也想去庙里看看到底都有些什么,但大人却不让我们去。当时农村有个规矩,小孩不过十二岁不能进庙门,至于是不是真的这样,也没有人知道,反正当年庙里都没有小孩子,去烧香磕头的都是一些大人。这几年的庙会都是妻子一个人去庙里烧香,我没有去过庙里,至于现在有没有小孩子去庙里玩就不得而知了。
当年我们这些小孩赶大黄庙会有时看到街上一些卖油条、糖糕、凉皮、炒凉粉的,有时嘴馋的不得了,也想吃上一些,但由于都是小孩子,谁身上也没带那么多钱,就只有眼馋、嘴馋的份了。如果和大人一起赶会就不一样了,即便大人舍不得吃,也会省下钱来给我们这些小孩买,不过当年即便是大人赶会,能带个三两块钱的已经算不错了,也不能见啥买啥,总要盘算一下,不该买的还是不会乱买,不像现在随便赶个集身上都会拿个千儿八百的,随便买件衣服就要好几百元。当然不管再急的家庭,赶会回去时总会给小孩子捎个包,买个玩具啥的。记得小时候,每年的三月二十六大黄庙会,奶奶总会给我买个花棒槌、花石滚、小叫吹。花棒槌1毛钱两个,花石滚两毛钱,小叫吹1分、2分、5分的都有。花棒槌有一个把子,里面装了一些碎石子,摇起来哗啦啦地响,花石滚小孩子可以拉着玩,小叫吹是放在嘴里吹的,这些玩具在当年都是我们这些小孩子最爱玩、最喜欢的。

有时还会买个红樱枪,带长把的大木刀,当然这些个玩具稍微贵一些,一枝红樱枪大概在23毛钱,一般的人家舍不得买。油角子、糖糕、粽子这几样吃的在会上卖的最多,也是大人们赶完会回家时必买的食品,老人、小孩都喜欢吃,况且这些食品在当时也不算贵,记得都是1角钱一个,我们这些小孩子就盼着父母们赶会时给我们买这些好吃的东西呢!只要看到父母赶会回来了,也会屁颠屁颠地跑上去迎接,只不过我们所关心的不是父母赶会时的辛苦,而是他们有没有给我们捎包。
大黄庙会香客居多,其次才是做小买卖的,玩杂耍的,不过当年还没流行歌舞团,但唱戏却是庙会的重头戏。当年逢庙会时差不多都有两台大戏,东头一台,西头一台,从农历三月二十唱到二十六,不管二十六这天晴得多好,总会下一阵子雨,俗称涮庙院子,因为这一天是先祖伏羲的下葬日,天雨要为先祖净面、净身,故此这天上午在11-12时左右都会下一阵子雨,这个现象一直延续至今,所以各行各业做小买卖的摊主们也都会在这个时辰前提前收摊回家。

封面设计:郭   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